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章 突厥
瑪門就這樣在阿里的聚落待了下來。他盡可能秉持開誠佈公的態度,一來是因為有求於人,二來是出自對穆斯林的好感,三來則是基於他自身的判斷。阿里顯然是個頭腦清晰的人物,在當地的人脈、資源十分充裕,事情的來龍去脈想必早在他的掌握之中,詢問瑪門只不過是核實情報,順便確認瑪門的為人而已。
雖然說有商人引薦,但如果阿里真覺得瑪門有問題,恐怕連聚落的大門都不會讓他進,更不可能親自接見。既然讓瑪門進入聚落,必定是有接納他的打算…至少會先看看情況。在這樣的情勢下,據實相告是最好的應對…在已經得罪蒙古人的情況下,不能再讓穆斯林反感。至於展示火藥這一手,除了展現誠意:「我連壓箱底的寶貝讓拿出來了,你總該信得過我了吧?」之外,同時也是在暗示:「這是才你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對嗎?」
瑪門已經開始意識到,能將蒙古人從馬背上弄下來的東西,可能具有什麼樣的價值。
如此一來他不是單純的求人庇蔭,手上有了周旋的籌碼。也許就因為這樣,阿里對他十分禮遇;即使對這些穆斯林的禮俗不太熟悉,瑪門也能感受到自己被當成貴賓對待。他在對話時有意無意的透露過去曾接受過穆斯林的幫助,得到的反應卻…十分微妙。從諸多跡象和商人那邊旁敲側擊得到的情報,他漸漸可以肯定,阿里與過去幫助他的那些穆斯林,也就是被中國人稱為「大食 (Tazi)」的族群不同,從他們的交談間經常出現的名詞來研判,極可能是「突厥」人。
後來在與阿里深談後,他才知道在他前往東方的這段時間內,穆斯林的世界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首先是「哈基姆」這個身份,並不只是用來描述博學之士的形容詞;而是跟中國的「舉人」或「進士」一樣,是具有官方認證的學術位階。穆斯林信奉的古蘭經和穆罕默德留下的的訓示言明:「學者的墨水比殉教者的血水更為神聖」。因此大食的阿巴斯 (???????????) 氏族在取代奧瑪亞氏族成為哈里發帝國的一個王朝、並且定者巴格達之後,便致力於學術的發展。
在阿巴斯王朝的哈倫.拉希德統治時期,以宏揚學術為目的的「智慧之家」落成,於是來自穆斯林世界各地的學者前往巴格達,並且將鄰近地區所累積的知識性文獻翻譯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使這個時期的穆斯林世界成為了科學、哲學、醫學乃至於教育的知識中心。阿里便曾經在埃及開羅的艾資哈爾大學就讀,甚至還當了幾年的研究生。
在說明的時候,阿里順手從箱子裡拿出好幾本書、展示給瑪門看。瑪門雖然看不懂上面的文字,只能肯定不是拉丁文或中文;但是他一眼就能認出紙張是源自於中國的造紙術;而不是源自埃及的莎草紙或歐洲的羊皮卷。再上手仔細一摸,更發現當中有微妙的差異。
也許是看到他的表情變化,阿里臉上露出得意的微笑,解釋說:「中國的造紙術主要是以樹皮作原料,適合用毛筆來書寫。大食人在學習中國的技術後加以改良,利用澱粉來制造更適合硬筆書寫的紙張。在巴格達有上百間的店鋪僱用抄寫員與裝訂工,甚至開始建立公共圖書館;說不定是這世上唯一一家向外開放租借書籍服務的圖書館。」
他的神情明顯透露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自豪,瑪門出於好勝的心理,也為了再讓阿里刮目相看,於是從行囊裡拿出一個嚴密包裹的書籍,小心的拆開後拿給阿里看。
阿里初見之下只報以禮貌的微笑,畢竟就跟瑪門認不出巴格達通用的文字一樣,阿里雖然會說中文,但能辨識的漢字並不多;就連封面的「資治通鑑」這四個字都看不懂,更別提裡面的內容。但他在翻閱了幾頁之後就發現異常之處,在前後對照了幾次之後,他恭恭敬敬的將書本合上、雙手交還給瑪門,然後說:「請先生教我。」
