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連結:http://tw.nextmedia.com/realtimenews/article/life/20120203/108572/
以下是從痞克幫轉貼來的本文:
本文開始
-------------------------------------------------------------------------------------------------------------------------------
最近臺灣發生的lativ品牌事件,我在跟功夫小子聊起這件事情的時候,竟然一時鼻酸,最後淚流不止。該事件引發了我內心最深的感觸、傷痛、失望,我除了心痛還是心痛,難過的不是lativ移除產地標註,該事件固然令人髮指,但是我更難過的是整個成衣工業的沒落的無奈。
這件事情大家只看到整個成衣產業落寞的皮毛,更令人傷心的問題其實在背後,我為什麼可以這麼說?因為我就是成衣養大的小孩,成衣的興盛與沒落,從我奶奶、到我父親,這六十年來,我們全家族的命運跟成衣緊緊相關,成衣養育了我們家族。所以我想我很有資格,告訴大家我從這個事件中看到的是什麼。
我奶奶在今年七月底因為肺癌過世,她的一生與成衣脫離不了關係。她年輕的時候正式成衣起飛的年代,年紀輕輕奶奶就自己出來開成衣工廠,那個年代的奶奶意氣風發、她是上一個世代的女強人。開成衣工廠所賺的錢,我奶奶存了三層房子,可以四處出國旅行到過過洛杉磯、舊金山、夏威夷旅行過,每年可以去日本兩次,我還記得每年奶奶回來我都回得到日式小和服一件。可想見,當時奶奶算是過著相當令人羨慕的生活。
當時在基隆的成衣工廠,有三層樓,一層樓裁布、一層樓裁縫、一層樓剪毛線與包裝。1980年代左右,成衣雖算風光但卻已經過了鋒頭,開始要逐漸沒落。我在小時候上小學之前,經歷過『成衣最後的美好時光』,當時最常做的事情是躺在衣服堆中睡午覺,整疊的衣服是最舒服溫暖的床,連棉被都不用蓋,起床的時候身上都是毛線頭,黏在身上很難清理,卻是我去不掉的回憶。
我們家的成衣工廠,是最下游的成衣工廠,專門接收臺北一間成衣公司的訂單,多數是以美國的訂單為主,印象中我們家還做過TOMMY HILFIGER品牌的衣服。
一切從臺商可以到大陸經商開始,臺灣成衣一落千丈。我當時年紀太小,我已經記不清當時的政治情勢,我只知道上小學那一年(1990年左右)成衣開始快速沒落,當時我和妹妹正要上小學,家裡的兩個小孩嗷嗷待哺,眼看成衣下滑的速度之快,我媽媽非常著急。當時臺北的成衣公司已經看到未來的情勢,打算佈局大陸及越南,當時爸媽做了一個決定,我爸爸決定到大陸管理成衣工廠。
所以這個決定開始了我父親與母親、小孩長年遠距離的生活。在我長大的受教育的過程中,父親長期不在家,媽媽母兼父職,就這樣過了23個年頭,直到現在依然如此。父親從半年回家一趟,到直航之後,每三個月回家一趟。
但是因為長期與父親遠距離,老爸錯過了我與妹妹最精華的成長歲月,等到他能夠常常回來的時候,女兒早就獨立長大各自往自己的方向努力去了。所以我們父女間總是話不多,像是熟悉又是陌生的相處方式始終無法突破。我只能說我們家算幸運,有多少臺商過去之後,多少家庭因為二奶的問題,就此破碎。
這就是我看到的成衣。
曾經起飛,造就多少家庭。
又在競爭下急速沒落,造就多少家庭的掙扎、痛苦、與分離。
基隆的成衣工廠至今開著。夕陽工業本來辛苦,遇到經濟危機的時候更是搖搖欲墜,美國的訂單都沒了,工廠有時後也會停工好幾個月。既然經營不善,為何不關起來?奶奶不肯,她寧願把她年輕賺來的錢,全部一點一滴的貼回去。我實在不懂奶奶當時在堅持什麼。
每天這些阿姨們,早上八點工作到晚上六點,遇到出口的時候常常沒天沒夜的趕工,我常在抱怨我一天工作十小時,六日躺在家裡呼呼大睡的時候,卻常看到我老媽六日也要加班,賺得微薄的薪水一萬五就算不錯,我有什麼資格每天喊我上班很累?(慚愧內疚)
那,為什麼不收起來?媽媽說:『你叫這些阿姨們怎麼辦?』
我疑惑,這些阿姨們為什麼不去找便利商店的工作,賺得還比較多。但是叫一個已經把大把光陰投注在做成衣的阿姨們轉行,她除了這件事情,她不會做其他事情了呀!體力也差了,書也念得不多,你叫她去哪裡生存?於是就這樣,奶奶一路頂著垂危的成衣工廠,直到她倒下的那天。
奶奶不抽煙、很少做菜,但是卻得肺癌,醫生也不解。其實很簡單,長期在成衣工廠工作,空氣中都是小小毛線,長年累積下來在肺部,想要病變還不容易,這樣算是職業災害嗎?就算是,也無濟於事。奶奶的一生都給了成衣,包括她的生命。
當然這其中還有很多人情的包袱、奶奶來自上個世代的堅持與驕傲,讓已經在寒冬的成衣產業,儘管只剩最後一口氣也仍然驕傲不死地活著。也因為這樣我對成衣產業永遠多一份情感與不捨。因為這代表了奶奶的精神、家族的堅強與執著。
成衣的沒落,並不是把成衣製作根留臺灣便可以解決。因為坦白說,lativ說的並沒有錯,臺灣的確已經沒有這樣的生產環境可以支援大量的訂單。這是事實。勞力的老化、人才的斷層,成衣工業現在早就只剩下老弱殘兵,就算捧著訂單給下游工廠,下游工廠也吃不下去,你捨得讓阿姨跟阿嬤們一天工作十來個小時,還要六日趕工加班,這種日子年輕如我都過不下去,何況他們有家庭有年紀?到最後甚至有些工廠會找非法印傭、菲傭來做,請問這樣算不算MIT?
