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外科住院醫師的第二個月,這個月換成是跟專精開達文西手術的老師,老師的專業也是一般外科,囊括肝臟、胰臟、腸胃道和甲狀腺等等疾病。
達文西機械手臂是最近很夯的手術方式,操作模式是主刀者操作主機,主機會遙控機器手臂,手臂上連接手術器械,算是主刀者用主機遠端帶動機械手臂開刀。
一開始去到這一科我有點不習慣,雖然疾病和上個月的類似,但這一科的老師習慣都用達文西手臂來開刀(上一科大多是傳統開腹)。視角不一樣,解剖構造要重新辨認,一開始多花了一些時間來適應。
主刀者用主機操作機器手臂,助手協助安裝手術器械到機器手臂上,會隨主刀者需要改變為持針器或電燒。達文西的好處是鏡頭由機器手臂操作,助手再也不需要像腹腔鏡一樣一直舉著鏡頭,手很痠之外也容易讓視野歪斜,達文西的主刀者可以隨自己需要改變遠近和鏡頭位置。
再來是,腹腔鏡的器械就是一根長長的鉗子/持針器/剪刀,基本上只能靠大拇指和食指去操作,有時候想做的動作要彎大角度,腹腔鏡器械沒辦法做到角度的改變。但達文西不一樣,操作起來非常直觀,可以運用手腕和手指的轉動來帶動器械,能做到的角度就更大,能做的事情也更多。
老師也會跟我分享他的經歷:他說他還在住院醫師訓練的時期,達文西在國外才剛開始被拿來運用,當時在臺灣會用達文西手臂開刀的醫師還不多。他毅然決然去國外和各種課程拜師學藝,為此還和那時候的老師吵架,帶他的老師覺得學這個沒有用,但他認為這在未來一定會變成顯學。
事實證明,老師的決定是對的,一步步上來,老師果然在這方面變成大師。每次聽老師說這個故事,我都覺得老師十幾年前就做這個突破性的決定實在很了不起,都說棒打出頭鳥,跳脫框架的人難免會遭受議論,但誰知道未來會不會成功呢?勇於抓住時代和新技術的潮流,能做到這樣的人也不多。
而且老師用達文西開刀的速度也很快,機器手臂就像他自己的手一樣,咻咻咻的流暢,完全就是行雲流水的節奏,趁大家不注意刀就開完了。真的厲害。
(達文西的操作模式就是這樣,主刀者用主機操作機械手臂,機械手臂連接手術器械完成手術)
也因為老師在這個領域頗負盛名,很多國外的醫師會慕名而來學習。像是在這個月,有紐西蘭的研究醫師來,也有非洲迦納的主治醫師來學習。紐西蘭來的醫師本身是臺灣出生,溝通起來沒有問題;但迦納的醫師,就要用英語來對話了。不過英文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難免會有一些腔調,有時候要稍微一點時間才能理解對方在說什麼。老師們還問我會不會講英文,因為要跟他們聊天,多一個人聊天不會太尷尬。
紐西蘭來的醫師會和大家閒聊,他來臺灣去了哪些地方、去吃了什麼好吃的東西,還說他有一次走進精品專櫃喝了一杯水。我和刀助學姊蛤了一聲:「什麼意思?」他說他走進專櫃拿了一張照片給櫃姐看,說是老婆想要的包包,櫃姐給他倒了一杯水去倉庫找包包,然後他喝完那杯水就走掉了。如果是臺灣人大概還做不了這種事...
另一個比較有趣的是非洲迦納來的醫師,這個是血統純正的非洲人,是迦納某家醫院的主治醫師,同樣也專攻外科。在交流過程中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和增廣見聞,像是他說他們國家的醫療沒有像臺灣這麼專科化,他們醫師人數少,相對每個醫師要會看的疾病種類就非常多。他們不只看肝臟腸胃甲狀腺,有時連心臟、血管、肺臟、骨科全部都要一起看;如果是被派到更鄉下地區的醫院,整家醫院大概只有一個醫師,就真的什麼都要會。
非洲醫師跟了腸阻塞的刀,說他們醫院很少在開這個,大家在猜可能是因為他們國家的人相對貧窮,即使腸阻塞也忍著不敢就醫,真的受不了的時候可能也已經變成腹膜炎;非洲醫師也提到他們很少在開腹腔鏡切除膽囊,一個是大家負擔不起,另一個原因是腹腔鏡還沒這麼普及。雖然大家都是醫師,但各個國家的醫師之間又有著巨大的差異。
想想還有點不可思議,一方面是臺灣的醫療太便宜又太方便了,有點不舒服跑去醫院大部分都能馬上解決,不像其他國家要等非常非常久,醫療費用又很高昂。不過這也是臺灣醫療的一個問題,便宜方便基本上是靠著壓榨基層人員的人力和薪水擠出來的優點,這個制度久了也會出事......
