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個月,伍德在這篇裡聊到聽說認識的巴友出書,去了實體書店卻沒看到,覺得有點費解。畢竟要是出書了,卻沒擺在書局,好像有種出書除了是讓出版社背書外,到底是為了什麼的疑問。不過伍德是頗常去逛書店的,所以認為還是要負責任地對這件事更新一下。
本來還以為除了在網(wǎng)路書店下訂外,是找不到實體書了。不料上個禮拜陪家人去光__商場買些日用品,竟然在書架上看到巴友的實體書;隨後到書局去走走,也終於在輕小說區(qū)看到同樣的作品??磥碇皇巧霞艿蒙晕⒙稽c(尤其伍德不是在臺北、臺中或高雄這類都會區(qū)),算是解了伍德一個月前的疑問。雖然我也不知道實際銷售情形如何(畢竟實體書銷售在掉也不是只有小說的問題),但有擺出來,終究有被人拿起來看一眼的機會。
不過以前認識的其他朋友的作品就依舊沒看到,大概是時間過太久了。近期有看到尖端在Penana上推作品,雖說其實不同網(wǎng)站的人重覆不少(就像你伍德也是兩邊跑),但也不啻為另一種推廣管道。
話說回來,看到熟悉的人或年紀比自己小的人的書在書局出現(xiàn),總是會讓伍德心癢癢的,覺得自己懂得也沒比人少,看到一些號稱勵志書,卻說些不著邊際的空話、或純粹換個方向炫耀自己家世或人脈的作品,就讓我頗有項羽在史記那種「彼可取而代之」的心理(小說的部分大家擅長的都不一樣,不至於如此)。我都在好奇,如果我今天把作品印成書,塞在書店內(nèi),會發(fā)生什麼事情?放著積灰塵也就算了,要是有人去翻想買,結果走到櫃檯,店員卻說這本書根本不是要賣的書大概會很有趣(請別真的這麼做而造成大家的困擾)。
2
雖說傳統(tǒng)電視在網(wǎng)路和自媒體興盛後開始下坡,伍德偶爾還是會看電視。除了國際新聞(國內(nèi)很多事情真的沒那麼有新聞價值...),偶爾還是會看些問答節(jié)目,也不只看臺灣的,也常看日本的。也不知怎地,臺灣的問答節(jié)目常給我種不太尊重知識的感覺,先不說有時題目稍微模稜兩可、有些很明顯就是從網(wǎng)路內(nèi)容農(nóng)場抄下來(或是抄抄內(nèi)容農(nóng)場的新聞)的,在主持上也和日本有些不同。
日本的問答節(jié)目有分兩種,一種是真的在辦問答大會,題目蠻深的;常會看到參賽者題目還沒念完就搶答,還預判題目要問什麼。雖說確實很厲害,但伍德也覺得到這樣有點走火入魔,好像跟問答遊戲本質(zhì)不太一樣。另一種比較像知識推廣、闔家同歡的,這類題目常和歷史地理、或中小學課程內(nèi)容結合,內(nèi)容也因此比較平易近人;上節(jié)目的也因此比較接近一般藝人。即便如此,通常在主持時,還是以節(jié)目和知識為本,並非聚焦在負責答題的來賓身上、一直去介紹這個來賓是誰或是他以前有多少沒在關注網(wǎng)紅圈就不知道的"豐功偉業(yè)"。
當然,日本藝人也不可能什麼都知道,但答錯時的反應通常也是覺得自己懂得不夠多、或乾脆裝傻成為笑點,而不是怪罪題目太過冷僻、或乾脆「我就不知道呀、怎樣」的態(tài)度。特別是後者其實無形中散發(fā)著不重視知識和不要求自己的價值觀,對於社會是不好的。有人可能會問有這麼嚴重嗎──就是有。如果連公眾人物都不要求自己,只是讓整個社會一起沉淪而已。
先不論請的"網(wǎng)紅",伍德真的不知道是誰(就算伍德孤陋寡聞吧),有時讓伍德對國內(nèi)類似節(jié)目更有微詞的是主持人將自己和熟識來賓的家常當作談資大聊特聊,並非聚焦在節(jié)目或內(nèi)容上,其實非常要不得。伍德甚至覺得說重一點,國內(nèi)幾乎沒有(還是有,但我不太想胡亂宣傳以免翻車)寓教於樂的問答益智節(jié)目,充其量就是以問答包裝的談話性綜藝節(jié)目。
當然,伍德也不是硬要捧日本那套做法。日本有時隨意拿幾個不知哪裡來的網(wǎng)站的排行讓來賓預測,這樣的做法我也不太能接受。之前甚至還有讓來賓預測各地旅館價格或公寓房租的單元,就算是我國大概也不敢這麼明目張膽地替房地產(chǎn)商打廣告。撇除這些,有時日本節(jié)目的劇本感還是比較重,這就是來賓和主持人的功力夠不夠,「演得」夠不夠自然了。
