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雖然挺簡單的,但我從來沒注意到過。
那件事就是,「注音符號的排列順序其實是有規律的」!
當然,早在幼稚園的時候就應該要發現基礎規則了,就是在一ㄨㄩ前面的注音只放在上面,一ㄨㄩ可以放中間,之後的注音只能放下面。不過注音的規則可不僅僅是這樣!
雙脣音 |
齦音 |
軟顎音 |
齦顎音 |
翹舌音 |
平舌音 |
介母音 |
單母音 |
雙母音 |
鼻音母音 |
卷舌母音 |
ㄅ/p/ |
ㄉ/t/ |
ㄍ/k/ |
ㄐ/t??/ |
ㄓ/???/ |
ㄗ/t?s/ |
一/i/ |
ㄚ/?/ |
ㄞ/ai?/ |
ㄢ/an/ |
ㄦ/ɑ?/ /???/ /?/ |
ㄆ/p?/ |
ㄊ/t?/ |
ㄎ/k?/ |
ㄑ/t???/ |
ㄔ/????/ |
ㄘ/t?s?/ |
ㄨ/u/ |
ㄛ/o/ |
ㄟ/ei?/ |
ㄣ/?n/ |
ㄇ/m/ |
ㄋ/n/ |
ㄏ/x/ |
ㄒ/?/ |
ㄕ/?/ |
ㄙ/s/ |
ㄩ/?/ |
ㄜ/?/ |
ㄠ/ɑu?/ |
ㄤ/ɑ?/ |
ㄈ/f/ |
ㄌ/l/ |
ㄖ/?/ |
ㄝ/?/ |
ㄡ/ou?/ |
ㄥ/??/ |
如果把所有的注音加上國際音標排列出來就會發現規律。
首先看看子音的部分,同一列的音發音的時候口形是相似的,不信的話可以念念看。再來你可以兩行兩行對比,鄰近的兩個音是相似的,最明顯的就是ㄓㄔㄕ跟ㄗㄘㄙ,不過ㄍㄎㄏ跟ㄐㄑㄒ比較不像。其他的語言主要是清音與濁音的對立,但是中文的濁子音只有ㄇㄋㄌㄖ而已,其他都是清音,取而代之的是送氣音與不送氣音、翹舌與平舌音的對立。
ㄆㄊㄎㄑㄔㄘ是中文的六個送氣子音,特徵是發音的時候會有明顯的氣流,而他們全部都排在每一列的第二個,而每一列的第一個子音則是不送氣版本。看音標的話就很清楚,第二格的音標都是第一格音標再加一個上標h,表示發音的時候要送氣。
還有,同一列的子音不能接的母音也多數是一樣,通常只有幾個例外,但是ㄈㄋㄌㄖ是例外數比較多的。
比方說,ㄅㄆㄇㄈ都不能接ㄩ、ㄜ、ㄧㄚ、ㄧㄤ、ㄨ結合韻跟ㄩ結合韻,只有ㄇ可以接ㄧㄡ,但是ㄈ連一結合韻都不能接。
ㄍㄎㄏ不能接一結合韻、ㄩ結合韻跟ㄛ、ㄝ,ㄐㄑㄒ則是只能接一結合韻及ㄩ結合韻,剛好完全相反。
ㄓㄔㄕㄖㄗㄘㄙ都可以單獨形成音節,也都不能接一結合韻、ㄩ結合韻及ㄛ,只是ㄗㄘㄙ還不能接ㄨㄚ、ㄨㄞ、ㄨㄤ。
這些小規則看起來好像不是很重要,但是英文就幾乎沒有「子音不可以接某些母音」的限制(當然還是有像是Q一定要接U的例子),也沒有規定子音只能放音節的最前面,英文字母的順序更是沒有規律可言。
現在看起來,幫注音符號排出順序的人真的好神ㄛ,大家還有發現哪些奇妙的規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