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真的很有趣不禁讓我重複閱讀並思索
google翻譯應該可以一定程度上解讀,淺白易懂
為生活的藝術:
尼采,梵谷,妥思妥耶夫斯基等非常主觀的人屬於此類
他們有個中心思想,為了闡述該思想而借用文藝來表述
拙作,灰色世界的小學老師也屬於此類
其精神為最重要,因此並非是一定要從事該類創作而活
該創作也未必要符合某種客觀語境
為藝術的藝術:
達文西,黑格爾,等極度客觀的人
他們的技藝非常高超邏輯清晰,為了觀照正確的現實而做藝術
以繪畫來說就是要寫實主義並且在其中發現規律
我對於此類比較苦手,以前曾經試圖連載王道的作品
到最後都變成意識流或者是腰斬了
即使想好非常客觀的起承轉合也未必會有興致
最具體的現代例子
我想有「一拳超人」這個作品可以借鑑
原作的ONE老師就比較唯心一些,觀察人類的感情
作畫的村田雄介老師就更加的客觀寫實,把動作場面弄得逼真動感
我以前就覺得原作[畫得很好]
即使畫技不是很好
因為分鏡的透視感,跟那個「感覺」有呈現出來
人物的感情跟特徵都有抓出來
我因為是前者成分較多而比較忽略客觀的部分
因此刻意練習畫圖之後,
就發現了為藝術的客觀藝術
到底是好在哪裡
漸漸可以欣賞兩種層面不同的好
現實的模擬會變成精神寄託之緣由,
也漸漸知悉
不過後者是硬傷這點依舊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