瑪門也不藏私。雖然受形勢所逼而求助於人,但比起討要人情,他更傾向於平等互惠的交易。這項源於中國宋朝的最新技術對於穆斯林而言,絕對具有讓他們違抗蒙古人而庇護自己的價值。瑪門雖然並不熟悉這項技術的所有細節,但背後的原理其實並不複雜,而且他曾參觀匠人雕製泥塊後進行排版印制,所以稍加演示,阿里便領悟了這種新式的印刷術。
在當時,即便是具有輝煌文明的穆斯林,書籍仍是經由人工抄寫而成,而更加落後的歐洲就連使用的紙都是難以保存的莎草紙,或是造價高昂而無法普及的羊皮卷。但是這二個文明所採用的拼寫式文字系統,其實比起複雜的中文更便於使用活字印刷;因此他的傾囊相授讓阿里對他更加敬重,甚至將他的貢獻傳回巴格達,並力邀他前往當地遊覽。
瑪門因為盛情難卻而在口頭上敷衍的答應,順帶詢問了一下巴格達的風土人情,沒想到卻聽到意料之外的消息:突厥…或是說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塞爾柱帝國,攻陷了大食人的巴格達城並控制了哈里發政權。
原來穆斯林在當年收容他的時候就已經不是很太平,各地的大食貴族,也就是被稱為埃米爾的階級開始擁兵自重,許多人甚至自立為哈里發。自身陷入爭亂分裂之餘還引來外部勢力的入侵,許多來自歐洲的黑惡勢力逐漸滲透其領土,東羅馬帝國更展開侵攻,甚至還一度兵臨首都巴格達。就在他們應付西邊的入侵者都已經左支右絀的時候,來自東方的塞爾柱土耳其趁虛而入,首都就這麼淪陷了。
後來瑪門才知道就是因為穆斯林收容了他,才使得緊追而來的黑手滲透其領土、撼動原本就已經不穩的根基。而在瑪門最終脫出他們的掌握而前往東方之後,更使得後知後覺第一罪和黑手勃然大怒、乾脆搧動東羅馬帝國掠奪其心臟地帶。在得知他的救命恩人因為他而遭逢巨變之後,瑪門對第一罪和黑手除了原有的忌憚之外,更生出一絲反感。不過長久的歷練也使他意識到,如果一個孩童都能脫離地獄削了第一罪的顏面,在「憤怒」被嚴加看管、無法給予他幫助的情況下逃離歐洲,等於是狠狠打了整個黑手一巴掌;他們會遷怒於大食人其實並不意外。
不過在最初聽到阿里述說這段往事時,他的心中只是隱約感覺不對,並且只有一個感慨:「這段歷史跟中國東周有幾分類似。正統王權衰弱造成諸候割據並引來異族入侵,最後甚至連首都都被攻破了,結果是異姓諸候秦國贏得最後勝利。只不過這是是同樣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土耳其人攻佔了巴格達。 」
對歷史的唏噓也讓瑪門的情感變得複雜。如果對他有恩的算是大食人,那麼土耳其人算是他恩人的敵人…至少也算是對手;但如果有恩於他的該算是穆斯林,那麼他報恩的對象是大食人或土耳其人其實都沒差。這種矛盾使得他開始感到有點舉棋不定,甚至在得知原本掌握巴格達的白益 (Būya) 王朝執政者被軟禁之後,他也曾萌生過前往營救的念頭;可是等他發現白益王朝其實也是從阿巴斯王朝手中搶下巴格達時,他也只能感慨:「貴圈真是太亂了…」畢竟援助過他的是大食人,而白益王朝其實是波斯人。
於是他也只能放下這理不清的恩怨,將心力放在留意蒙古人的動向,暗中希望不會又有穆斯林因為自己而受到牽連。此外便是與阿里進行學術交流,期間他有意無意的透露一些自身的使命,卻讓博學的阿里也感到驚詫不已:「這…確實有不少鑽研星體的學者提出類似的看法,甚至指出古蘭經的經文中有相關的論述,不過我個人是持存疑的態度。您…又是從何處得知這些理論?」
瑪門說:「這是…前輩們的經驗指出這個可能性,加上我…我自己由已知世界的西邊到東邊走一遭之後,認為這個猜想不無道理。」
阿里緊盯著他說:「您這次前往西方,難道是打算…?」
瑪門說:「這是我的目標之一。不過目前最緊迫的事情,是將您方才看過的那本書送往西方。」
