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1加到10=55、由1加到100=5050、由1加到1000=500500,那麼由1加到∞會是多少呢?答案會是無限大嗎?
善意提醒:
昨天在youtube上看了一隻關於數學的有趣影片:驚人的總和,內容主要是討論由1開始,依序將整數往上相加,直至無限大(∞)為止,最終會得到什麼答案!
原本個人也是這麼思考的,不過看完這隻影片,個人瞬間明白為何它的標題要取名為「驚人的總和」了,因為最後的答案和自己想的竟然天差地遠,然而中間的計算邏輯卻又有其道理。
影片中採用了相當簡單且快速的證明方式,而且僅需要高中程度的數學能力即可充分理解證明的推演過程,在此分享給各位。
總之,請各位先看看下頭的影片吧(請開字幕):
▲ 驚人的總和(內含中文字幕)
首先, Tony 假設了以下三個不同的數列(分別稱為S1、S2,以及S):
很顯然地,S是我們所關心的問題,而另外兩個數列則是用來求解S的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一旦能解開S1、S2,S便能迎刃而解。
那麼,就先來看看S1吧!
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直覺會認為答案應該是「0」,因為:
關於這個現象,Tony告訴我們:「關鍵是我們停在奇數位或是偶數位!」如果我們在偶數位停止加總,則S1的答案會變成第一種情況(0);如果在奇數位停止加總,那麼S1的答案會變成第二種情況(1)。
Tony說:「不知道是奇數還是偶數,那就加起來取平均吧!所以答案是0.5!」
▲ 不知有多少人的心情是這種寫照呢?
「因為不確定是0或是1,就取平均值當答案,這未免太隨便了!」相信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不少,不過如果S1=0.5的結果不成立,那麼接下來的推演就無法繼續下去了!
事實上,要證明這個結果,除了用取平均的方式外,還有其他的方式喔(而且至少存在兩種以上的方法),以下再提供「 Tony 解法」外的第二解法。
另一種S1的解法如下:
上述的推演方法是原影片中提到的另一支影片所介紹的,個人覺得比 Tony 提到的平均計算方式更加有說服力(雖然結果其實是相同的)。除了這兩種方式外,也還存在其他證明方式,總之S1=1/2應該是沒有太大疑問的。
接著我們來看S2,這邊Tony採用了一個有點技巧性的解法:
首先,這是S2:
那麼,這是兩倍的S2,而Tony把第二個S2 往後順延一格,即〔〕中的內容:
如果把兩列的縱向數字(標記成同色以方便比較)直接相加:
看到「1-1+1-1+1-1+1」,那不就是上頭出現過的S1嗎?
於是乎:
透過一些小技巧,我們可以順利推求出S2 =1/4
最後,終於到關鍵的S了,這次Tony一樣使用了小技巧,從「S-S2」出發:
當S減去S2時,由於兩個數列的奇數項是一致的,相減後為0;偶數列的數字相等,但正負號相反,相減後變為兩倍,因此變成「4、8、12…」以4逐漸增加的等差級數。在此,如果把4提到外頭:
咦,括弧中的「1+2+3+…」不就是S自身嗎,然又S2 =1/4,因此:
就這麼簡單地,我們證明了由1開始逐漸向上累加,最後的結果為-1/12
話說,依據Tony的方法,還有其他更高階的證明方式,只是該影片是科普走向,所以他才採取了用簡單的數學就能證明的方式進行解說!
由於個人對於近代物理的領域涉獵不深,大概也只能解說數學的部分了,至於影片中提到這個公式在許多地方都有派上用場,究竟是哪裡呢?
善意提醒:
- 本文是關於數學的文章,對數學有恐懼者建議直接按「←」退出XD
- 本文的排版在手機板可能會大亂,建議在PC瀏覽氣上閱讀
昨天在youtube上看了一隻關於數學的有趣影片:驚人的總和,內容主要是討論由1開始,依序將整數往上相加,直至無限大(∞)為止,最終會得到什麼答案!
由1加到無限大,答案難道不是無限大嗎?
原本個人也是這麼思考的,不過看完這隻影片,個人瞬間明白為何它的標題要取名為「驚人的總和」了,因為最後的答案和自己想的竟然天差地遠,然而中間的計算邏輯卻又有其道理。
影片中採用了相當簡單且快速的證明方式,而且僅需要高中程度的數學能力即可充分理解證明的推演過程,在此分享給各位。
總之,請各位先看看下頭的影片吧(請開字幕):
▲ 驚人的總和(內含中文字幕)
影片中負責進行推演的學者 Tony Padilla(以下簡稱:Tony)是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副教授,他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告訴大家:「答案是-1/12!」
▲ 嗯?教科書上確實是這麼寫的!
相信很多人聽到他這麼說,心裡一定大喊:「這怎麼可能?」吧!