這個月就發生一件事,本來某天主任的刀日排了一臺腫瘤手術,但臨時突然取消;後來主任查房時才說,那臺刀是被病人取消的:「那天本來要開刀的啊,但病人又臨時反悔,說想回去練功看腫瘤會不會變小。」本以為這件事就此結束,沒想到隔週那個病人又被安排上刀表:「他前幾天開始狂吐還有吐血,又回來我們醫院急診,最後還是要開刀。」......
但是,病人如果按照原定計畫,他本來可以有安排好的病床和預定好的手術時間;他從急診跑回來,現在急診入院的病人幾乎都把急診和住院病床塞滿滿,那個病人在急診待了兩三天才終於等到床位,手術也等了兩三天才開到。只能說開刀真的要想好再來,不想開刀醫療端絕對不勉強,以免需要開刀時又要等很久......
醫療崩壞這件事就是現在進行式,以我在外科的經驗,目前深刻感受到的是病人如果從急診進來,會在急診待至少一兩天才有辦法住院。為什麼會這樣?最主要的原因是護理師薪資沒有上來,福利待遇都不好的工作當然沒人要做,長期缺護理師導致要關病房。每個護理師有照顧病人的上限,因為護理師的人數少,能照顧的病人就少,最後變成能收住院病人越來越少。(大家看到醫護人員的抱怨都會說不爽不要做,現在大家真的都開始不做了,然後就變成這樣囉。)
再來也有一部分的問題是,扣除部分因為病況不穩所以必須繼續住院的病人,有些病人或家屬根本把醫院當安養院,賴著不走,後面有需要的人就完全住不進來。可能感覺很抽象,但這就是醫療現況,越來越多有經驗的人力出走,大家的醫療品質一定會受影響。
其實拿夠多的錢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畢竟有錢好辦事,薪水上來大家當然想留下來——可是當全體民眾都習慣低價的醫療,誰還要花大錢在這塊呢?健保費和看診費漲價,醫院診所就會被公審,誰都不想當開第一槍的勇者。沒有錢就很難運作,可是一提錢又會被「你有沒有醫德啊?」情勒,大家看醫生且看且珍惜,以後制度撐不下去就很難回到方便又快速的醫療了。
某天跟老師的刀,老師跟我分享一個故事。「我有個同學,訓練心臟血管外科專科之後,在大醫院待了一陣子就跑出去開診所了。他在診所專精開靜脈曲張,又結合了雷射、壓力襪、按摩,主打美腿診所然後規模越做越大。」
「因為他發現在這個年代,腳底按摩已經比心臟按摩還要值錢了。」
這個月很有感觸的還有另外一件事,就是教學。科部把我安排在這個月的教學總醫師,我心裡一直想說不是,我到底要教學什麼?我才剛升上來沒多久耶?我有什麼能力教人嗎?......雖然沒有需要去上課或是教學,但還是面臨到一件事:晨會主持。
這一科的晨會主要是老師或總醫師學長帶大家主題討論或是開刀的個案討論,有時候學長和老師太忙,就會請我先幫忙主持。老師和學長的主持風格是點開病人的病歷和影像報告,一個一個點名學生,要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是現場馬上查資料,查到後和大家分享。
雖然我參加過無數次晨會,但要換我教學總覺得有點心虛,我懂的知識一定沒有學長和老師多,臨床經驗也比不上他們,那我到底能教什麼?!抱持這種惴惴不安的心情,在教學學弟妹的時候,總覺得自己的臨床知識很不足,需要加油。
老師則是這樣鼓勵我:「你在教學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一定要多讀書才有辦法講出東西來?我習慣這樣教學生,你提供他們一個題目或問題,讓他們當場馬上拿手機出來查,他們有學到東西,順便還幫你自己複習。」這招太聰明了吧......
