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生小孩 / 父母的責任 / 什麼是大人
有了上一次參加此思辨活動的經驗,因為有不錯的體驗,所以想說接下來也要參加。七月底看到主辦單位推出了八月活動排程和內容,我看了看也同樣的很感興趣,就報名了。
此次主題為親情、家庭。問題如下:
1. 什麼是孝順?孝順是必須的嗎?
2. 對於小孩,父母有什麼責任或義務?
3. 人到了幾歲以後,你認為可以稱為大人,需要做為大人承擔權力及責任?
4. 組成家庭的意義是什麼?跟親人的定義有什麼差別?
5. 為什麼要生小孩?生小孩的意義是什麼?
這次討論三題,分別是「為什麼要生小孩?生小孩的意義是什麼?」、「對於小孩,父母有什麼責任或義務?」和「人到了幾歲以後,你認為可以稱為大人,需要做為大人承擔權力及責任?」。
為什麼要生小孩?生小孩的意義是什麼?
家庭
一個完整的家庭,其成員除了父母還包括小孩。會有這種觀念,很有可能是因為過去的成長環境。如自己父母建構的家庭讓這個人很嚮往。因為充分的感覺到雙親的愛,所以也想要和自己的另一半創建一個一樣甚至更好的「家庭」。
一起創建點什麼
某方面來說這觀點也是在講「家庭」,但此觀點著重在與家庭成員,包括另一半和小孩共同創建的回憶。因為生小孩會遇到各種不管好或壞的事件,這些都會成為兩人或以上的共同回憶。比如生小孩、小孩生日、生病、出去玩、上學等等,這些都會成為這個家庭共有的回憶。提出此觀點人的認為,他想和另一半一起經歷、擁有這些回憶。
沒有意義
生小孩沒有意義。應該說意義是人想出來的,所以「意義」本身沒有意義。另一方面,去思考或煩惱一個不存在的東西也沒有意義。應該是小孩生下來後,才會知道生小孩有什麼意義。沒有小孩在討論「生小孩有甚麼意義」這問題,有點…奇怪。
大致上面三種觀點。
我個人第二種。我會想要和另一半有小孩,因為我想和另一半一起經歷各式各樣的事。當然也不是說一定或強制有小孩,因為現場有稍微統計有多少人是想要有小孩和不想,我表示我是偏向想要,也提出會跟另一半討論,如果不想要有小孩也是可以,但理由是什麼,我會希望透過溝通了解對方想法再決定是否要有小孩。
然後第三種「沒有意義」這個觀點,老實說我覺得蠻有趣的,因為確實,在這邊講不存在的東西,好像真的沒有意義。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是真的確實擁有某個東西後,才真的知道那東西對自己的影響或意義為何。後來我也和這位夥伴討論,平常我們會設定目標,就算沒有達成,這個目標對自己有意義,我問:「設定目標不是一件很常見的事嗎?」。
對方大概回答「當下才是最重要的」。與其在那邊思考一個不存在的東西,不如專心在當下。當然有一個目標是很好,但重點是眼前究竟要面對什麼。
對於小孩,父母有什麼責任或義務?
多數著重在「讓小孩能夠健康的長大」。包括生理和心理。
生理很簡單,滿足食衣住行育樂等是基本,所有人有都同意這點。
而關於心理上的成長,有些人認為「讓小孩自由的生活」。不會限制、強制小孩一定要學什麼,或要小孩做什麼樣的工作,一切由小孩自行決定,父母不會干預太多,最多提供一點幫助或諮詢。
但實際上…要如何做,因為「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小孩,老實說我覺得不多。我覺得從小就要有父母引導,小孩才會真的有自己的想法。重點是要如何引導,要教小孩什麼,現場沒有做太多的討論。
之後多在討論「強制讓小孩學自己認同的東西是否對小孩有幫助」之類的話題。
我個人覺得,父母或大人的責任,是要讓下一代準備好。比如準備好進入社會,準備好將來會遇到的問題等。這表示要給他們各式各樣的資源,不管是實際上可以使用的工具,或一些心理建設、基本知識等。比如理財是一件重要的事,每個人會跟金錢牽扯一輩子,所以我會希望能讓小孩從小就有理財的觀念。
但重點同樣的,要如何教?