由1加總到無限大,明明每個數字都大於0,最後的結果卻是一個小於零的分數?這很顯然是不合理,也不符合科學的。然而Tony卻告訴觀眾,這個答案不但合理,甚至已經被寫入弦理論(String theory)的教科書內。
雖然證明此結果的正式方式應該要使用黎曼(Zeta)函數,但畢竟這是一隻科普影片,因此Tony故意採用了一個較不嚴謹,卻相對簡單易懂的方式來證明,希望讓觀眾都能輕鬆入門。
因此,影片的主要內容,就是透過簡單的數學推論,來導出問題的答案!
首先, Tony 假設了以下三個不同的數列(分別稱為S1、S2,以及S):
S1=1-1+1-1+1-1+…(持續至無窮項)
S2=1-2+3-4+5-6+…(持續至無窮項)
S =1+2+3+4+5+6+…(持續至無窮項)
很顯然地,S是我們所關心的問題,而另外兩個數列則是用來求解S的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一旦能解開S1、S2,S便能迎刃而解。
那麼,就先來看看S1吧!
S1=1-1+1-1+1-1+…
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直覺會認為答案應該是「0」,因為:
如果像上頭一樣把所有的1、-1全部用括弧分組,那麼每組括弧裡剛好可以正負相抵,最後S1的答案是0。然而,我們也可以把括弧的位置調整一下,那麼S1將可以寫成下頭的形式:S1=(1-1)+(1-1)+(1-1)+…
=( 0 )+( 0 )+( 0 )+…
S1=1+(-1+1)+(-1+1)+(-1+1)…
=1+( 0 )+( 0 )+( 0 )…
咦!?原本答案應該是「0」的計算式,瞬間變成了「1」!
關於這個現象,Tony告訴我們:「關鍵是我們停在奇數位或是偶數位!」如果我們在偶數位停止加總,則S1的答案會變成第一種情況(0);如果在奇數位停止加總,那麼S1的答案會變成第二種情況(1)。
問題是,當我們打算加總到無窮項的時候,究竟該算是基數還是偶數呢?
Tony說:「不知道是奇數還是偶數,那就加起來取平均吧!所以答案是0.5!」
不知道這個說法?大家是否可以接受呢?
▲ 不知有多少人的心情是這種寫照呢?
「因為不確定是0或是1,就取平均值當答案,這未免太隨便了!」相信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不少,不過如果S1=0.5的結果不成立,那麼接下來的推演就無法繼續下去了!
事實上,要證明這個結果,除了用取平均的方式外,還有其他的方式喔(而且至少存在兩種以上的方法),以下再提供「 Tony 解法」外的第二解法。
另一種S1的解法如下:
首先,用1減去S1:
1-S1=1-(1-1+1-1+1-1+…)
=1- 1+1-1+1-1+1+…
=S1
→ 2S1=1
→ S1=0.5
上述的推演方法是原影片中提到的另一支影片所介紹的,個人覺得比 Tony 提到的平均計算方式更加有說服力(雖然結果其實是相同的)。除了這兩種方式外,也還存在其他證明方式,總之S1=1/2應該是沒有太大疑問的。
接著我們來看S2,這邊Tony採用了一個有點技巧性的解法:
首先,這是S2:
S2=1-2+3-4+5-6+…
那麼,這是兩倍的S2,而Tony把第二個S2 往後順延一格,即〔〕中的內容:
2S2=S2+S2
=1-2+3-4+5-6+…
+〔1-2+3-4+5-6+…〕
如果把兩列的縱向數字(標記成同色以方便比較)直接相加:
2S2=S2+S2
=1-2+3-4+5-6+…
+〔1-2+3-4+5-6+…〕
=1-1+1-1+1-1+1…
看到「1-1+1-1+1-1+1」,那不就是上頭出現過的S1嗎?
於是乎:
2S2 =1-1+1-1+1-1+1…
=S1
=1/2
→ S2 =1/4
透過一些小技巧,我們可以順利推求出S2 =1/4
最後,終於到關鍵的S了,這次Tony一樣使用了小技巧,從「S-S2」出發:
S-S2= 1+2+3+4+5+6+…
-〔1-2+3-4+5-6+…〕
= 0+4+0+8+0+12+…
當S減去S2時,由於兩個數列的奇數項是一致的,相減後為0;偶數列的數字相等,但正負號相反,相減後變為兩倍,因此變成「4、8、12…」以4逐漸增加的等差級數。在此,如果把4提到外頭:
S-S2=4〔 1+ 2+ 3+… 〕
咦,括弧中的「1+2+3+…」不就是S自身嗎,然又S2 =1/4,因此:
S-S2=4S
→ 3S=-S2=-1/4
→ S=-1/12
→ S =1+2+3+4+5+6+…=-1/12
就這麼簡單地,我們證明了由1開始逐漸向上累加,最後的結果為-1/12
如何?是否有點微妙的感覺呢?
認為不該是這個答案,卻又覺得上頭的推演方式沒啥問題嗎?
話說,依據Tony的方法,還有其他更高階的證明方式,只是該影片是科普走向,所以他才採取了用簡單的數學就能證明的方式進行解說!
由於個人對於近代物理的領域涉獵不深,大概也只能解說數學的部分了,至於影片中提到這個公式在許多地方都有派上用場,究竟是哪裡呢?
我也很想知道,希望之後能有其他的介紹影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