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過:「什麼叫瘋子,就是重複做同樣的事情還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div>
如果你的行為無法幫助你接近目標,那麼你該做的就是轉換行為或環境,而不是期待每天同樣的條件能造成新的效果。
用減肥來舉例,多數人認為減少熱量攝取能夠減肥,所以將熱量降低。
可能過去一天吃了三份速食套餐,現在開始一天只吃兩份速食套餐。
確實,體重經過一兩個月開始下降,但是血液檢查還是不健康,明明體重降了卻仍不健康,怎麼辦?
於是當事人繼續降低熱量攝取,變成一天吃一份速食套餐,體重的確持續下降,但血液檢查報告上仍不健康,所以哪裡出了問題?
答案在於他吃進去的食物裡面是否有足夠的營養含量,如果吃的都是空熱量,也就是只有熱量沒有營養的食物,造成的效果就是暫時的體重降低,但身體仍然會越來越差。
因為他並沒有了解到現代人類已經不缺熱量與脂肪,缺乏的是各種營養素這件事。
假設這人的改變動機很大,他若知道營養的重要程度大過熱量,會有很大機率開始嘗試吃有營養的食物。
所以促成行為的條件,除了上篇說過的環境之外,還有個人動機、知識與習慣等等。
但我這裡只是用減肥當例子,要是有其它領域怎麼辦呢?
我的習慣為以下:
1、計畫
2、行動
3、覆盤
4、針對問題探求
一樣用減肥當例子
1、計畫
確認自己目前的減肥計畫,確認執行的時間、地點、行為、目標,是否有一個以上的計畫,如果有,選出目前認為最好的計畫。
例如: 我決定從一日三餐減到一日兩餐,測試看看體重是否會逐步降低。
2、行動
檢視自己從事行為上面是否有困難,或是需要做個人調整的地方。
開始執行一日兩餐計畫,如果執行後發現太難做到,就可以降低計畫的難度試試,比如一日兩餐太難,變成一日三餐但是三餐減量。
3、覆盤
確認體重經過一個禮拜後是否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如果沒有,就必須往下探討是否方法有問題,就是持續時間不夠長久。
4、針對問題探求
擴大自己的知識體系,針對問題去探求新的知識點,這裡需要的是你的好奇心,若你認真尋找減肥方法,會找到很多流派。
如果你原本的流派不行,或許你該去找找你討厭的那些流派,通常你喜歡的答案試過都無效的話,真正答案很大機率藏在你的反對派裡面。
從減肥來說,你不只要從健康下手,你甚至會需要探求到大腦內分泌、迷蹤神經以及睡眠造成人類對飲食習慣的影響與效果。
結論:
通往一個效果的行為可以很簡單,但每個人的生活習慣與解決問題的方式見解各不相同,所以很多時間都是讓行為與自己的生活習慣做磨合,這部分就很考驗個人對於改變動機有多麼強大。
以動物性來說,不夠痛通常改變動機會較小,所以當你能夠在事情尚未發生前就意識到,並且願意先開始改變的話,你就更傾向為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