所以回過頭來,這也讓伍德感覺「喜劇」其實還是很難的。好的喜劇不只是內(nèi)容本身要夠有趣、而盡量不得罪人(或至少當事人不介意),呈現(xiàn)時的語調(diào)、節(jié)奏也很重要,多一秒、少一個字都不行。能夠讓人覺得幽默真的是門專業(yè)和學問。
伍德作為喜劇作家(推理:「幫復。」),也常常在反問自己「這梗有趣嗎」?許多梗寫到最後,到底是只有我自己認為好笑,還是觀眾和讀者們真的覺得有趣。特別我自己在寫的時候可以想像聲調(diào)和節(jié)奏,但這些元素不見得能傳遞給讀者。而我的笑點和讀者們的也不見得一樣。有時確實也好奇大家到底有沒有被逗樂。
說得這麼多,伍德只是想強調(diào)綜藝和喜劇絕對不是只有說些笑話、或甚至是垃圾話,表演者自己是必須專業(yè)和嚴肅地去審視呈現(xiàn)內(nèi)容才對。而如何寓教於樂,或許也得從讓大家更重視和尊重知識開始。
3
最近因為Penana(蕉園)不知怎地多了幾名讀者(按按讚或稍稍評論),在那看的時間和頻率稍微多了一點。伍德要承認,像是貼出來後發(fā)現(xiàn)錯別字,在巴哈知道比較多會出聲的讀者看,所以會馬上修。以前在蕉園就沒修得這麼積極和迅速至於連小編都沒來看過一次的星球就放推吧。
各個地方有自己的文化、也發(fā)展出自己的運作模式。蕉園除了創(chuàng)作挑戰(zhàn)外,在討論版自我宣傳也蠻常見的。只不過宣傳也是種學問。伍德也??吹健竿扑]我的作品」、「請來看看我的作品」之類的標題,而有的人則是指貼了個網(wǎng)址、簡介也不太寫,或甚至在自己的作品簡介直接寫「寫簡介很麻煩」──其實好像又回歸到伍德之前聊過的(這篇),我們作者憑什麼要讀者來看?如果我跟作者非親非故,為什麼要去看你的作品?如果能夠直接在宣傳時提及某些作品中的要素,也能讓潛在客群更了解作品和自己契不契合。簡介也是類似的道理,如何讓路過的讀者馬上進入狀況,甚至引起他們的興趣,就是一篇好的簡介應該要達到的功用。就算時到今日,伍德也還是認為寫個好的簡介很難,但絕對不能省略。
而把讀者吸引住後,把他們留下就又是另一種功夫了。以《魔都妖探》為例,伍德也常觀察到讀者看完前一兩個Case,不見得會繼續(xù)看。我當然可以很鴕鳥心態(tài),認為讀者現(xiàn)實中有更多需要忙碌的事情、或是有更多興趣,所以才沒繼續(xù)看。不過沒能把一些讀者留下來確實也表示伍德有該精進的地方;寫得夠好看,應該是反而讓讀者欲罷不能地來催更才對。
不過話說回來,伍德自己也知道其實在Case 3和Case 4間有段文筆程度的落差(更精確是Break 1和Break 2間)。箇中理由是中間寫了半年左右的《少女的天象對話》。即便如此,回頭比對Case 8和Case 1,差距確實是不小──不只是文筆,好像連角色的個性都有稍稍修正。差最多的可能是女主角彩欣,Case 1時說好聽是率真機靈、說難聽其實偶爾還蠻沒家教的XD 到現(xiàn)在機靈聰敏還留著,個性就比較善解人意、也比較接近父親位居高位、應該會有的家庭教育。賀輔也比較從Case 1那種我就爛的形象,轉(zhuǎn)化到現(xiàn)在比較像是因為很懶才很廢的感覺,整個人也比較有正氣一點,漸漸和伍德的中之人同化(慢著)。
某種程度上,這也讓伍德去反思,會被Case 1吸引的讀者也同樣會被Case 8吸引嗎(指的是人物,而不是劇情)?不過真要說起來,好像也沒有個很明確角色形象不一樣的分界線(就算是Case 3到Case 4間也沒差距那麼明顯),角色們算是慢慢在成長變化的──不過我自己說也不準,要各位讀者們買單就是。
所以我也還在努力思考和鞭策自己,如何寫出更有趣的內(nèi)容,不僅吸引大家、還能把大家留下來。或許這也是每位寫小說的朋友在思索的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