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最近幾年的M-ATX機殼,都沒能引起我較大興趣的產品
大多都是主打C/P,比較少有主打外觀或其它有特色的設計
一直到22年未,有蠻多有趣的M-ATX機殼也開始出現
有像華碩的AP201、全漢CST360…這類緊湊型高質感定位的
也有全景玻璃的先馬 - 新鏡界...等,讓非ITX小機殼,開始有了活水
有著無立柱全景玻璃、加上懸浮式的電源分倉設計
讓大家又有了不同於市場現有設計的新選擇
接下來,我們就好好的來介紹一下它。
進入正文前,以下是文章大綱
序、包裝和配件
一、外觀設計
二、內部支援性及設計
三、安裝及散熱實測
四、心得總結
序、包裝和配件
▲本體使用原色瓦楞紙箱
▲內部緩衝材使用珍珠棉+瓦楞紙支撐,這點非常推崇,不會像保麗龍掉屑
▲配件盒為塑膠盒裝
▲內部總配件一覽
一、外觀設計
首先是機殼兩側
▲正側為全景玻璃面板,無立柱設計,I/O前板也做在這側的下方
▲背側前後都有開網狀開孔,前方為主進氣口
▲前I/O面板在正側的下方,機殼的支撐腳為倒梯形
I/O分別有USB3.2 TYPE-C Gen2*1、耳麥合一的3.5mm輸出/入*1、USB3.0*1、電源按鈕*1
▲上方面板為方形格狀設計,內側還有一層密度較高的不可拆防塵濾網
▲頂部面板拆卸方式為先將後方頂部2顆螺絲旋鬆,再向後抽 ▲向後抽後,往上抬即可分離頂部面板
再來是兩側面板,即玻璃/背板的拆卸方式
▲官方的玻璃面板拆卸方式,扳動後方的扣手位,再向斜上方抽離。
▲背板側也是把扣手位向外扳,就可以向上抽離面板
▲底部有大面積帶塑膠外框的防塵濾網,為磁吸固定,直接取下即可
▲取下底部濾網,可以看到前方有兩顆固定硬碟架的螺絲
▲底部濾網,由多顆磁鐵吸附於底部
▲前玻璃面板固定方式一樣為碰珠卡扣,向前推即可分離
操作不當易損壞前玻璃面板,故拆卸時務必多加注意!!!
▲分離前玻璃面板的官方示意圖
除了常見上下左右面板外,MOTI的前臉及側面外框都其實也是可以拆卸的
▲官方解構示意圖
▲其面板框體固定方式為這種傳統卡榫
如要拆卸請先將內部按壓卡榫,再將卡榫按下,將面板框體推出
二、內部支援性及設計
主板支援Micro-ATX/ITX尺寸,後方支援1顆120mm/140mm風扇安裝
同時最高可以支援到170mm高度的風冷散熱器,上D15也沒有壓力
▲前方側邊支援2顆120mm風扇/240mm冷排,作為進氣使用
▲風扇線材,供電為4PIN PWM、燈效為5V 3PIN ARGB,兩者都有串接功能
▲最大可以支授到5槽的PCIE數量,下方為電源安裝位
▲頂部
支援360/280/240mm的水冷排/風扇組合
▲安裝兩顆120mm風扇的示意圖
再來換到背面理線空間
▲整體理線空間
▲前面板線材一覽,USB3.2 TYPE-C Gen2、Audio、USB3、PWR SW/PWR LED
▲背掛可拆式 2.5吋硬碟架
▲下方電源倉有一個雙層硬碟架,帶有簡易的抽拉快拆盒,最多可以支援到2顆3.5吋硬碟
▲鬆開先前提到底部的硬碟架固定螺絲,即可更換安裝位置
▲雙層硬碟架有兩個固定位置,向後安裝時,電源空間僅剩16.5公分左右
若使用14公分以上電源供應器,則不推薦向後安裝
▲前方側邊進風口,有打孔面板包覆外圍,避免線材捲入
▲分倉平臺上方留給顯卡供電線材的走線孔,寬度為61mm左右
▲分倉平臺的懸浮設計,上浮的層次大約30mm
▲主板後方I/O高度,距頂板約30mm
但MOTI機殼本身寬度較寬,上方的冷排/風扇鎖點有一定幅度的外移
