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二 原來是要去拍櫻花啊!拍的真好看 拍的真棒 很期待下一次的圖+文.

(東寺五重塔與「不二櫻」)
(2014年4月人生第一次前往日本京都賞櫻,永遠忘不了看到櫻花的感動,僅以本文紀念京都賞櫻10周年,並即將邁向11周年)
2024年4月距上次2018年相隔6年以後,再度前往京都賞櫻。這次賞櫻已跟前幾次不同,因為前往的景點幾乎都是過去去過的。這次之所以舊地重遊,主要是因為想要嘗試將京都櫻花作為觀光指南出版,不過距離第一次京都賞櫻已有10年,許多照片可能已經(jīng)不合時宜,尤其平野神社、背割提據(jù)傳因為2018年的颱風受損嚴重,想要看看災(zāi)後數(shù)年的狀況。

(高瀨川夜櫻)
這次賞櫻的日期為4月2日到6日(其中4月3日因為大雨未排賞櫻行程,改為學(xué)術(shù)取材),由於前一年的2023年,日本許多櫻花再度破了最早滿開紀錄,相當擔心如這次再度重演,相隔許久的賞櫻就因此泡湯。這次2024年的櫻花再度超出預(yù)期,但卻是比預(yù)期較晚滿開,原因是因為櫻花開花後天氣偏冷,因此滿開日期延後了好幾天,直到4月5日才滿開,也就是過去的平均值。

(大覺寺的大澤池)
前三次京都賞櫻都是在滿開中期到末期前往(尤其2018年前往時幾乎快掉光),這次是第一次在滿開前到達,前幾天感覺到櫻花還沒到盛開期,因此照片與過去照片有少許落差。不過這次最大的收穫是偏早開的醍醐寺,這次終於在盛開期前往(過去三次醍醐寺都已過盛開期)。
本篇介紹這次所前往的賞櫻景點,按照前往的先後順序排列,在景點介紹時還是會搭配歷史解說,作為京都櫻花觀光指南鋪路。另外,本次賞櫻的最後一天還前往大津市的三井寺,在本系列會一併介紹。

(醍醐寺門口附近人潮)
醍醐寺(4月2日)
醍醐寺創(chuàng)建於876年,是包含醍醐山上到山腳下的廣大寺院,其中下醍醐是一般觀光客較熟悉的寺院範圍。醍醐寺創(chuàng)建者是理源大師聖寶,於876年首先於醍醐山上創(chuàng)建,但早期建築大多毀於戰(zhàn)火。現(xiàn)在醍醐寺大部分建築是在豐臣秀吉時代前後落成。他於1598年在此寺舉辦盛大的賞櫻宴會。舉辦地點三寶院現(xiàn)在是該寺重要的子院,另外每年4月第二個星期日會舉辦「太閣花見行列」,試圖重現(xiàn)當年賞花宴會盛大的光景。

(醍醐寺伽藍門口附近)
醍醐寺分為三個部分,進入寺院門口左邊是三寶院、右邊是靈寶館,最前方則前往伽藍,賞櫻季節(jié)該三區(qū)域均個別收費。由於三寶館最靠近門口,因此排隊人潮也最長,但其他兩個地方也有售票口,因此不見得一定要去排三寶院。

(醍醐寺三寶院裡的「太閣枝垂櫻」)

(醍醐寺三寶院裡的「太閣枝垂櫻」)
這次與前幾次最大的差別,就是三寶院的戶外允許攝影(室內(nèi)依然禁止攝影),因此終於有三寶院的照片。三寶院是醍醐寺的子院,最早是1115年創(chuàng)建,但遭到損毀,現(xiàn)在該院是1598年,由豐臣秀吉捐資興建,甚至連建築到庭園都是他親自設(shè)計,也是上述該年舉辦賞櫻宴會的場所,被列為國家特別史蹟與特別名勝。入口的巨大枝垂櫻被稱為「太閣枝垂櫻」,象徵豐臣秀吉對該寺櫻花的喜愛。

(醍醐寺三寶院庭園)

(醍醐寺三寶院庭園)
該院庭園是豐臣秀吉所設(shè)計的池泉回遊式庭園,旁邊緊鄰?fù)ピ旱慕êB包含純淨觀、表書院等,也是當年為了舉辦宴會而從外地移築過來。以前曾當成該院入口的唐門,建於1599年,被塗以黑漆與皇室象徵的菊花紋、豐臣家象徵的桐花紋的金箔,被列為國寶。

(靈寶館的巨大枝垂櫻)
靈寶館是1935年建立,主要是為了保存並展覽該寺收藏而建,周圍種有大量不同品種的櫻花,尤其靠近建築的巨大枝垂櫻最為奪目,樹齡高達180年,過去數(shù)次前來都已經(jīng)過了盛開期,這次終於能看到滿開的面貌。

(伽藍裡的金堂)
繼續(xù)前往伽藍,也就是為該寺院的核心,主要建築包含金堂、五重塔、不動堂、弁天堂等。金堂雖然創(chuàng)建時已存在,但被燒毀兩次,現(xiàn)在的金堂是依照豐臣秀吉的遺願,於1600年從現(xiàn)在和歌山縣境內(nèi)的滿願寺本堂移築過來的,內(nèi)部供奉該寺本尊藥師如來座像。

