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的時候,偶爾會遇到個案想討論夢境,
夢裡什麼精彩的情節都有...(羞)
...(繼續閱讀)
在諮商時常遇到用情緒控制對方的案例,
男方多半是透過「暴力」、「恐嚇」,
有些女方則是透過「自我傷害」...(繼續閱讀)
有沒有一個能讓你安心的地方?
憂鬱時、崩潰時、想吐吐苦水時,
這個地方都能讓你感到安心與信賴。...(繼續閱讀)
多重人格哪是你說有就有的,
雖然研究指出「解離性身分障礙癥(DID,俗稱多重人格)」盛行率約1~3%,
但臨床上非常非常少見。...(繼續閱讀)
近代的心理治療,漸漸不走向「改變情緒」,
因為越是想改變,越可能強化對負面情緒的連結。
...(繼續閱讀)
「投射性認同」
把對自己的內在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
並且微妙的施加壓力,讓對方依照自己的想法來行動。...(繼續閱讀)
抉擇理論主張我們的行為都有動機。
人們選擇憂鬱,因為憂鬱:
(1)可以避免更多的憤怒。...(繼續閱讀)
在諮商歷程中,當事人常常會在諮商室「重演」生活中的衝突,有時,可能是為了向諮商師應證「我就是那樣的人」。
「你看吧,連你都對我生氣,我一定是個很討厭的人...」...(繼續閱讀)
久違的心理學。
米西迪(Missildine),在 1963 年於《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一書首次使用「內在小孩」一詞。...(繼續閱讀)
成長經驗中,總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而某些因為太強烈而被壓抑到潛意識的創傷經驗,
或許自己知道,或許不知道,
但都可能在心裡成為未被處理好的「未竟事務(Unf...(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