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因為預算審查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而後,某位偉大的人物甚至喊出依照他們當下的規劃(?),挑戰在 2027 年,使臺灣漫畫超越日韓。
這個消息一出,我跟朋友進行了嚴密的討論(閒聊),而我們統一的觀點為──
這是不可能的。
倘若單論某部臺灣漫畫能否達到符合日韓漫畫的水準,我認為是有機會,可一旦要說臺灣漫畫圈整體,亦即普遍水準能達到日韓的平均水準,綜合起來這是不可能的事。
先以畫功來談,其實臺灣因為有著不少繪畫教學的教科書,整體下來能方便初學者接觸和提升繪畫功力,加上畫圖這樣的表現形式相當直接,哪樣是好看的形狀,哪樣是不好看的形狀,即便是不會畫畫的人也多少能看出來,因此這方面的審美並不會相差日韓太多。
而在這邊要繼續深入談的話,漫畫的繪畫表現包含了分鏡,這需要經驗與知識的累積,相信有持續繪製漫畫的人都能做到一定程度。
稍微偏題一下,以插畫來看,目前網路上的圖普遍有著過於直白的表現。而這種現象其實也出現在日韓當中,換句話說,在臉書、推特等社群軟體,或者於 pixiv 那樣的插畫網站上,我們都能觀察到每張圖的尺度愈來愈大,畫面的意涵也愈來愈淺。
更簡單一點來講,每一張圖都是漂亮的女角色身穿內衣、泳裝之類的暴露服裝,對著鏡頭表現出煽情的樣子。
由於現在的商業愈來愈講求速食,加上以色情為主軸的命題是大家都能迅速了解的,因此畫這種東西就能迅速賺錢。
不過,在早期的繪畫界,大多數的畫作普遍都不會露那麼多,而叫人意外的是,這些圖卻包含許多更深的含意:命題、聯想、與表現等,以及不露卻比露很多來得更色的效果。
要做到這些,需要有更多的思考、更高的功力,並且探索各種表現方式的耐心與毅力。
這些便是技術的展現。
當然,倘若說能快速畫出曝露的色色圖畫,並在商業能更快地賺到錢,這也是技術的展現的話,那或許也沒錯,如此一來,以前那般的畫作應該就是對於繪畫這樣的藝術層次有更高的追求吧。
上述提到的是在繪畫的表現上,逐漸失去對於畫面內涵的追求之普遍現象。至於漫畫本身,除了畫功和分鏡之外,還包含了劇本,說到底分鏡不過是劇本的表現形式,而畫功也是建立在呈現故事為基礎上。
因此現在我們從劇本來看。
臺灣的劇本功底普遍不足,不僅在寫作圈是如此,繪畫圈當然也有相同的現象。
因此,接下來我們以包含了繪畫圈、寫作圈等,以整個創作圈來繼續進行探討。
區區三年,有辦法超越日韓嗎?
這真是個美好的大夢。
要知道,現在於故事方面,臺灣缺乏好的教學資源,每個人都要自己從鑽研創作理論開始,拋開那些不動腦只會一直寫的人,要在三年內學習並熟練創作故事的各個要素,從完全不會到能靈活運用技術,並放入情感來創作,這可說是非常勉強。
而這樣的前提還是在遇到瓶頸時都恰好有人帶領,並且一步步安排適當的課題,並進行高難度的挑戰。
獲得知識、設立練習目標,實際執行、再加以反省與修正,除此之外,還要觀覽大量的創作物,持續進行思考與研究。
好吧,即便說不是從零開始,以目前普遍的國中生作文程度,要提升到能看的程度,絕對都會超過三年。
因為有些東西是需要時間累積的。看過的動畫、漫畫、小說、戲劇,需要經過思考才能進行內化。換句話說,在學習理論之前所看過的東西,基本上都沒有啥用,需要重新再看一次,並且進行深入思考才有幫助。
況且,這還是輸入的部分。在創作中,輸出,也就是應用部分,同樣需要大量時間練習才能熟悉。
這並非單指撰寫正文的行文技巧。
建構大綱的能力、思考的邏輯與聯想、將素材拆解並重新組合、拓展表現力,一般新手在乎的行文表現其實是最表層的東西,要成就深度,需要相應的鑽研,以及對於故事各項要素的熟悉度。
而倘若要快速提升程度,在每一個作品中,都要有相應的課題。
也就是說,不可能單寫自己想寫的東西。
這句話並非說不能寫自己喜歡的東西,而是說,要在符合自己想寫的東西的範圍內,也滿足能達到某個課題的目標。
如果說有人能只練習課題,而不寫自己想寫的東西,那也是可以,但應該會極度痛苦。
因此一邊寫自己想寫的東西,一邊對應課題練習,用有極大限制的方式來練習,我想是比較合適的做法。
什麼,這樣也十分自虐?
