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番外】資源統整區──創作者的四種閱讀情境模式

夜臨 | 2025-04-24 11:33:37 | 巴幣 1012 | 人氣 42

大家好,我是夜臨。
 
在前一篇文章當中,我提到了關於閱讀時所建立起的作品評判標準,這一次則是來講閱讀模式。
 
什麼是閱讀情境模式?
 
閱讀情境模式是我隨便想的名字,大意是指在閱讀的過程中,會形成某種特定的閱讀狀態。即便同樣是閱讀文字,但對於閱讀者本身會有不同的感受方式、思考方式,來面對眼前所讀到的故事。
 
不過,這純粹是我自己的感覺,所以大家就作個參考。
 
儘管標題上所指,具有四種閱讀情境模式,但要簡易區分的話,也不過是兩種,剩下兩種則是各自的特化,也就是強化版。
 
拿鋼彈舉例,就是「自由鋼彈」跟「強攻型自由鋼彈」的感覺。
 
拿創聖的機械天使來比喻,大概就是「無限拳」跟「無限合體拳」的感覺。
 
分別是:
 
分析閱讀模式。
 
特化分析閱讀模式。
 
情感閱讀模式。
 
特化情感閱讀模式。
 
以下大概就是介紹這四種不同的閱讀情境模式是如何產生,以及進入這樣的模式會有怎樣的感受。
 
分析閱讀模式
 
剛學習寫作理論後不久,創作者容易進入分析閱讀模式。
 
在閱讀文章時,會觀察「對話句跟敘述句何時插入」、「角色的演出方式」、「臺詞與潛臺詞的解讀」、「段落的大意」、「整章的要旨」、「情節的走向」等諸多關於技巧方面的東西。
 
此時大腦會偏向用左腦理性分析,儘管故事本身的依然有著一定的有趣度,但閱讀者會將一部份的處理系統分到去察覺這些故事中所使用的技巧,來幫助自己作為創作時的參考。
 
而這樣的模式在部分人士(我跟我朋友)口中,也被稱為「分析腦」。
 
在閱讀故事時,用自己所持有的思考方式去解讀,用創作理論去分析自己所見到的文字和故事,這便是這個模式下閱讀者會有的特徵。
 
有人會認為分析亦是一種有趣的事,有人則會認為這會導致讓人無法享受故事的樂趣,其實這都因人而定,但不可否認的,運用分析來面對自己得到的故事資訊,是一件非常耗能、且會消耗一定精神力與專注力的事情。
 
不過,根據我所得到的資訊,一般寫的好的作者基本上都有分析自己看到的東西的能力,換句話說這個模式是普遍存在,且對於創作者來說,這是一條必經之路。
 
當然,純粹享受故事沒什麼不好,但要往技術上發展,勢必得花心力提升思考,並進行一定程度的學習。
 
 
特化分析閱讀模式
 
特化分析閱讀模式會在分析閱讀模式熟練之後才會開啟。
 
一般多出現在這一陣子持續閱讀和分析各種作品,因此將分析能力化為直覺反應。當一大段文章出現在眼前時,能立刻反應出這一大段的主旨。
 
例如:男主去學校,結果遇到機器人襲擊校園,此時就能聯想到主要衝突發生、本作世界觀與機器人要素;
 
男主乘上機器人跟對方機器人戰鬥,戰鬥結束後,敵方艙門開啟,發現對方是一名跟自己同齡的女孩,此時就能直接連結到男女主角的邂逅。
 
在閱讀的過程,可以非常快速了解這一段的重點,大至場景的各種訊息,小至臺詞的解讀、演出的細節,都能如呼吸一般作出分析,在腦中浮現作者想傳達的資訊。
 
除了大量閱讀與分析不同的作品之外,當一段時間內都閱讀同一類型的作品也會更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
 
例如,我這一陣子都閱讀戀愛喜劇,那麼哪一段該出現什麼,即便故事的角色和題材有所區別,但整體依然會是差不多的樣子,因此也更容易進行這種接近全盤掌握的分析。
 
而這些都能在閱讀的當下完成,不需要額外花時間思考。
 
倘若用上述這兩種分析模式來閱讀作品,作品本身會有一定有趣度,但確實也會無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在故事情節與角色帶來的有趣中。
 
