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狐貍這部戲很特別,在朋友邀約想一起去看這部戲時,上網查閱了一下大綱。
看電影前知道這是部什麼電影對我來說是重要的。
特別的是,看了前導影片、介紹文章,我還是不懂這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只知道這是一部以臺灣1989年為背景,講述臺灣適逢經濟起飛、國家轉型的故事?
只能說,真的很少抱持這樣一團迷霧、拆驚喜包的心情去電影院。
故事以小男孩廖界為主角,正巧活在那個臺灣社會劇烈轉型的年代,
1989年7月15日,臺灣解嚴,改革、開放、資本、自由,
現代價值觀一股腦的往這個,從未嚐過資本、自由的島國而來。
同年臺灣股市從2000點在短短一年內飆破萬點,然後再花一樣的時間,臺灣股市再從破萬崩潰回2000。
想想今天,臺股掉個一兩千,就已讓許多人擔心受怕,何況是當年斷軌式的起落。
如此動盪的轉變期,隨之而來最直觀的影響,自然是物價、房價的飆漲。
在那樣的年代,有人成功蛻變,一夕致富。更多的則是自身成長再也跟不上物價的速度,對生活失去光芒。
廖泰來,廖界的父親,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在那個股市暴衝,貌似一片榮景的時候,廖泰來與廖界有著一個買房夢。
但短短一年,世道的巨變讓廖泰來發現,他賺的錢,永遠買不了房。
廖泰來生性善良平穩和善,內心總是保持著溫煦光芒,對於現實的殘酷,選擇了接受。
但年僅11歲的廖界無法接受,他小小內心乘載了父母的夢、自己的夢、買房的夢。
無法接受這情形的廖界,去找了附近的地主,也是廖家父子的房東,被稱之為老狐貍的富人。
「賣我爸房子」
廖界對老狐貍如是說。
老狐貍是掌握住機會的人,是不公平的社會中上面的人。
他給廖界打開了另外一種視野的世界,一種勝利者的世界。
「不平等是地圖,清清楚楚幫我們指出贏的方向。跟強的人一起就往上爬,你要跟弱的人混,就會往下掉,懂嗎?」
「我教你斷絕同情的方法,很簡單。第一,喝冰開水、第二,閉上眼睛、第三,告訴自己,干我屁事!」
這不只是那個年代致富的方式之一,在這個年代也是。
至於老狐貍為什麼這麼看重廖界?
劇中老狐貍母親,其眼中的失敗者,去世的那一天,剛好是廖界出生的日子。
廖泰來在醫院電梯中感覺到有難過的人,阻止妻子喜形於色的表現,讓電梯中難過的人(老狐貍)印象深刻。
老狐貍在劇中常說廖界就像自己,有著一個善良且富有同情心,失敗的爸爸(媽媽)。
是阿,老狐貍的母親就如同廖泰來一樣善良有同情心,所以廖界就像自己。
劇中的廖界,體悟了廖泰來的善與老狐貍的生存法則。
他看著父親溫柔體恤他人的細膩內心,卻為了省水在浴缸儲水,賺錢永遠跟不上物價,甚至因為善良放棄了可能是自己這輩子最接近買房的機會。
也看著老狐貍讓自己成為不公平中得利的一方,放下同情心,放下共感,冷酷的生存之道。
在極端的兩種教育中,廖界成就了自己的路。
一個喝冰水,卻也把美工刀片包好才丟棄。替富人設計豪宅,設計理念又有一套細膩的人。
其實話說回來,老狐貍又何嚐沒有被媽媽影響,說者說也不是只是單純的走到另一個極端,
在社會叢林中老狐貍去大飯館談生意、開回收場賺暴利、吸食窮人血液。
但在孤身一人卸下社會武裝時,他選擇的是道路邊巷口的燒仙草,平凡的享受自己的滋味。
但許多情節處理無法穩合邏輯,也讓電影瀰漫些許魔幻感,少了點真實。
劇情中要找人也真的太簡單了,她要找他,所以他剛好去了公園,而她就找到他了。
這是一部詩,講求的是意境、是美感,
而不是架構嚴謹、邏輯通暢合理的文學小說,
看電影前得先有這樣的認知,才能在電影中得到更多樂趣。
劇中探討的議題很多,尤其高房價的社會議題。
這與30年後現今的臺灣社會,問題並無太大差異,甚至更嚴重了。
讓現代的年輕人,想必共感上是完全沒時代隔閡的。
但對於議題的討論,大多屬於拋出問題,提出各種可能性,但不嘗試做出什麼解答。
是一部值得品味、細細思考,甚至感受氛圍之美的電影。
適合當下想塞點東西,不想太無腦,但也不想被說教的人。
如果你當下有時間細細品味,老狐貍是部很美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