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到
Justice
觀看原來的格式。
本文為複製貼上後,已稍微紊亂的格式。上面那邊有原來的格式與文章的最新版本。
除非您有無法閱覽的問題,否則推薦還是從上面的連結觀賞較為舒適。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P.S.
以下純屬私人性心得與一面之詞,有可能沒多少公正性。若是傷及您的自尊,請大人大量。看完後有任何批評指教,非常歡迎到原站的討論區留言。您理性而建設性的批評將能給我們進步的原動力。
…話說對這一系列來說,也是沒辦法的事(仕様がない)。有人上完整學期的課才來記筆記的嗎?記憶が持たないよ。
此外,本文用意不在寫論文,因此用詞並不怎麼精確。這點尚須改進,雖然我認為本文已經夠枯燥,連這點都要改正的話就更不容易引起閱讀的興致了。
這兩天開始較正式(而非光是走馬看花)的進行 Michael J. Sandel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的觀賞活動。這課程有 OHP Justice with Michael Sandel,也有出書;但書短時間內恐怕無法如願到手,只好先以影片為主。由於之前已經多次看過 #1 前十數分鐘,並為了推薦,與人分享過;剛開始感觸最深的是,當看過兩三次以後,我發現自己第一次的想法已經銷聲匿跡。記得首次觀賞那晚,我有許多特殊的想法,但沒有記下來,隔天就忘了。此外與人同觀看與獨自觀看,心得亦有差異。這次一開始 #1 我是與長年學佛但並不能說是很深入的母親一同。為了作解釋,常常得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較為表面性、宗旨性,「不用說也知道」的議題;而無法打從頭就跳過這些顯而易見的的東西,而放在深層的思考。由此,我覺得最好是自己先看過一次,統籌出一套體系後,再與他人一同觀看,檢查一下是否有疏漏之處。此外我還發現,正因為我是在螢幕前觀看影片,可以隨時倒轉中斷,因此才能綿密的研議想法。若今天我與那些同學一同坐在講堂中,那我勢必不能寫出像下面那麼多的東西。何況我的重點並不是像學生一般記記筆記、總結課程內容,也不是去認同這些大師的言論;而是融會貫通,架構出一套更合理的體系。
這門課程非常為人稱道的是講師 Sandel 舉了許多實際的例子,並使各方同學們暢所欲言或大放厥辭。(他會幫同學做統整、推測想說的話。時時站在同學的立場講出有道理的話以維持同學的高自尊。對於比較特殊而不好啟齒去刺破的想法,他多會說「這是一個有趣的看法」而不去傷害同學,有必要時並導正(轉移)焦點;這些處置不錯啊,值得我們學學。)這落實了枯燥乏味的哲學教條,使他們更貼近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而不那麼高不可攀、使人望而卻步。我想這也是本系列受人歡迎的最大原因。
關於此部心得,我將以自己過去的價值觀來對劇中討論的議題作出論斷,在每一集都各自評述。不用說,我的價值觀一定有紕漏,而這不協調的部分便是我需要改進的空間了。
對第一個問題,前輩的回答頗妙:「如果我不插手,他們本來就會死。」;這是他們應得的,有點宿命論的味道。當然以在那之後其他情況下的答案,這論點無法持續,否則就會被認作冷血無情;惟這種想法還是頗令我感覺新鮮。