在閱讀小說時,會有一種見到舞臺上演出很開心,自己也在一旁露出笑容的感覺。不過,這相對也代表自己並未站在那個舞臺上,比較偏向於第三人稱型的閱讀體驗。
 
 
情感閱讀模式
 
並未學習寫作理論的普通讀者,以及暫時不想動腦分析的創作者會進入的閱讀模式,但兩者依據閱讀的資歷會有所區別。
 
閱讀體驗上,偏向於第一人稱型的閱讀體驗,也就是閱讀者本身會化成角色,感受角色的每一段臺詞,周遭的景物呈現,透過閱讀紙本上的文字,能見到故事中的片段光景。
 
另外,有經驗的創作者會感受到文章的流動,包含情感的走向、大致的劇情變化、角色所表現出的變化等等。
 
而通常是輕鬆閱讀,無其他壓力時才能進入這樣的情感閱讀模式。
 
在這種閱讀模式下,屬於較能放鬆的閱讀方式,只要順應故事的節奏,捕捉自己的情感、書中角色的情感,就能如魚得水般享受故事的樂趣。
 
雖說這個閱讀模式偏向第一人稱,但依然會意識到代表原世界自己的我,跟故事中另一世界的我是有所區別的。
 
前面也提到,在閱讀時會從文字來得到資訊,藉此在腦中浮現故事的視覺畫面,因此還是有種文字做為兩個世界的橋樑的感覺。
 
特化情感閱讀模式
 
當運用情感閱讀模式熟悉了,就會因為大量的閱讀經驗的促成,進入特化情感閱讀模式。
 
這通常發生在一段時間非常用心地閱讀大量的故事,外加身心非常放鬆而無外務干擾,以及──該故事具備一定功底的畫面感、情感描述,而自己也能開啟體驗畫面。
 
特化情感閱讀模式並非透過文字來得到資訊,而是宛如自己直接化作角色,隨著故事的發展與人對話、觀看世界中的景色。
 
在這個情況下,並不會意識到文字的存在,因為文字所代表的概念已直接化成世界中的資訊,引導自己向下探索;而文句中的角色獨白,則會成為在自己心中迴響的聲音。
 
在這種情況下會覺得身歷其境,且感受上非常舒服。或許有不少人都是因為碰巧進入這個模式,讀到自己有所共鳴的書而追求下一本類似的書,甚至提筆開始寫作的也說不定。
 
不過要進入這個模式,其前提為全心全力投入閱讀,而且故事具有足夠的品質,外加不要用分析腦來閱讀,才能達到的境界。
 
情感閱讀模式是偏向右腦,也就是感性方面的閱讀模式。
 
當自己愈是用輕鬆的內心去理解故事的角色和其中的世界,搭配足夠的閱讀數量,那就愈容易到達這樣的境地,並且投身於故事中的世界。
 
我在前面提到,分析閱讀模式與特化分析閱讀模式為偏向左腦、理性思考故事的資訊,這屬於創作者在技術方面的鑽研才能開發出的閱讀模式。
 
換句話說,沒有學習故事理論,沒有思考自己看到什麼,那種人是無法分析與客觀面對文字的。
 
另一方面,情感閱讀模式與特化情感閱讀模式則偏向右腦,而雖然一般人也容易進入,但會依照閱讀經驗的多寡而有所不同。
 
閱讀經驗少、有各種雜事干擾、被分析腦綑綁而無法徹底投入故事,這樣的人就難以走到特化情感閱讀模式。畢竟要遇到獲得共鳴的好作品,以及自己也能全心放鬆地閱讀,這兩者需要相輔相成才會有這樣的模式體驗。
 
而愈執著於分析的創作者,就愈難抵達這一邊。
 
對於創作者來說,擁有愈多經驗,而且能自由控制怎樣閱讀就是個優勢。
 
用分析來面對故事,能提升自我技術。
 
用情感來面對故事,能獲得創作的動力與內心的能量。
 
而這樣的閱讀經驗所帶來的感觸深入與否、發展思考的方向、強化得到的體驗,便是對應了這四種閱讀情境模式所帶來的效果。
 
一般而言,當學習創作理論之後,創作者會進入分析閱讀模式。
 
而當他用這種方式閱讀了一陣子,經驗值累積到一定程度,分析工具熟練後才得以進入特化分析閱讀模式。
 
不過這時候,他也會開始覺得沒什麼意思,轉而用放鬆的心情,純粹地享受故事。
 
如此就會回歸情感閱讀模式,並依照作品適性、自身的專注與否,視情況進入特化情感閱讀模式。
 
最後經過一番調適,形成的習慣通常會是:
 
在觀賞作品時就盡全力投入當下,享受這樣的樂趣,不需要刻意分析。
 
而看完作品之後,在回憶與腦中玩味之時,就會自然進行分析,整理結構,提取作品中應用到的元素、技術,並且納入自己的資料庫。
 
此時歸因於過去所做過的大量分析練習,只要透過回想,就能把握到許多細節與重點,如此光是看過一遍,就能察覺到許多重點,且完整性相當高。
 
事實上,我在寫書評時也不會往回翻閱故事,只要透過回想,哪段大概在講什麼、整個故事的流程為何,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東西就能寫出來了。
 
當然細節到非常細節那種就沒辦法,可是大致的概念、角色的表現與意圖,都會在心中有個底,知道能寫些什麼。
 
而能用不同的方式來閱讀,就能補足自己當下所缺乏的東西,我覺得這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可以用心體會看看。
 
大概是這樣,祝福各位。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