能有效減少對主板散熱片及EPS線材干涉
▲對大幅越肩的顯卡支援性也不錯,標準高度的卡離側板有約75mm的距離
▲前玻璃面板的厚度測量約為3.5mm
▲後方理線空間最深處,測量約為25mm
▲後方理線空間最淺處,測量約為15mm
▲進風側無濾網,實際沖孔尺寸及密度如上
三、安裝及散熱實測老實說,過往我都會特別拍一些在安裝上,比較不順手的地方
但這安裝MOTI整機的時候,幾乎沒有遇到,但還是硬挑幾個點出來說
▲電源安裝上後,分倉平臺和電源上端的空間約剩10mm
不同型號電源之間的厚度可能會有±1~2mm的差異
但10mm的空間,走4P PWM串接母頭、Audio線…,都還是走的過的
▲再來就是主板上方理線空間,前面說過他的冷排鎖點有做外推,筆者觀察下
若使用240mm水冷排+排風扇的厚度,走線是可以完全避開的
而使用280mm水冷排+排風扇寬度較大,會比較靠近主板側
若EPS線材如果較硬,可能在走線彎折時,需要一些技巧去避開
▲整體走線是還蠻輕鬆的(稍微固定一下就好),常用的走線位置都有橋型突起,便於固定線材
● 使用硬體零件
平臺:MSI B550m Mortar wifi + AMD Ryzen R7 5800X
散熱器:Scythe Fuma II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3200Mhz 8Gx2
存儲:Kingston A2000 500G + Kingston NV1 500G
顯示卡:Gigabyte GTX1660 Super Gaming OC
顯示卡支架:darkFlash DL240 ARGB
電源:FSP Aurum V 550W
電源延長線:EZDIY-FAB
● 裝機效果展示
▲先不上玻璃面板來幾張,內倉/分倉的邊緣都有做大倒角,讓內部看起來很有立體感
▲內部細節,要把不同設備的燈光顏色調好,真的不簡單…果然玩燈還是得 ___
▲前方風扇框上的導光條設計,讓風扇的輪廓更加有層次
▲安妮亞完全融入這次的裝機風格
▲風扇側邊的導光條,讓側邊也能享受到燈光
▲剛好手上有白色的顯卡支架,跟白色的機殼果然很搭
● 蓋上頂蓋和玻璃
▲玻璃內外側都有保護膜,玻璃本身透明度很高,時不時還會以為 嗯? 我沒裝嗎?
● 簡易散熱測試
測試環境:約26度冷氣房
平臺:MSI B550m Mortar wifi + AMD Ryzen R7 5800X(PBO2 v-core 1.25v offset+ mode)
散熱器:Scythe Fuma II + 4in 1out 120mm Fan
散熱胃:Arctic MX-4
顯示卡:Gigabyte GTX1660 Super Gaming OC
註:散熱測試會因環境、散熱膏塗法、散熱器體質/型號而有所誤差,非專業測試僅供參考
● 測試方法一:CPU運行Cinebench R23,記錄運行完時的CPU溫度值
▲測試一結果,CPU溫度84度、功耗121.2W、CPU風扇1274RPM、系統風扇約1170RPM
● 測試方法二:先運行AIDA64 FPU 5分鐘,記錄一次CPU溫度
再加上Furemark,同時運行至10分鐘,並紀錄兩者溫度
▲測試二結果,CPU溫度90度、CPU功耗122W、CPU風扇約1200RPM
GPU溫度64度、GPU功耗140W、GPU風扇約1600RPM、系統風扇約1200RPM
四、心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