這個月,甚至還有被消化外科的老師找去,老師神神秘秘的打給我說:「欸你現在在上刀嗎?沒有?那你等一下去XX教室一下。」我想說他到底要找我幹嘛,我去到教室之後發現,老師要教學生腹部超音波,順便拉我一起去當助教。:)
老師教的是基礎的東西,這些我都知道,但問題是我不知道該怎麼教給學生聽他們才聽得懂。老師一直鼓勵我要主動帶學生、教他們怎麼拿超音波探頭、怎麼辨認解剖構造,而我則是在教學生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我自己要先讀夠多的書、累積夠多的經驗,才能夠當一個好的老師。
這科的老師常說,醫學生涯就像開船行駛在大海上,一直盲目在臨床探索又不看書就像沒拿羅盤就要出海,一直看書卻不實踐就像紙上談兵。一邊開船一邊用羅盤尋找方向,才有辦法走到正確的位置上。很有感耶。
這幾個月有時候會帶學生縫合,有一次帶到一個學弟,我一邊縫一邊順口問學弟一句:「學弟,有上過縫合課了吧,你還記得vicryl和nylon差在哪裡嗎?」學弟支支吾吾了半天:「嗯...沒什麼印象...」
這時候學長插話:「吼,你縫合課的助教是誰啊?是哪個住院醫師?」學長開始唸出當天有去當助教的住院醫師名字,學弟又面有難色的說:「嗯...好像是學姊你耶......」喔我真的謝謝你居然當場衝康我。:)(但這邊幫學弟平反一下,後來表現都很認真,會主動幫忙分擔臨床事務,學弟很棒。)
那時候跟了其他醫師的大手術,最後剩下我和學長、一個學妹在手術臺上準備關傷口。學妹突然小聲地開口:「學姊,我有追蹤你,你寫的文章我也都有看。」我的內心警鈴大作,I人的尷尬開始超出正常範圍,內心激動得要命我還要拼命掩飾,點點頭看著學妹微笑。
學妹繼續說:「因為看了學姊的文章,所以我實習去了XX醫院!然後我現在也覺得外科很棒,以後也想選外科!」喔乾乾乾我是不是誤人子弟啊?外科這麼累學妹絕對要想清楚啊?!雖然好像有發揮我寫文章的正向鼓勵作用,但總覺得好像在拐人上賊船......
跟學長講了這個小故事,學長說:「拉越多人進來越好啊,學弟妹也要趕快教一教讓他們上手,事情給他們做,這樣你以後就會越來越輕鬆。」我回憶起學生時代:「阿...難怪學長當初在我學生的時候那麼認真教學QQ」學長露出你知道的太多了的微笑:)
這個月也開始學習怎麼一個人獨挑大樑,老師有時候會放一些切表皮腫瘤的手術從頭到尾讓我自己完成。說不怕是騙人的,全部都我一個人做,怎麼可能不緊張!手術流程我都知道,但要自己做就感覺非常不一樣……
還好老師都在旁邊看著,也還好多做幾次後感覺越來越上手,也不像第一次那麼緊張。成就感更不用說,直接往上飆!切表皮腫瘤是最基本的小手術,能夠獨自順利完成,感覺往成熟的外科醫師又更邁進一步。
有時候沒有排手術的時間,我就在病房換藥、看病人的恢復情形和傷口狀況。有一次,我去看一個做切肝手術的阿姨,電視正在播放某個演唱民歌的歌手,淡出歌壇後經營餐廳的節目,且正好背景音樂就是月琴的副歌。
「欸,這是那個唱月琴的歌手吧?」我一邊換藥邊說。「對對,以前好紅啊,民歌真的很好聽,我聽不慣現在的流行歌,都還在聽民歌。」阿姨順著我的話聊起來。「我也很喜歡聽民歌耶,我特別喜歡包美聖!」就這樣藉著民歌這個話題,我居然和阿姨聊起天了,感覺跟阿姨的關係也更親近一點。沒想到我這個聽民歌的習慣,居然在工作上也能幫到一點忙。XD
這個月也學到不少東西,尤其多了很多操作和教學的機會,歷練使人成長,做越多也學得越多,同時也更認知到自己的能力有限,更應該好好認真學習。
期許自己繼續努力學,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