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話:敗得不冤
在美國和蔡婷蕓煩惱的時候,對側的中國同樣不輕鬆。人稱「一相」的莊秦儀再怎麼信任「她」的能力,對於接下來的變局也難免感到忐忑。
雖然中國自明朝胡惟庸之後再也沒有宰相這個職位,但是無論如何都需要有人輔佐極權中樞,明朝後來便設立了內閣;後繼的清朝則成立了軍機處。但是這二個組織的首腦人物,都不能稱為宰相,也無法與莊秦儀相提並論。
宰相和內閣、軍機處的差別在哪?最簡化的答案便是權力的大小。宰相具有相當程度的權力;甚至可以與皇權抗衡。因此一些雄才大略的帝王,便經常會插手宰相的事務和權力,例如唐朝的魏徵就曾在「諫太宗十思疏」中勸他的老闆唐太宗少管一點閒事,原文是:「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相對地,不論是內閣或軍機處,都只是輔佐皇帝的機構。權力不能說是沒有,只是在皇權之前等於沒有。有二個例子可見一斑,第一個例子就是明朝的滅亡。在朱元璋廢掉宰相、大權獨攬的時候,可能沒有想到要攬這麼大的權力,成功的唯一方法就是無比的勤勉,而他本人確實可以稱得上勤政,卻似乎沒想過萬一帝王不夠勤奮,整個國家會變成什麼樣。
命運就像是為了嘲諷他一樣,他的後世子孫當中就出了一個奇葩,就是無比神奇的明神宗萬曆。萬曆的前期主幼國危,靠著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的張居正力挽狂瀾,親政後的萬曆仍然任用張居正,自身也算勵精圖治,因此明朝一度出現中興氣象。可惜張居正一死,萬曆很快就開始清算張居正和他任用的官員。接著就是長達三十年不上朝,算是擺爛擺到「我就爛」的標桿人物。
大權全集中在皇帝身上,皇帝卻擺爛的結果是什麼呢?這時明朝的制度已經十分成熟,就算上頭不管事,下頭的官僚也能照常運作;而國家社會累積的財富和國力也相當殷實,又沒有宦官、外戚、奸臣作亂,照理說出不了什麼大事。可惜皇帝的權力中有一項至為關鍵的「誰主浮沉」,也就是人事權。在明神宗的徹底擺爛下,官僚只能遇缺不補。所以等他怠政三十年之後,明朝從中央臣僚到地方官員缺了個千瘡百孔,落到末代皇帝崇禎手上的明朝,早就是一個搖搖欲墜的空殼。
第二個例子是清朝的乾隆「平準戰爭」,乾隆得知西北蒙古大患「準噶爾」發生內亂,想趁虛而入予以征服。但清政府與準噶爾經歷百年的相互征伐,他父親雍正前不久還打了個大敗仗,滿清八旗幾乎每一家都有人戰死,早就打出了心理陰影。因此他一開口,滿朝大臣同聲反對,只有軍機大臣支持他。而這位軍機大臣是他的小舅子,一輩子沒對他說過個「不」字,所以最後「平準戰爭」還是開打了。這件事證明到了這個時候,一切都是皇帝說了算,滿朝文武反對也沒用。
到了中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號稱行政權的最高長官「國務院總理」,與共產黨總書記之間的高度落差,足以證明極權專制更進一步。國家所有的行政、立法、司法、監察體系全都是表面的文章,一切全看共產黨的意思,而在共產黨內部,則一切都是總書記說了算……至少在前任總書記手上已經變成如此。而在總書記「無法行使職權」後,掌握中國共產黨文書系統的莊秦儀,便能透過「假傳聖旨」掌控中國共產黨,進而統治整個中國。
然而以現代社會的複雜程度,想憑一己之力乾綱獨斷只是不切實際的妄想。就算能夠勉強維持政權的穩固,要處理千頭萬緒的政務也是絕無可能。在稍具規模的國家都已經是如此,對中國這個龐然大物更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在前任中共總書記「無法行使職權」後,莊秦儀「假傳聖旨」的第一要務,便是建立統治的骨幹。也就是需要一群人來鞏固核心,並且推行政務。
他的選擇很簡單,一是繼承前任總書記的人馬,二是攏絡那些被前任總書記打壓的派系,三是吸引沒有派系的人材。而中國能快速穩定下來,就是因為他並不是小學生,他才不作選擇,他全都要!
