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版都只是獨立發文,這部雖然只看了dvd但也是好看的,明知道不是玩轉腦朋友的續集,甚至不是同一種媒體的,本編是真人和動畫組合而不完全是動畫的,而那個Inside Out 2我先在戲院看了後同樣買了,但IF真的好看和滿足了我的期望:
因為它真的是Inside Out最合邏輯的發展的,青春期的腦補的戀人,在那邊的女主角,其實是有兩個幻想的朋友,一個便是像本編的主流的布公仔,另一個是人類的男性:不斷說「我可以為你而死」的那位,我們那個留了鬍子的假成年人便是後者,他其實只是女孩幻想的男朋友。
現在看起來「我刮掉鬍」真的很取巧的其實是大部分校園戀愛動畫主角,都是偏好這種可以合法性行為但不能婚婚的年齡層,但Bea比祖母矮了超過一個頭的,應當比掌中老虎還矮的,任何標準都很小的。
它標題IF正是巖井俊二的煙花的本來標題,結局終於解答了最使人疑惑的,為什麼本作一定要用真人和動畫組合,而不能是全動畫或真人穿上布公仔裝(cosplay)。
因為在動畫中可以當性幻想對象的人物,其實便是動畫的真實人物。好像俄語艾莉的艾莉,雖然是男性向作品,但用男主角政近的同一種方式作畫的,即動畫的男性不是肥宅而是帥哥的樣子。反之較重女性向色彩的只想告訴你,爽的畫法也是和風早同樣子的而不是件豬扒般。
因為女孩子是蘿莉而不是幼女了,兩者都不是「成人女性」,正確說本作費解的地方是因為主角不時自稱我不是小孩,的下一個場合說我是小孩,這不只是近代社會才把人不只是分為大人和兒童的,因為當以年長自居時代表的是權力和責任,以幼小自居是代表服從與輕鬆的。
可是女孩對於病重的父親裝得肅嚴的話,便會使他像女兒不需要他,爹地可以去死的意味了。現在她不是要向父親和祖母,爭取和真實的男性交往的權利,而是你們要好好為了作為才十二歲的我而活------
劇中多度暗示母親己經逝世了(英文維基確認了)。
反之Bea否認自己是小孩才能對父親說故事,這個是家長對子女精神上的照顧,這個同樣重要的??梢哉f本編把主角的未到反抗期的年齡正名了,正是這樣仍然能夠記得聽父母說故事的反向操作。
最後,我喜歡If本編正是那些批評它,對兒童太深對成年人太淺。因為它不是輕小說女主角或芭比娃娃的定位,那些是兒童眼中的成年人但在社會中的孩子,其實是仍然有較廣泛的對像。而是真正兒童剛巧接近成年入口的青春期,初中生的十歲代前半,這個年齡層太短才三至五年左右,適合類型的電影極為少見,即使上面引用的巖并另一個if,都沒有本編的適合了。
最後終於寫完喜歡的電影,但寫它同時候在寫更喜歡的武俠小說和古典音樂(不貼連結但有空來部落看我同時寫的文章算了),有時真的感到它就是在取捨時被捨棄的那個。好像很多其實不錯的動漫都被自己放棄了,在沒有同時看更好看的作品時,才會找上用無法成為粉絲,但是仍然覺得好看的態度下看完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