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氣:立夏之笠夏
我們常稱天氣狀況改變為「氣候變遷」,但「氣候」一詞更早用於表示「時節」更替。
舊曆以十二辰為一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三氣為一節,二節為一時,四時為一歲。現今多以「年」為計時單位,在不同朝代則有不同稱呼,《爾雅》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郭璞注曰:「歲取星行一次(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祀取四時一終也,年取禾一熟也(小麥成熟一次),載取物終歲更始者也。」
一氣分為初候、二候、三候,此次是之前二十四氣系列靈獸的延伸──「七十二候」取自天文、氣象、物候知識,以指導農事活動之曆法,我則結合古文中的描述命名,以印象與想象設計此系列的靈獸。
二十四氣「立夏」之初候──「螻鳴」!
立夏初候,螻蟈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螻蟈鳴。螻(ㄌㄡˊ)蟈(ㄍㄨㄛ),小蟲,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謂之土狗是也;一名螻蛄(ㄍㄨ),一名石鼠,一名螜(ㄏㄨˊ),各地方言之不同也。
《淮南子》曰:螻蟈鳴,丘螾(ㄧㄣˇ,通「蚓」)出,陰氣始而二物應之。
《夏小正》:三月螜則鳴是也。且有五能,不能成一技:飛不能過屋;緣不能窮木;泅(ㄑㄧㄡˊ,浮游於水上)不能渡谷;穴不能覆身;走不能先人。故《說文》稱鼫(ㄕˊ)為五技之鼠。《古今註》又以螻名鼫,鼠可知。
《埤雅》《本草》俱以為臭蟲,陸德明、鄭康成以為蛙,皆非也。
《類經圖翼》卷一《運氣》:...初候,螻蟈鳴;螻蛄也,諸言蚓者非。
螻鳴
靈界/甲蟲門/金屬/食植種/蟲族
能飛天、能游水、能遁土的蟲族,多在立夏之初出沒,振翅能發聲,較常在土中活動、以草木之嫩莖為食,雖被務農的人族視為害蟲,實則為自然界控制植物新生的一種機制,避免植物在夏季過度生長而耗竭地力。
分享有人錄到的螻蛄鳴叫(翅膀拍打)聲,稍微比蟋蟀低沉一點,自己聽起來好像捷運關門前的提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