我是成衣養大的孩子,我當然支持臺灣成衣。但是再多的訂單,並不能阻止臺灣成衣產業沒落。臺灣成衣的沒落不在於訂單少了,在於臺灣成人力成本高又短缺。
大陸與越南人力成本低又人滿為患,老爸的工廠,隨便就有2、300個阿姨們,整個村莊的發展可以說都是靠這間成衣工廠帶動的,整個村莊的女孩男孩們,十五歲就去工廠做事情,貢獻他們三十幾年的勞力,臺灣怎麼可能會有這樣的環境?
臺灣人力太貴,一個月不到兩萬的薪水,哪一個年輕人願意去做?比去便利商店打工喊『歡迎光臨』的錢還少,便利商店還比較有前景,何況一個月五萬在臺北算貧戶,請問兩萬怎麼辦?超級大貧戶?但是一個月一萬五的薪水在大陸農村裡,卻足以讓一家人過不錯的好日子了。
要有合理的薪資,才會有人才願意投入,才會有希望。問題是,如果提供合理的薪資,想必衣服就會比大陸或越南製作的衣服貴很多,但是貴多少消費者願意買?更何況,這些MIT的衣服走平價路線。這表示,為了競爭要犧牲價格,最後阿姨跟阿嬤們只能領大陸跟越南的工資!!這個MIT真的幫到忙了嗎?接美國的單會不會還賺比較多?!我真的很懷疑。
全臺灣人的好心與愛心我都懂。但是大家要想清楚,訂單再多,也都是品牌賺走。
所以那40個月的年終,都是踩在阿姨跟阿嬤的身上,用他們雙手的繭與指尖的傷口賺來的,最下游的工人只能領一件衣服工錢3塊錢,一天頂多200衣服,一天頂多600塊。即便是有利潤,給這些工人們多一點薪水,頂多一件衣服加1塊錢(這樣就是原本成本的30%了喔)一天800塊,請問一個月能多多少?
痛心,每次回家看到成衣阿姨們我就心疼,因為我知道他們為了生存每天認真工作,卻因為無奸不成商的商人,賺走了最大的利潤。大環境兩岸的開放或許是趨勢,但長期以來不管是藍營綠營,政府都坐視不管,沒有配套措施與補助、有遠見地培育成衣設計人才,迫於競爭,成衣只好出走臺灣,或是直接轉行。
就這樣,讓臺灣經濟起飛的偉大功臣,現在得了癌癥病入膏肓,被丟在安養院等死,這個爛瘡,被不聞不問了許久,直到最近大家才又開始討論,但是如何拯救成衣沒落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答。
想想韓國為了培育電玩產業,大學積極培養繪圖、創意人才、電腦相關產業的配套、經濟補助方案等等,才讓韓國成為電玩產出的國家,臺灣的政府在成衣上,做了什麼?只可惜我是螞蟻,我無力去改變大環境,也只能躲在這抱怨一下。
其實如果知道以上的狀況,就該知道lativ一開始打的口號就該被質疑。因為臺灣沒有這樣的生產環境並不是在訂單暴增之後才發生的,成衣產業的病入膏肓,五六年前就已經是這樣了。
該事件只能看出lativ可能犯下兩個錯誤之一:
(1) 如果當初沒有做好商業評估,不知道會突然這麼紅,那lativ沒有做好風險考量與後端管理控制,隨便給出消費者承諾,把消費者當白吃。講話都要負責任,尤其是在網民最大的世代裡,更應該要品牌承諾負責。這是品牌管理上的錯,愚蠢且致命。
(2) 如果lativ早就遇見有這一天,還打出MIT的名號,就真的罪不可赦!因為這一切都是利用消費者的同情心,暫夕陽工業最後的便宜,以博取大眾的同情,用同情心與愛國心賺錢。這是董事長良心問題,這是會下地獄受審判的錯,是良心的罪,也一切也只是再次證明了商人無祖國與無奸不成商的道理而已。
臺灣成衣人力衰老與斷層的問題,時裝界品牌不可能不知道。所以lativ到底是在幫成衣工業,還是在當商人,大家應該已經心知肚明。我不反對MIT,但是打著拯救臺灣夕陽工業的口號,就是過渡膨脹自己,訂單留臺灣只能解決少數人的民生問題,並沒有辦法拯救已經病入膏肓的成衣產業。
臺灣成衣產業要復興,要產業轉型、要研發新的布料與紡織技術、要有人才投入、要政府政策與經濟上的支持。不是一個品牌可以做到的,立意良好但是已經無限上綱,導致現在弄巧成拙。如果還用大量生產、以量制價的思維經營成衣(MIT平價成衣),無疑只是讓成衣阿姨與奶奶們領大陸與越南等級的薪水,然後做更久的工作。
我支持MIT,也支持MIT成衣,但只限於『可以幫助臺灣傳統成衣轉型』的品牌與政策。所以購買前,請想一想,你這樣的動作,到底是幫到成衣阿姨與阿嬤,還是只是讓商人賺到錢。
以上,我沒有政治立場,也不想偏袒商人,我只是就我過去三十年所看到成衣起落,發表我個人的觀點。謝謝!
--------------------------------------------------------------------------------------------------------------------------
以上,小時候媽媽也是從事成衣加工,最後因為常坐腰出問題,所以才沒做了。
這篇文章實在給我很多的想法,不過還是沒他的精闢,所以只好轉來分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