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誤判無法避免,但剝奪生命不應有誤
死囚冤案的第三篇文章 , 也是廢死的緣由 ( 下 )
蘇建和案,又稱三死囚案,是1990年代臺灣蘇建和、劉秉郎及莊林勳三人
被以「結夥強盜、強姦、殺人」等罪名宣判死刑之重大刑事案件。
起因 : 1991年臺北縣汐止鎮發生的吳銘漢夫婦命案 , 又稱吳宅血案
1991年 3 月 24 日的凌晨 2 點左右,歹徒闖入當時位於臺北縣汐止鎮的吳銘漢夫婦家中
驚醒了當時在熟睡的吳銘漢夫婦。驚慌失措的歹徒用手上的刀,砍死了吳銘漢夫婦兩人。
警方後來在吳銘漢的屍體上發現三十幾處刀痕,而吳銘漢的太太也被發現了四十幾處刀痕
由於行兇手法十分慘忍,頓時成為全國矚目的案件。
當時檢察官記載之證物:廚房中菜刀及菜刀上的毛髮,以及血指紋印三枚;浴室中毛髮數根。
因命案現場薪水袋上血指紋,查出為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現役軍人上兵王文孝
王於軍中接受軍事檢察官訊問,表示因積欠電玩賭債而犯下此案,且供稱為他1人所為。
但警方不信被害人身中79刀僅為1人所為,於是開始訊問共犯問題。
晚間11點30分,王文孝首度承認有其他共犯:謝廣惠、王文忠、黑點 和 黑仔4人
後來王文孝變更供詞,將謝廣惠改成「長腳」並要警方去詢問王文忠其餘共犯的姓名
8月15日王文忠( 20歲 )於高雄被捕,訊問後確認了共犯為蘇建和、劉秉郎及莊林勳( 皆為19歲 )
同一時間,蘇建和於家中被捕。晚間11點,劉秉郎、莊林勳於家中被捕
警方詢問下取得四人自白 : 王文忠把風、其餘4人強盜殺人、並輪流性侵葉女。
找不到開山刀 , 24元硬幣也行
8月16日,警方以「取贓」名義進入莊林勳住宅搜索,搜索莊林勳供出的開山刀
雖未尋獲開山刀,但脅迫莊林勳之弟莊國勳同意,破壞莊的臥房衣櫥抽屜內層夾板
於夾縫數百枚硬幣中任取新臺幣24元硬幣並指為贓款。
三把兇刀 , 兩把丟掉 , 一把留做證物
法院委託專家鑑定團隊重新檢視蘇案現場證據,經歷1年半期間開罈驗骨,團隊認定
整起命案是「2人以上、3種兇器」所為,依照劈砍角度分別為開山刀、水果刀及菜刀
警察在現場只有找到一把菜刀 , 其他的兇器 , 警方說被丟到基隆河湮滅證據
( 有哪個犯罪者會這麼笨 , 三把要丟不一起丟 , 留一把兇刀當證據的 ? )
而且警方說有一個人是拿棍子 ( 三把刀 + 1 棍 ) 然後這根棍子從頭到尾都沒出現過
但承審法官並不接受這些疑點 , 一審 & 二審都判決三人死刑
1995年最高法院駁回上訴 , 三人死刑判決定讞
當時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陳涵提出三次非常上訴 , 都被駁回
1996 ~ 2000年之間 , 人權團體跟各大專家學者展開一連串的救援活動
歷任法務部長也都知道此案有問題 , 皆未簽死刑 ( 馬英九 , 廖正豪 , 城仲模等人 )
2000年蘇建和案進行重審 , 2003年三人被臺灣高等法院由死刑改判無罪
但受害者家屬上訴 , 最高法院撤銷無罪判決 , 再發回重審
2007旅美鑑識專家李昌鈺以證人身分返臺作證,推翻過去法醫的認定,並提出18項新發現
李昌鈺博士的犯罪現場重建影片 , 做出幾個重要結論
1.房間太小 , 可活動空間約1.25平方公尺 , 考慮刀長手臂長度 , 極不可能容許 4 人刀棍齊下作案
2.根據血液噴灑情況 , 所發現唯一指紋與血腳印 , 本案極有可能為王文孝一人犯案
3.檢查女被害人下體並沒有被性侵害的痕跡
附圖為吳銘漢命案現場的房間尺寸圖
房間大小為 4.2坪 , 放一張床 , 梳妝臺 , 衣櫃 , 五斗櫃 , 剩下可活動空間真的不大
( 約剩下1.2平方公尺 , 要塞 6 個人 , 還要打鬥 )
所以李昌鈺鑑定第一點就說 , 房間能容納 4 人犯案的機率非常低
而且也說 , 兇器不太可能為開山刀 , 從這點來看 , 我覺得李博士真的是聰明人
他考慮刀長 + 手臂長度 ( 一般開山刀長約40~60公分 , 一般人手長約6~70公分 加起來超過100cm )
1.2平方公尺的環境 , 如果有人拿開山刀砍 , 還有 3 個人在旁邊 , 絕對會傷到隊友的阿
本以為李昌鈺博士的犯罪現場重建結論 , 能還給蘇建和等三人清白
但2007年臺灣高等法院更一審又改判死刑 , 判決一出輿論大嘩
高等法院新聞稿簡易說明版
1.現場血指紋證據 , 證明王文孝是兇手
2.法醫研究所依據刀痕鑒定研判兇刀不只一把 , 所以兇手也不只一人
4.王文孝說你們三人是兇手
5.你們的口供也承認自己是兇手(雖然我們沒找到其他證物)
6.強盜殺人成立 !
判決結果出來之後 , 最高法院罕見的超過40位法官 , 為此案召開記者會
記者會中除發布四萬多字的說明書為有罪判決辯白外,還留下最經典的那句話
「我考試第一名的人,絕對不會判錯」
一目瞭然! 蘇建和案快速解析(上)https://www.peopo.org/news/2811
一目瞭然! 蘇建和案快速解析(下)https://www.peopo.org/news/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