阿里問:「那本…難道是什麼珍貴的經書嗎?」顯然,身為穆斯林的他認為只有經書才值得冒這麼大的險傳播。
瑪門笑著說:「不,那就是本歷史書而已,而且是部鉅作當中的一小部份。」
阿里好奇的盯著他,不過既然他似乎沒有進一步解釋的打算,阿里也就不再追問;沉吟了一會兒之後才再度開口:「無論如何,我還是誠摯的邀請您前往巴格達一趟。在那裡您也可以跟精於此道的學者交流;說不定能更加明確您的方向。」
瑪門點了點頭,比起先前的敷衍,這次他是認真的考慮起繞道而行。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二人經常交流。阿里博學多才,瑪門見多識廣,二人漸漸惺惺相惜,大感相見恨晚。於是瑪門最終接受了阿里的提議,決定在他的幫助下,借道土耳其人的地盤前往歐洲。
可惜就在他來到聚落一個月後,商人傳回的消息並不樂觀。蒙古人絲毫沒有放棄,反而大有在博爾濟吉特部族的糾合下、團結起來搜捕他的趨勢。蒙古人雖然平時行事豪爽,但只要有人得罪了他們也是睚眥必報,因此這樣的發展並不令人意外。據說目前他們已經跨出既有的勢力範圍、很快就會觸及聚落的所在地。
瑪門心中不安,倒不是他畏懼蒙古人,而是擔心阿里等人步上巴格達的後塵。反而是阿里寬慰他說:「這段時間以來,我們已經竭力抹消您的行跡。以蒙古人的行動來看,也只是單純擴大搜捕的範圍,並不是特意針對此處。等他們當真來到這裡,我自會好生應對,等他們找不到人,自然就會離開去別處尋找。」
他的分析不無道理,但事態的發展卻出人意料。等蒙古人到來時,瑪門心中就有不好的預感。一來是因為人數比他預料的多出不少,二人是帶頭的人物之中,赫然就有那個找他麻煩的少年。
蒙古人的態度強硬,要求進入聚落搜查。阿里先命人客氣的拒絕,在對方軟硬兼施的「請求」後才放少數人進來查探。以瑪門的機警他們自然是一無所獲,正當所有人都以為蒙古人應該會放棄離開時候,那少年卻說:「就算那傢伙現在人不在這裡,也難保他不會逃到這裡來。」
阿里這邊回應:「那麼你們打算怎麼做呢?」
少年要求在聚落之外的牧地安營紮寨,然後在附近再次進行地毯地的搜查,不過也承諾給予大量的牲口作為補償。
看對方志在必得的態度,以及雙方的武力差距,瑪門判斷土耳其人憑藉地利可佔七成贏面;但是按照蒙古人的行事作風,一旦結下樑子恐怕後患無窮。而且以他們提出的豐厚補償來看,這項要求其實並不算過份;如果阿里這方執意拒絕,可能反而會引起對方的疑心。
果然阿里假意考慮了一會兒,再透過討價還價得到更多的牲口之後,便答應了蒙古人的請求。瑪門知道接下來這一個月的時間內不能再拋頭露面,不過這對他而言也不算什麼難事。
只可惜,如果他能自由行動並即時查知蒙古人的動向,那麼他應該能及早發現異常。不會等到蒙古人派人來通知押運的牲口已經抵達時,才跟阿里同樣震驚於蒙古人和牲口的數量。
蒙古人的聲勢看起來完全足以據有此地,並將鄰近區域全納為他們的牧場。瑪門知道阿里必定也察覺大事不妙,但聰明的耐著性子派人去接收牲口。蒙古人雖然爽快的進行交割,但是也指出:「因為這附近的牧群太多,為了避免大家因為爭奪草地產生摩擦,不如暫時交給我們來幫你們放牧。」
這段話明顯是想要共享土耳其人的地盤,甚至大有喧賓奪主的意思。瑪門終於意會到,經常相互攻伐的蒙古人會如此團結,自己這個共同的敵人恐怕只是個藉口,停止內耗、轉而去奪取其他民族的地盤才是實際利益所在。
聰明如阿里當然也看出其中關竅,於是派人回應:「既然如此,不如我們將這些牲口賣回給你們吧。」
蒙古人對他這麼乾脆的回應顯然也感到意外,不過很快同意他的提議並且給了公道的價格;除了給予眾多毛皮資材之外,還答應給予土耳其人自由往來蒙古人地盤通商的權利。