教學有很多方式,我可以丟一本書,叫對象自己學習,或像學校一樣上課、劃重點、考試什麼的。老實說這些我都不太喜歡,因為以理財這個觀念來說,並不是一件〝有趣〞的事,要教一件不有趣的事…不是一件簡單的任務。
所以重點是教學方式。
關於這點,目前有找到兩個方向。一個是看一則報導,大概講人在學習新事物或技能,能增強神經元之間的連結,這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其他新的事物和技能,讓大腦更靈活。所以從小就和幼兒玩各種遊戲,不只是玩具,而是實際和幼兒一起活動,這不只增加家庭的親密度,也可以幫助小孩的大腦發展。
另一個是看葉丙成教授的訪談,裡面提到「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很重要」,我們會因為對某樣事物的好奇,而自動自發地去找資源、去學習。訪談也提到葉丙成教授 (或他成立的實驗性學校) 如何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比如要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是放一張紙,給個題目,然後就要學生寫。他舉例,老師會發各式各樣的花給學生,然後要學生描述眼前的花。當學生發現自己除了「很漂亮」以外,不知道如何描述,或發現其他同學很會講,絕大部分都會開始去找資料、增加自己的詞彙等。
所以現在有幾個方向。尋找自己覺得重要的價值、技能,然後也要知道如何讓對象覺得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當然物質上的滿足也很重要,但我覺得還是要知道心理上的建設,有什麼要做、要怎麼做,才比較實際。
人到了幾歲以後,你認為可以稱為大人,需要做為大人承擔權力及責任?
多數認為「經濟獨立」就是大人。
比如自己在外面住,房租、水電、伙食等,能夠自己養活自己,所有有關金錢、無關金錢的問題都可以自己解決,這就是大人。
對我來說,我是在「知道父母的難處」這個階段,就有種「要成為大人」的感覺。
當然我認同「經濟獨立」是大人,但我在知道父母的難處後,才真的理解「大人」大概是什麼樣子。簡單來說就是父母為了家庭、為了另一半、為了小孩,做了各式各樣的犧牲、取捨。我覺得大人可以分清楚「應該要做什麼」和「想做什麼」,然後在這之中做取捨,不管在什麼階段。比如單身、情侶、家庭,甚至在職場我覺得也是如此。
而和我討論的夥伴提出一個很有趣的想法,她認為大人,或成熟的人,應該是:
「理解和自己的關係;和他人的關係;和世界的關係」
她解釋:「和自己,是知道自己為什麼在這個地方,為什麼在做正在做的事情,為什麼做這個選擇,自己想要、不想要什麼等;和他人,是知道自己和對方是甚麼樣的關係,可以做什麼樣的動作、說什麼樣的話等;和世界,是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會如何影響這個世界,或自己生活的世界正在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我可以做什麼改變等」。
真的是很有趣的想法!她的那句話,我覺得真的可以很簡單的表達「成熟的人」是怎麼樣。
我覺得「理解和自己的關係;和他人的關係;和世界的關係」是一個目標,或應該說每個人心目中的那個「成熟的大人」都是自己的目標,都是自己想成為的人,我們努力成為那個人,這樣就好啦!
其他廢話
這次也很有趣,聊得很愉快,唯一缺點,就是時間過太快,感覺不夠!可能是只討論到三題,說「只」好像有點少…,但上次是四題,所以…。也不是說一定要怎麼樣,就是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也因為這次體驗也很好,所以接下來也會繼續參加!
下一場是九月中,主題是有關文化的東東,題目如下:
1. 原住民加分等方式算是文化彌補嘛?文化彌補是必要的嘛?
2. 母語學習是必要的嘛?為什麼?
3. 經濟發展 v.s 古蹟保存 哪個重要?
4. 文化傳承的必要性是什麼?
5. 為何要有多元文化?
也都很有趣!期待!
然後我在想這類文章是不是需要開一個新的分類..,因為這活動,沒意外應該會持續參加,也應該都會把內容整理為文章。現在是都放在「日常」,但之後…恩…不知道...再想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