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他們切身的痛,卻離我們太過遙遠,遠在那我們一生可能都不會踏足一次的深山裡面。所以他們吶喊、他們行動、他們試圖以自己的力量喚起這個社會對他們被剝奪的權利的重視,同時也是喚起族人們對於孕育出文化的山林的歸屬感,讓根重新扎下。這就是回家行動。透過翻越山嶺返回到祖先曾經居住過的地方,一路上與這片土地重新取得連結,讓這些他們祖先曾經使用過的技藝重新回到他們手上,如此文化才得以傳承。
在過往的幾個世紀裏面,臺灣幾經遭受過外來政權的統治。而為了鞏固自身統治權的穩固,那些外來的政權們總是試圖控制當地的原生住民,日治時期的「理蕃政策」更是迫使無數深居在山脈深處的原住民族人們離開自己代代居住的故鄉,從此離開養育自身文化的根,原住民各族的文化也就此漸漸衰弱,而這樣的狀況到了國民政府撤遷來臺之後只有惡化而無絲毫的改善。因此今日許多的原住民族人們站了出來,試圖尋回自己的根,回家行動就是其中之一,而雪羊在這本書中所記錄的便是來自於花蓮馬遠部落的馬詠恩,響應花蓮縣文化局所主持的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召集一群懷抱同樣想法,想要親眼看看自己祖先曾經居住的地方的人們,花費十天時間橫越中央山脈的艱辛旅程。
雪羊作為登山推廣粉專—雪羊視界—的經營者,平日便時常分享山林知識,使得居住在這座充滿山的島嶼,卻因為政府長期以來錯誤的山林政策而對他們一無所知的我們,能夠發現山林的美並且認識到登山要注意的事項及危險性。而此次雪羊也作為回家行動的副領隊加入到行動當中,負責統籌協助這次活動的行前準備,同時也負責記錄下他們一行十八人一路上的點點滴滴。也多虧了他的紀錄,在這本書中有著許多中央山脈山林的美照,以及行動成員們在一些重大節點所訴說的話語。像是在一行人登上巖山頂正式翻過中央山脈的時候,或是當他們終於到達目的地的丹社舊聚落的時候,終於回到祖居地的他們激動的心情透過雪羊的轉述,同樣地感染了正在閱讀的我,彷彿我也一同抵達了那位於深山中的聚落一般。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內心的心境不斷地在做改變,同時也讚嘆雪羊的寫作功力使閱讀的步調維持地相當好。這是一趟十分艱辛的旅程,而雪羊也不吝於展現這一點,儘管參與的成員都是具有一定山岳經驗的人們,但此趟行動並非尋常的登山行程,更多的時候隊伍必須在崇山峻林當中自己走出一條回家的路。但在描述艱辛的同時,雪羊也加入許多山林的美以及歷史的知識添色,原住民代代相傳所留下的經驗、古老痕跡的歷史脈絡以及雪羊所攝下的美照增添了本書的厚度。每當我被書中所描述的歷史痕跡與山林之美迷得心馳神往的時候,雪羊總是會恰到好處地揭露出山林的無情與險峻,提醒著我莫要因為書中描述地看似輕巧便輕忽了他們時刻所面臨的挑戰。其中最讓我有所感觸的是他們離開聚落之後,一名隊中的部落成員將返程路上所見到的紅色布條不發一語地隨手拆下。那是用來指引登山者方向的路標,而他這樣做的理由僅僅是希望自己的老家不會成為陌生登山者獵奇打卡的地標而已。
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不敢說我理解,因為那是我永遠也不可能理解的傷痛,但我感覺我開始認識到身處在現代資本主義與外來政權壓迫下,臺灣的原住民族所遭遇到的困境以及掙扎。儘管他們付出了許多努力,透過不斷地發聲使現狀往好的方向開始改變,但那樣的改變遠遠不夠,而他們所求的僅僅只是一個尊重、一個讓他們的文化能夠保存下去並且發芽茁壯的土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