嗯,就是說啊。
不過要快速變強的話,就得付出代價嘛。
而我們先假設用這種方式練習,根據我的估計,想靠三年學完大部分的創作技術並熟練,這依然十分困難,至少也要有個五年左右的時光才有機會。
如果用這種方式推算,先假設臺灣在一夕之間市面上出現各種好用的教科書與參考資料,加上在學習過程中或多或少接受了一些有幫助的指導,五年後可能就會出現幾位實力到達一定程度的人,而十年後則會有一小群同樣程度的人。
拉回前面提到的,臺灣是否能在創作上超越日韓。
以普遍水準來算,要達到這樣的數量至少也要十五年,甚至二十年以上。
不過,以現在的政治只要過幾年便會輪換來看,在當下沒有得到成果的施政便會被廢除。
許多人追求快速且表面上能看得到的成果,這其實是一件非常白癡的事情。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教育本就是需要用智慧規劃,並按部就班地去做,經過時間的累積後,才能漸漸孕育出人才。
短視近利,光靠嘴巴講講,而這樣短淺的視野、缺乏智慧與規劃的投資,以及敷衍的態度,絕對無法讓整體環境變好。
我曾聽過這樣一個命題:日本有動漫、韓國發展影視、中國投入資金在手遊,那麼臺灣能靠什麼發展出自己的機會?
在產業上,當某國的一部份優勢消退,其他國家便有機會填補,或者說,要發展出其他國都有需要,且能提供更低廉、更高品質的服務,這樣才有機會打出一片天。
以目前來看,臺灣的動畫師承接了日本的動畫部分工作,然而這條發展線僅停在個人接受委託的範圍,尚無大規模的統整,這便是有所欠缺,或是說尚需動腦規劃與發展的部分。
而拿創作圈整體來看,臺灣沒有動畫產業鏈、唯有不完善的影視產業鏈,基本上是要什麼就沒有什麼,那麼該如何在其他國家之中佔有一席之地。
我們沒有市場、沒多少資金投注、沒有過去累積的產業鏈老本,這樣似乎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臺灣這般情況,宛如劇場版動畫《遊戲人生零》之中的人類種。
其他種族各自有優勢,主角方卻什麼都沒有,處處任人擺布。
但是,這個故事也告訴了我們一個解答。如果不想放棄生存,就要動腦尋找方法。
不能靠市場、不能祈求龐大資金、不能仰賴舊有的產業鏈,那麼我們還剩下什麼?
沒錯。那就是創作者的智慧及思考能力。
進一步來說,就是追求創作者普遍具有撰寫高品質劇本的能力。
劇本這種東西是故事的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核心。
創作一個好故事,不需要市場、不需要資金、不需要產業鏈,單靠文字與企劃能力就能辦到。
如果臺灣能普遍提高創造故事的能力,以低廉且高品質的成果在國際間建立起一席之地,那麼他國的市場、他國的資金、他國的產業鏈便能擁有臺灣介入的機會。
而這當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因為在各國也有著對於自家文化徹底了解,許許多多的優秀創作者們,而為了方便,同時針對販售對象,各國理所當然會優先選擇自國的劇本。
不過,對於什麼都沒有的臺灣而言,發展劇本專業似乎是當下唯一有機會的路。
為了練就這樣的能力,必須不斷鑽研創作理論、研究他人文化,學習其精華,轉化為動人的故事。
如果真的能辦到,那麼在各國的商品與故事作品中,或多或少也會顯示出一部分臺灣獨有的風格,這才是真正能將臺灣推向國際的作法。
而說回臺灣的每個創作者。
如果只是想追求日更,不動腦思考地累積字數,只想在比賽中被評審抽中,愉快地出一本書,並認為自己是最強,以此作為人生的目標的話,雖然是我個人的看法──這樣的行為僅是蒙蔽自己雙眼,且對於臺灣本土完全沒有任何幫助,也無法幫到任何人的作法。
如果說創作對於那個人而言僅是個興趣隨便玩玩,那也就罷了。
可如果是想要追求更高的境界,寫出更好的東西,順便成就其他人,以及自己生長的地方,就必須付出更多努力。
而這樣的努力,便是需要動腦尋找方向,需要設想練習方式、需要不斷反省自身、反省自己的做法,並且學習他人的優秀之處。
或許 2027 沒辦法讓現在的普遍程度超越日韓,但只要有幾天、幾個月,我們每個人只要勇於改變自己,不斷思考能做的事並加以實行,這樣就能有所不同,且一步一腳印地往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