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能夠換錢嗎?興趣能夠當飯吃嗎?」
在孩童還理應懵懂無知、能夠跟家長肆意討取物品的年紀,她已經明白只要不能變成錢,即使是興趣也無法保有。
即使她不明白為什麼寫故事一定要換成錢,卻也為了保有寫故事的資格而努力。其他孩童還在無憂無慮的為玩而玩時,她已經在一步一步嘗試如何用故事換錢。
沒有什麼朋友的她,不知道這樣的狀態到底合不合常理。就是單純的認定,要是有換到錢就能繼續寫。
於是她一路上都在與人競爭,但不是爭奪虛妄的關注與榮譽。只要有錢就好了,優劣評價都與她無關。
過了很久很久之後,她終於開始接觸陌生的人群。
終於發現,不是每個人都必須竭盡全力寫字換錢。
但是又有什麼不同呢?
其他人只是把錢換成他人的認同,本質上還是跟她類似的具有「沒有得到指定物品就是沒有資格」迷思。
只是在追求的路上,尋求他人認同的人比她痛苦而已。
錢最可愛的地方,就是價值恆久存在重要性。
跟人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