瑪門判斷阿里如此回應的理由有二個:一是好漢不吃眼前虧,二是以退為進獲取更大的利益。依眼前的情勢,土耳其人不太可能與蒙古人抗衡。當然他可以請求增援來拼上一拼,但土耳其人剛打下巴格達、地位未穩,如今在東邊再與剛崛起蒙古人結怨顯然不是個好主意。相對地,蒙古人精擅騎射遊牧但弱於經商,而他們想要進一步壯大就需要更多的物資,因此先選擇退讓再壟斷經商的權利想必能獲得更豐厚的報酬。
因此阿里輕而易舉的化解了衝突,並且將危機轉換為商機、讓蒙古人也理解到這是個互惠雙贏的選項,於是雙方很快在阿里的大帳內再度進行談判。
期間瑪門和商人躲在附近的一個帳篷內,但是透過精巧的設計,阿里大帳裡的談話聲可以清楚的傳到此處,再由商人翻譯給瑪門聽。商人的中文雖然沒有絲毫長進,但聰敏的瑪門在這一個月來已經略通土耳其語,甚至還學了一點其他民族的語言。就算沒有商人的幫忙,談判的內容他大概也能聽懂五、六成。
阿里拿出美酒佳餚,在酒酣耳熱、賓主盡歡之際提出會盡快派出一隊人馬前往巴格達、運來蒙古人需要的物資,蒙古人高興的為此舉杯敬酒,而瑪門則意識到這是他為自己安排的脫身機會。
可是就在這時,那少年陰惻惻的插話:「敢問我們想找的人,真的不在這裡嗎?」
雖然看不到表情,但是阿里紋風不動的聲調讓瑪門也不由得欽佩其定力。只聽阿里笑著說:「你們都徹徹底底的搜過一遍了,請問有找到人嗎?」想來是因為穆斯林不能說謊,所以他只能用這種方式回應。
少年的語聲中卻沒有任何笑意:「您柱子上掛的這面盾牌,真是有意思。我們在前來此處的路上,遇到了幾個騎著跛腳馬的人。據說他們曾遇上我們要找的那個人,這才淪落到這般地步。他們原本受雇於某個商人,那個商人經常販售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聽起來就跟您這裡的擺設有幾分相似。你看看這把彎刀,就是從他們那裡得來的,這刀上銘刻的文字,就跟你這面盾牌十分類似…不,幾乎是一模一樣。」
阿里語調仍是波瀾不驚:「哦~~原來如此。這些東西很多是從西邊來的,我也不太懂,只是覺得有趣就留下來了。如果有朋友想要,我也就便宜賣給他們。您說的那名商人,可是有點肥胖?…是嗎,那我大概知道是誰了。他算是我的一個朋友,經常會從這我邊買些有的沒的,我真希望他現在就在這裡。您所提到的那些人,可知道他去了哪裡?我開始有點擔心他了。」
突然一名蒙古人用帶著幾分酒意的語聲喝斥。瑪門判斷是少年還想要繼續質問阿里,但是被人給制止了。少年「切!」了一聲,聽起來是強忍不滿。瑪門心想:「這人大概是他族裡的長輩吧,否則應該也不敢這麼對他。」
大概是少年的態度讓這個有幾分酒意的蒙古人不爽,他開始大著舌頭嚷嚷,阿里則趕忙出面當和事佬,一邊勸酒、一邊安撫,這才讓二人相安無事,雙方達成共識後各自散去。
瑪門本來還有點擔憂少年既然起了疑心,會不會再來找穆斯林的麻煩,不過接下來幾天居然相安無事。他尋思:「除了談判進行得令雙方都很滿意之外,阿里那招『先花錢再賺錢』也算耍得爐火純青。」
也許是因為見到未來的巨大商機,阿里毫不手軟的三天兩頭便邀請蒙古人飲宴,還不時贈送些稀罕的禮物。蒙古人雖不貪財,但對於各種稀奇古怪的西方兵器和工具卻深感興趣。為了回報阿里的殷勤款待,他們也回贈了不少物品。其中最特別的,就是那個射程超乎瑪門意料之外的蒙古弓。
蒙古弓不是單純使用木材作為材料,而是組合樺木、牛角和牲口身上的筋腱,再使用同樣取自牲口的膠質粘合;弓身外面包覆柳樹皮或麻繩,最後晾乾形成堅固的結構。成品的韌性極佳而且在拉弓時連弓臂的形狀都會發生改變,因此射出的箭具有極高的速度和穿透力。阿里在命人試射之後也發出與瑪門近似的感嘆:「以蒙古人的騎術再加上這樣的弓,幾乎是無解的存在。只有身穿重甲大盾才有可能防住,可是披著這些重裝備絕對追不上他們。但若沒有這樣的裝備保護,對蒙古人而言簡直就是活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