沒記錯的話,我初次觀賞那時的感觸是,這些是所該負的責任與風險,以及各種因素之權衡問題。例如在推人下橋的問題中,由於我們需要多加一番努力,以自己的手親自(..)殺一個人,罪惡感因此較重。衡量親手殺人與五條與自己無關聯的人命,親手殺人之罪更勝。而正義或許可定義為「使種下的因,與得到的果成比例」,相同的操勞(努力),應有同樣的回報(return);而這也就是所謂公平、平等等價值觀。但世界不是這樣構成的(世界はこんな理で出來ているわけではない),很多時候這兩者不成比例。所以,我們應該專注(專心致力)的是,理想的制度為何?怎麼達到這個理想?此外人總是短視近利的,旁邊那個人(小我)或許是個能為千萬人帶來幸福的大慈善家,但初次見面的我們或許不知道,而可能導致最終錯誤的決定。
由於我希望得出個原則,因此後來 Sandel 僅將這些起心動念歸類為 Consequential moral reasoning 和 Categorical moral reasoning(絕對主義的道德推理),過於哲學教條化,我其實不太滿意。(之後發現接著的討論也依稀有這樣的味道。是我過於敏感了(気のせい)?まあ、無論如何這只能是我個人不關痛癢的無理取鬧。)但再想一想,或許兩派終極的結果是相同的:若我們將「正義」擴大解釋成「在人生的意義所提原則之下,貫徹使命的決心(使命感)(與行為)」,那麼在遵循這個宗旨之下,符合評價的,其出發點就是善意(雖然以短視的角度來說會不以為然),結果也是善的(雖然可能犧牲小我)。
至此我對母親研析的重點,是我之前就認為的:決定善惡的是人心,自然界沒有絕對的標準(公式)。推人下橋的問題中,若火車上載著核彈,五個人換成對面是百萬人的城市,那麼多數人就會選擇推下去了。但從五個人到百萬人,這中間臨界點到底該是多少?應該由誰決定?真的有絕對正確(....)的值麼?(或許這門課就是要我們知道該如何決定?)母親不太能接受善惡沒絕對標準的說法,想以因果業報論來解釋。但果報與善惡似乎無關呵:決定是好是壞、是善是惡,作評價的還是人心不是嗎?
Sandel 最後提到,本節課程的重點是要喚醒我們的理性批判之心。讓我們面對事物時,懂得怎磨去判別;使我們不再人云亦云,而能多想一想:這樣對嗎?為甚麼對?怎樣才對?但他也提醒我們,別光是懷疑而忘記要去得到結論。懷疑主義使人裹足不前,卻不能使我們得到答案。我也認為,理性批判確實很重要呵。我們總得使自己的思想體系相容,不存有邏輯上說不通的矛盾。
Justice
觀看原來的格式。
本文為複製貼上後,已稍微紊亂的格式。上面那邊有原來的格式與文章的最新版本。
除非您有無法閱覽的問題,否則推薦還是從上面的連結觀賞較為舒適。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P.S.
以下純屬私人性心得與一面之詞,有可能沒多少公正性。若是傷及您的自尊,請大人大量。看完後有任何批評指教,非常歡迎到原站的討論區留言。您理性而建設性的批評將能給我們進步的原動力。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正義:怎麼做才對)
請注意
本文採用逐集評論,前後補述的方式撰寫,較不具結構性。…話說對這一系列來說,也是沒辦法的事(仕様がない)。有人上完整學期的課才來記筆記的嗎?記憶が持たないよ。
此外,本文用意不在寫論文,因此用詞並不怎麼精確。這點尚須改進,雖然我認為本文已經夠枯燥,連這點都要改正的話就更不容易引起閱讀的興致了。
這門課程非常為人稱道的是講師 Sandel 舉了許多實際的例子,並使各方同學們暢所欲言或大放厥辭。(他會幫同學做統整、推測想說的話。時時站在同學的立場講出有道理的話以維持同學的高自尊。對於比較特殊而不好啟齒去刺破的想法,他多會說「這是一個有趣的看法」而不去傷害同學,有必要時並導正(轉移)焦點;這些處置不錯啊,值得我們學學。)這落實了枯燥乏味的哲學教條,使他們更貼近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而不那麼高不可攀、使人望而卻步。我想這也是本系列受人歡迎的最大原因。