他能被前任總書記委以重任,屬於哪個派系不用多說,不過以前任總書記多疑猜忌的梟雄心境,那麼多次的政治清洗都沒有沾到他一星半點,就是因為他從不結黨營私,就像乾隆的小舅子那樣、忠心耿耿的支持並執行前任總書記的決策。也因為過去沒有經營,所以這個派系對他而言反而是最難掌握的。同時由於這是最強大的派系,在前任總書記「無法行使職權」後,派系中比他更具資源、背景、勢力,而且覬覦大位的人一隻手都數不完。
更糟糕的是,如果他不能採取即時有效的行動,那麼等這些人回過神來,非但立刻就會將他打入冷宮,中國也可能在政爭中陷入混亂。所以他必須等,等到蕭健化從鬼谷中送出那個東西;讓他掌握原本屬於敵對方的人材和資源,然後才讓前任總書記「無法行使職權」,再在消息傳出的短暫空檔,接連假傳了幾道聖旨。
他在這個時候大量起用敵對派系的人員嗎?當然不是,如此一來太過突兀,反對和質疑的聲浪必定很大,如果總書記發生「意外」的消息接著傳出,那麼必定舉國嘩然;有心人恐怕會立刻高舉義旗、發動政變乃至軍變。
所以實際出自他手的幾道命令,其實是讓那些本無派系的人,取代政府中幾個重要的位置;而他所起用的人,絕大多數具有中共軍工科技背景。因為前任總書記本來就經常進行政治清洗和職位的調動,而且同樣喜歡用類似出身的人材,所以僅管有些人感到不滿,但並沒有人感到奇怪。
而這,其實是他和她早就埋下的一步棋。
在2023年,一個新聞引起不小的騷動,但在那個多事之秋,過不久也就被人淡忘。新聞內容是中共一名負責重大科技項目,名叫「馮暘赫」的上校,在三更半夜居然叫了部私家車,結果在北京監控嚴密的三環地帶,出了車禍身亡。因為事件中有不少疑點,加上此人的身份敏感,引起外界諸多揣測,不少人都認為這是一項暗殺行動。
他們猜對了,「馮暘赫」確實是被人暗殺,但殺他的既不是忌憚中國發展敏感科技的美國,也不是中國的有心人士。
對莊秦儀和她而言,馮暘赫是極其重要的人物,他最大的貢獻,就是為她們在中共軍工科技的人材庫中,選拔並培植了一批忠實而有能力的信徒;這批人就是後來她們奪權時的關鍵力量。
可是在擁有信徒的基礎後,馮暘赫就不再是必要的,而且他知道的太多了。更重要的是,馮暘赫是將這群信徒與她和莊秦儀產生連結的唯一線索;只要除掉他,就不再有人會懷疑這些信徒與她們有關係。就算事後有人孜孜不倦的追查,到了水落石出的時候,局勢早就在她們的掌握之下,真相如何也就無關緊要了。
所以馮暘赫必須死。而要讓他死並不困難,只要讓前任總書記懷疑他有二心就行了。而莊秦儀手上有他「懷有二心」的全部證據,只要盡責的把這些證據選一部份呈報上去,自然會有人幫她們把髒活完成。
於是在前任總書記「無法行使職權」後,莊秦儀按照她的算計,把信徒們一一安插到關鍵的崗位上。到前任總書記發生意外的消息傳出後,這批信徒立刻從政界、軍界和財經界反向掣肘了中共內部的不同聲音;使得有心人就算想採取什麼行動,命令也無法被順利執行。
例如有幾位在第一時間想到要先去抓槍桿子的人,就發現包括「火箭軍」在內的幾隻新銳部隊的首腦全換了人;解放軍和公安體系的重要人物也大多被高科技監控單位抓到某些把柄、深怕被鬥臭後遭受清算而不敢輕舉妄動。早就稀爛的幾項重點產業如晶片、電動車等,與早該破產卻還死撐著的各個地方政府更是同時發出財務警報,「懇求」中央趕快給予援助。
槍桿子、刀把子、錢袋子全都動不了,筆桿子也開始發出大量的聲音彈壓那些「意圖篡權奪位」的人;蕭健化背後的勢力這才趁機起來反擊。
面對龐大的壓力,莊秦儀所在的派系只能團結起來、召開會議商討對策。他很聰明的沒有在這時候站上風口浪尖,反而一如往昔扮演忠實執行者的角色。會議的走向早在她和他的意料之中,極左的前任總書記一旦不在,派系的力量又不足,那麼勢必要向右修正,也就是偏回「改革開放」的道路。除此之外,蕭健化掌握的錢袋子,正可以解中國的燃眉之急,因此會議的結論不出意外的決定稍作讓步。
然後莊秦儀不動聲色的遵照決議,讓蕭健化的派系占據許多重要的職位。雖然大多是與經濟財政有關的位置,不讓他們碰到刀把子和槍桿子,但已經不限於表面的公職,還包括中國共產黨內的幹部。原因很簡單,中共這時已經快要連黨員的薪水和福利都付不出來了,讓他們拿錢出來交換職位,也算是中國賣官鬻爵的老傳統。
莊秦儀在過程中無慾無求的表現,和他過去不與人拉幫結派的形象,最終使得他隱然成為自身派系中的共主。因為所有的派系都比較不擔心他跟別人聯合起來對付自己,並且覺得他勢單力孤、容易控制。而他不顯露野心,就沒人會去懷疑他是陰謀家。他始終扮演如同張居正的角色,甚至在他掌握絕大多數的支持時,他也都沒有讓自己成為新的總書記……只要他能知道所有事情、告訴所有人該做什麼事的人,他並不在乎自己的職銜是什麼。
於是原本暗潮洶湧的中國,在巨人倒下的變故中,波瀾不驚的完成了新政權的確立。等到莊秦儀的聖旨不再需要假傳的時候,只要再藉由一個重大的事件凝聚人民的向心力和信心,她和他便能徹底掌握中國。
於是,臺海戰爭爆發了。
在聽蕭健化說明來龍去脈之後,鬼谷裡那位被認為早已身亡的人物也不得不嘆服:「這樣的手段,我也算敗得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