(伽藍裡的五重塔)
五重塔於西元951年落成,塔高38公尺,是創(chuàng)建初期建築唯一留存至今者,不但是該寺,也是京都境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建築,被列為國寶實至名歸。該塔建於朱雀天皇期間,為了對父親醍醐天皇祈福而建立該塔,歷經(jīng)15年完工。由於該塔歷經(jīng)千年保存良好,內(nèi)部的佛教壁畫也維持創(chuàng)建初期的風格,同樣列為國寶,但內(nèi)部未開放參觀。

(靈寶館裡的枝垂櫻)

(伽藍裡的枝垂櫻)
不愧是列於日本櫻花百選的醍醐寺,即使前來賞櫻多次依然驚豔,三寶院、靈寶館的兩大枝垂櫻可為代表外,寺院內(nèi)枝垂櫻的數(shù)量可稱為京都之最,許多集中在靈寶館建築周圍,另外伽藍內(nèi)也有不少。這次終於在滿開期間前來,是這次賞櫻的最大收穫之一。

(圓山公園裡的「祇園枝垂櫻」)
圓山公園(4月2日)
圓山公園位於八坂神社後方,江戶時代本來是部分寺院的所在地,在明治維新初期的「廢佛毀釋」下被政府沒收為公家用地,1886年改建為公園並開放參觀,成為京都最早的公園。該公園最負盛名的櫻花便是位於公園中央的枝垂櫻,被稱為「一重白彼岸枝垂櫻」,又被稱為「祇園枝垂櫻」。該櫻花樹的前身本來樹齡至少200年以上,曾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但可惜在1947年枯死。現(xiàn)在所見枝垂櫻是它的後代。

(圓山公園裡的賞櫻人潮)

(圓山公園裡的枝垂櫻)
圓山公園是京都最熱門的賞櫻名所,公園內(nèi)滿滿的人潮,尤其是上述最有名的枝垂櫻無時無刻都被人潮包圍,占地不大的草地也都坐滿了人,根本稱不上有賞櫻品質(zhì)可言,因此拍一些枝垂櫻的照片就快速離開。

(知恩院門口附近的「三門」)
知恩院(首次前往)(4月2日)
知恩院是這次少數(shù)第一次前往的寺院,該寺就位於圓山公園旁,因此離開公園便立即前往。知恩院創(chuàng)建於1175年,創(chuàng)建者為法然上人,他年輕時在比叡山修行,後來決定要開立淨土宗寺院,因此於1175年在現(xiàn)在寺院的位置築一草屋做為修行場所。法然上人死後弟子建立寺院供奉他,由當時四條天皇賜下「華頂山知恩教院大谷寺」的寺號,成為山號與寺院名稱的來源。
知恩院的前方就是該寺的地標,也就是高達24公尺的「三門」,是京都最大的木造建築物之一。知恩院在中古時代歷經(jīng)多次焚毀,現(xiàn)在的建築大多是江戶時代所建,其中三門是1621年由德川秀忠捐贈興建,內(nèi)部安置釋迦如來與十六羅漢像,被列為國寶。與南禪寺三門可以付費登上樓門不同,知恩院的三門無法參觀內(nèi)部。

(知恩院的御影堂)
通過三門爬上階梯,便可看到御影堂與阿彌陀堂。御影堂也是該寺本堂,是全寺最大的建築,於1633年在德川家光捐助下重建,所在地就是據(jù)傳他最早傳道的地點,被列為國寶,供奉本尊法然上人像。阿彌陀堂於1910年重建,供奉阿彌陀佛像。

(知恩院的方丈庭園)

(知恩院階梯的櫻花)
從御影堂的右側(cè)繞道後方,可以進入該寺深處的方丈與庭園,是1633年所建的迴遊型庭園,通過庭園可以從方丈後方出來。從御影堂周邊再爬上階梯,可以到達勢至堂,建於1530年是該寺最古建築,也是該寺發(fā)源地之一,最上方有法然上人的御廟,供奉法然上人的遺骨。知恩寺在某些網(wǎng)站被列為櫻花名所,但這次前往發(fā)現(xiàn)櫻花並不多,不需為賞櫻而前來參觀。

(平野神社鳥居)
平野神社(4月3日)(夜櫻)
平野神社位於京都市區(qū)西北部,創(chuàng)立年代不詳,但據(jù)推測是遷都到京都不久之後,祭神有今木神等4個神,其中今木神據(jù)傳是桓武天皇的生母高野新笠的祖神。該神社創(chuàng)立早期受到許多貴族與武人的侍奉,但曾一度荒廢,後來在江戶時代初期重新興起。

(平野神社門口附近的枝垂櫻)

(平野神社本殿前尚未開花的櫻花)
平野神社在2016年曾前來,之後據(jù)傳受到2018年颱風影響,許多櫻花樹倒塌,因此這次便是前來看現(xiàn)在櫻花的狀況。穿過鳥居與神社門口之後,便可看到本殿與中間的舞臺,基本上都被櫻花包圍。如將這次前來的照片與2016年照片比對,似乎看不太出來櫻花樹受損嚴重的跡象,倒是因為這次許多櫻花尚未到達滿開期,甚至還沒開花,因此照片比上次前來稍微失色。

(平野神社櫻苑裡的櫻花)

(平野神社櫻苑裡的櫻花)
除了神社的左側(cè)外則有「櫻苑」,2016年前往時並未收費,這次前往時園區(qū)幾乎都被帳篷布包圍,進入要收費,並有夜間點燈。收費區(qū)裡整理的相當整齊,還有少數(shù)攤販營業(yè),櫻花大多未達滿開期,但少數(shù)枝垂櫻已經(jīng)滿開,到了晚上夜間點燈下非常光彩奪目。由於該庭院改收費制,建議先從外面判斷是否要付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