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氣:春分之春鳻
我們常稱天氣狀況改變?yōu)椤笟夂蜃冞w」,但「氣候」一詞更早用於表示「時節(jié)」更替。
舊曆以十二辰為一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三氣為一節(jié),二節(jié)為一時,四時為一歲。現(xiàn)今多以「年」為計時單位,在不同朝代則有不同稱呼,《爾雅》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郭璞注曰:「歲取星行一次(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祀取四時一終也,年取禾一熟也(小麥成熟一次),載取物終歲更始者也。」
一氣分為初候、二候、三候,此次是之前二十四氣系列靈獸的延伸──「七十二候」取自天文、氣象、物候知識,以指導農(nóng)事活動之曆法,我則結合古文中的描述命名,以印象與想象設計此系列的靈獸。
二十四氣「春分」之二候──「聲雷」!
春分二候,雷乃發(fā)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雷乃發(fā)聲。陰陽相薄(相迫近;相搏擊)為雷,至此,四陽漸盛,猶有陰焉,則相薄乃發(fā)聲矣。乃者,《韻會》曰:象氣出之難也。註疏曰:發(fā),猶出也。
《類經(jīng)圖翼》卷一《運氣》:...二候,雷乃發(fā)聲;雷者陽之聲,陽在陰內不得出,故奮激而為雷。
聲雷
靈界/毛蟲門/木屬/根源種/獸族
牛頭無角,蒼軀單足,身耀奇光,聲如洪雷,騰踔而馳,風雨隨行。
這次「聲雷」的原型取自「夔」(ㄎㄨㄟˊ),在《山海經(jīng)》的描述如下:
《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東北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為夔。」
順便來討論古文與現(xiàn)今科學對雷電的認知,下文擷取自公視新聞網(wǎng)的報導「閃電哪裡來 科學家探索其中奧秘」(資料來源):
...帶負電的電子來自雲(yún)層,帶正電的電流則從地面竄出。兩者在離地面約四公尺處相會合。這時一股閃電會從地面往雲(yún)層攀升,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時,周圍的空氣會因為膨脹而爆炸,同時產(chǎn)生隆隆的打雷聲響...
比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描述雷聲的原因:「陰陽相薄(相迫近;相搏擊)為雷。」
可得知古人大致上已經(jīng)觀察到正、負電荷會有相互吸引、結合的現(xiàn)象,並因此發(fā)出聲響。
而《類經(jīng)圖翼》提到更詳細:「雷者陽之聲,陽在陰內不得出,故奮激而為雷。」
來自雲(yún)層、帶負電的電子在此處應為「陽」,從地面竄出、帶正電的電流則為「陰」,有學過電學知識的人應該都知道,現(xiàn)今「電流」的概念與定義流動方向有很大的謬誤,實際上真正在流動的是帶負電的電子、應稱為「電子流」,亦是古人所認知到的「陽」,這也確實符合陰陽各自的特性,他們是相對而非絕對的關係(沒有永遠的陰陽,只有相對而生的陰陽),在大量負電荷進入正電荷中會引起巨大的能量轉換,能量所引起的震動正是雷聲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