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學者葛蘭西(Gramsci)曾提出「文化霸權」,大概的意思是說,建立一個牢不可破的權力結構,除了掌握「武力霸權」,還必須奪取「文化霸權」,透過學校、媒體、語言、慣習等多元管道,傳播虛假的意識形態,讓人民打從心底服從。
作為新馬克斯主義的學者,當年葛蘭西要批判的對象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隨著時代演進,所謂文化霸權在典範轉移的過程中,轉變成一種「認知作戰」的場域。
意識形態,就是奪取思想認知的戰場。
而這正是《電腦人間》的核心概念之一。
《電腦人間》是一部Cyberpunk科幻類型小說,以一九三八年日治時期的臺灣作為舞臺,主角馬場忠(本名馬忠)是基隆郡役所的臺籍職員,在庸庸碌碌、屈屈就就的生活中意外發現日常中的異常,終而成為一場宿命般的科幻冒險。
敘述方面,作者馬立對基隆舊市景的描寫非常細膩,不知道是不是一邊看地圖一邊寫XD提到許多舊地名、設施、建築,彷彿身臨其境。用語上,也盡量還原當時日漢混用的狀況,也是相當用心。這是一大看點。
當然最重要的是內核。
故事巧妙結合科幻和歷史,運用當時日本的角度,去討論所謂的「未定論」。另一方面又運用諸多角色之間的辯論,探討國族認同、民族認同和土地認同。這些都跟現代臺灣所面臨的問題互為表裡,相當有意思。由此可以知道,所以的認知作戰,從古至今都存在。我們怎麼說什麼語言,過什麼生活,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其實認知作戰的範疇。這無疑也是對當代作為臺灣人的一個示警。
當然,故事也在Cyberpunk的類型架構下,探討了意識、靈魂與肉體永恆的哲學問題。後期的戰鬥和對話,都有許多致敬橋段,也是相當有趣,相信看過的人也必然會心一笑。
最後,作者在結局給出一個龐大的世界觀,還有對「自我意識」的定義與答案,這邊就不爆雷贅述。
目前本土出產的Cyberpunk類型小說,目前應該就這本《電腦人間》,還有敘事鋸出版的《同步戰記》。雖然不多,但總是一個起步。也期待日後有更多類似的題材能在臺灣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