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精簡整理,欲看較詳細的內容,可點閱以上連結)
◎史記:
初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任職太史令(古代官職,負責記錄國史)的司馬遷編寫的紀傳體史書。
該書記載自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2,500年的中國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全書包括本紀12卷、世家30卷、列傳70卷、表10卷、書8卷,共130卷,52萬6500餘字。
◎夏本紀
紀錄中國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的事蹟。該朝由夏族部落發源,是部落城邦聯盟到封建國家的過渡期,故無明確疆域,夏族與其他部落城邦的關係如「宗主國」與「朝貢國」一樣,眾邦擁戴夏邦為天下共主,而又有些方國是受夏室分封,如諸侯國一般。
夏族部落早期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內地區活動,沿汾水、河水向東南方向遷途,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當時其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西起河南西部、山西南部,東至河南、山東、河北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北部,北及河北南部,其地理中心是約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而啟於陝西討伐反對自己的有扈氏。有扈氏,亦為姒姓部族,為西方的諸侯。
整段夏朝歷史包含「鯀禹治水」、「堯舜禹禪讓」、「甘之戰」等過程,以及商湯滅夏的結局。從夏禹元年(前2070)受舜禪讓,至夏桀末年(前1559或前1600)因「鳴條之戰」被商族首領成湯推翻共主地位為止,歷時約400至500年,夏朝共主共17位天子。以下【本文】當中會用藍色括弧標注部分年代。
◎史記作者:
司馬遷(前145 - 約前86),字子長,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漢朝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其父司馬談是太史令,所以司馬遷在十歲時已能誦讀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等書。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等大儒,並暢遊各地,採集傳聞。後繼承父業,接任太使令一職,還潛心修史,開始了《史記》的寫作,開創紀傳體史學,稱「太史公」。
◎本文:
夏后帝啓,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