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劇透有
雪山中的三人之家裡發(fā)生了一場命案,被害人、有視力障礙的兒子,以及和與死者關係不和的妻子。圍繞“被擊墮落”還是“自殺”的庭審就此展開。真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社會和法律想要定論,比起“WHY”人們更想要知道“WHO”。也正因為這種後真相一般的概念,這部電影並沒有給出真正答案,而是拍進了很多很多不會直接言表的間接線索讓觀眾自行去感受。
2小時半的流程,拍得很樸實,流程上的玩味就在於觀眾在劇情的當下認為女主是不是兇手:故事初交代了事件的最基礎又掩去了任何能給出答案的畫面,女主的反應確實奇怪且是唯一嫌疑人→和律師討論可能的流程上看女主誠實又堅定否認殺人的態(tài)度來建立觀眾對她的信任→關於案件的線索交到後續(xù)庭審檢控方看似討人厭,卻又確切地一個一個證據形成鏈(=兩人關係不和)那樣坐實“殺人的可能性”→最終透過兒子的努力和超出他年齡的發(fā)言,打出了湊效的感情牌。要不然從觀眾的角度來看,檢控方的故事確實要好聽和強多了→在最後的最後,知道了女主情史的觀眾,大概對那不完全解脫、以及意味不明的擁抱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想法了。是念在舊情呢,還是戰(zhàn)友情,又或是說死裡逃生呢。
某種意義上兒子在劇中擔當了“結尾”的角色,但同時這個做法又是更有利更好的選項……讓這場兇殺案能以一種感性的方式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