關於此部心得,我將以自己過去的價值觀來對劇中討論的議題作出論斷,在每一集都各自評述。不用說,我的價值觀一定有紕漏,而這不協調的部分便是我需要改進的空間了。
#01-1 The Moral Side of Murder
#1 Sandel 一開始就從常見的哲學問題與其幾個變種入手(之前曾經在てんしのはしご提過)。其中兩位看似華裔(?)同學之回復令我有些汗顏,甚至要開始思考該不會有很多外種族的同學還抱持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這些按下不論。金髮男孩 Andrew 答得不錯,道出多數人的看法。而隨後面器官移植問題中,想要達到兩全其美結局,因而想出變通方法的樓上男同學雖然脫離了思想實驗討論的重點,卻同樣令人激賞。的確,我們的生活中,確實就是時時刻刻想達到大團圓的最幸福解答。因此,能不能脫離窠臼,作出出人意表的決策也是很重要的。或許做出這種更優良的「特殊解」,並將求解法融入一般處理程序,正是我們存在的意義之一呵。像我自己就過於死板刻不知變通了。對第一個問題,前輩的回答頗妙:「如果我不插手,他們本來就會死。」;這是他們應得的,有點宿命論的味道。當然以在那之後其他情況下的答案,這論點無法持續,否則就會被認作冷血無情;惟這種想法還是頗令我感覺新鮮。
沒記錯的話,我初次觀賞那時的感觸是,這些是所該負的責任與風險,以及各種因素之權衡問題。例如在推人下橋的問題中,由於我們需要多加一番努力,以自己的手親自(..)殺一個人,罪惡感因此較重。衡量親手殺人與五條與自己無關聯的人命,親手殺人之罪更勝。而正義或許可定義為「使種下的因,與得到的果成比例」,相同的操勞(努力),應有同樣的回報(return);而這也就是所謂公平、平等等價值觀。但世界不是這樣構成的(世界はこんな理で出來ているわけではない),很多時候這兩者不成比例。所以,我們應該專注(專心致力)的是,理想的制度為何?怎麼達到這個理想?此外人總是短視近利的,旁邊那個人(小我)或許是個能為千萬人帶來幸福的大慈善家,但初次見面的我們或許不知道,而可能導致最終錯誤的決定。
由於我希望得出個原則,因此後來 Sandel 僅將這些起心動念歸類為 Consequential moral reasoning 和 Categorical moral reasoning(絕對主義的道德推理),過於哲學教條化,我其實不太滿意。(之後發現接著的討論也依稀有這樣的味道。是我過於敏感了(気のせい)?まあ、無論如何這只能是我個人不關痛癢的無理取鬧。)但再想一想,或許兩派終極的結果是相同的:若我們將「正義」擴大解釋成「在人生的意義所提原則之下,貫徹使命的決心(使命感)(與行為)」,那麼在遵循這個宗旨之下,符合評價的,其出發點就是善意(雖然以短視的角度來說會不以為然),結果也是善的(雖然可能犧牲小我)。
至此我對母親研析的重點,是我之前就認為的:決定善惡的是人心,自然界沒有絕對的標準(公式)。推人下橋的問題中,若火車上載著核彈,五個人換成對面是百萬人的城市,那麼多數人就會選擇推下去了。但從五個人到百萬人,這中間臨界點到底該是多少?應該由誰決定?真的有絕對正確(....)的值麼?(或許這門課就是要我們知道該如何決定?)母親不太能接受善惡沒絕對標準的說法,想以因果業報論來解釋。但果報與善惡似乎無關呵:決定是好是壞、是善是惡,作評價的還是人心不是嗎?
Sandel 最後提到,本節課程的重點是要喚醒我們的理性批判之心。讓我們面對事物時,懂得怎磨去判別;使我們不再人云亦云,而能多想一想:這樣對嗎?為甚麼對?怎樣才對?但他也提醒我們,別光是懷疑而忘記要去得到結論。懷疑主義使人裹足不前,卻不能使我們得到答案。我也認為,理性批判確實很重要呵。我們總得使自己的思想體系相容,不存有邏輯上說不通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