昨晚和一位朋友閒聊,說到了「幸福」的議題。
幸福究竟該如何定義?簡單來說幸福就是令一個人感到滿足,然而這標準是浮動的,會隨著不同人的體驗有所改變。
舉例來說我只要吃著自己煮的小米粥就會感到幸福,然而另一個人他若沒吃到精緻的沙拉吧,他會覺得吃的沒意思。又我買了一堆書,我感到超級幸福,對另一個人來說,買衣服的幸福感比較大。
商業(yè)買賣其實就是一種交換法則,在交換的過程中,雙方藉此獲得滿足,所以我因為得到了一本書感到幸福,至於買書的價錢,變成了我購買幸福的代價。
所以幸福有辦法購買囉?又幸福衡量的價格是多少呢?誰來為他衡量?商業(yè)買賣其實就是種購買滿足感和幸福的過程?
這種法則真能獲得幸福嗎?康德認為道德並不能憑著經(jīng)驗作考量,人類的愛情、慾望、偏好都會改變的,例如老年人他的幸福是安靜的過每一天,青少年的幸福是轟轟烈烈地談場戀愛,所以這是沒有標準可言的,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空,得到幸福的標準也會不同。
康德的普世價值並沒能解決這個問題,他將慾望、滿足、幸福混為一談,最終無助於建立他的道德法則,因為道德和幸福,其實某方面是不一樣的。
我今天在路上買了張彩卷,並且中了獎,這會讓我感到幸福,因為我會覺得幸運降臨了,這和道德沒有任何關係,但我事後決定捐出一部分的獎金給慈善團體,這就涉及到道德的部分,因為這個舉動是需要道德來推動的,因此幸福和道德,在動機上是有差別的,康德似乎在這裡打了個結,沒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又康德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所以人人值得尊重,人能思考、能反省,所以也擁有自主和選擇的自由。但這種說法真的正確嗎?
人的確被視為理性的動物,但人人都是理性的動物嗎?只能說人能達到理性,卻無法保證每個人都是理性的,人類社會走到今日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太多非理性的行為,有時候某些非理性行動甚至受到讚揚,因為它會為某些人帶來利益。
這些人有良知嗎?絕對有,有受過教育嗎?絕對有。
例如曾喊出將越南炸回石器時代的美國上將李梅,他的赫赫學歷和官位,卻無法阻止他說出這泯滅人性的宣言,因為美國的利益超越了他所認為的良知。
但話又說回來,軍人在戰(zhàn)場殺敵,他殺人的舉動,該算是作為軍人的一種實踐,還是出於一顆愛國之心呢?
所以康德的道德論,無法站得住腳,他認為神權無法為人類達到真正的道德,但全世界的所有經(jīng)典,都是人為的,神佛可曾說過一句話?又這些神佛的形象,是何人賦予的?他們能算是至高無上的神嗎?
唐代雲(yún)崗石窟的大佛,其頭像就是採用當朝女皇武則天的形象,所以他該算是神佛?還只是一般的政治宣傳呢?但他同時又具備了神佛該有的任何條件,他受人膜拜、被供奉、比丘們傳抄著經(jīng)典,同時也有若干神蹟?shù)某霈F(xiàn),完全符合中國式的宗教精神。
所以康德最後妥協(xié)了,他坦承人類除了理性,還有很多物慾和情緒,只能說人類有時是理性的,但這個理性若被其他慾望超越,人類就會變得不理性,誠如妳已經(jīng)在減肥了,卻在半夜跑去買了碗泡麵,你的內(nèi)心知道這是錯誤的,但你戰(zhàn)勝不了餓肚子的感覺,所以人類時常被其他慾望超越,康德認為人類應該努力去維持理性,但被視為能幫助理性思考的宗教,又被他摒棄,宗教固然不再神聖,但不能因部分宗教的問題,而將整個宗教渲染才是,康德在這裡沒有更深入的討論了。
文末,與友人聊到非常晚,不過還是努力在十二點前爬上了床,這就是一種理性的表現(xiàn) 哈哈哈哈哈XDDD 我覺得很多時候討論並不會得到真正的答案,這是思考的一個特色,我們並不強求答案,我們只想趨近於真理,然後謙卑的為自己做上幾段註解,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