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 ~
黛玉剛到賈家時,
教養 + 自尊 + 敏感不安
→使得她「不敢多說一個字,多走一步路,恐被人恥笑了去」
熟些之後,
在長輩面前規矩,偶爾可能對 (她相信是) 寵她的長輩撒嬌;
面對同儕,比如賈探春、史湘雲,她通常客氣+俏皮,
但是不會特地去向沒來往的人,比如:趙姨娘、賈環等,表示善意或親切。
同儕中,比較特殊的是,
對賈寶玉:她求全、求心心相映,容易鬧彆扭、還淚(哭)
而對薛寶釵:有心結(因為薛和賈寶玉盛傳金玉良緣)、偶有譏嘲→後來和好後,則對薛全心信賴、情同姊妹
另外,林黛玉可能較無階級意識,與真心關懷她的貼身丫環紫鵑也情同姊妹。
不過,雖然她可能無階級意識,書中對她御下情況也著墨不多,
但是似乎她手下的人基本上還是守規矩的,鮮少看見瀟湘館的人犯什麼事。
通常林黛玉容易給人敏感、小性子的印象,
但是細細數來,
她對賈寶玉、薛寶釵之外的人不悅,其實不多,
簡述三個印象較深的例子,如下:
1 送宮花
王夫人的陪嫁奴才,周瑞家的妻子 (當代簡稱周瑞家的) 奉命給住在賈府的少奶奶和姑娘們送去宮花。
林黛玉是客居的親戚,依理該先送去給她。
但是周瑞家的等其他人先挑過,最後才送到林黛玉那。
於是,林黛玉譏刺了句:「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
(大致指:若不是別人不挑,所以剩下來的,也不會給我。)
2 比戲子
某回看戲後,賈府另一個親戚姑娘史湘雲表示:其中一戲子長得像林黛玉。
在當代“戲子”不是現在的影星、明星,而是屬於下九流的行業。
將林黛玉這個公侯家的姑娘與戲子相比,是不得體、得罪人的行為,
因此賈寶玉趕緊阻止史湘雲。
結果史湘雲生氣了,賈寶玉趕緊去說好話,卻說:林黛玉小性子,容易惱人。
林黛玉知道後,氣壞了。
感覺這件事,雖然是史湘雲引起的,但是林黛玉主要是氣寶玉。
3 不開門
某回林黛玉對賈寶玉鬧過彆扭後,賈寶玉被其父叫走。
由於擔心賈寶玉 (時常被其父責罰),前去問候。
碰巧時間晚了,加上丫環晴雯不知是林黛玉來了,懶得開門。
雖然是晴雯不開門,但是黛玉以為是寶玉授意,氣苦無比,後來哭著寫了極美的葬花辭。
感覺第2件、第3件事,
對於事件本身,林黛玉雖然會不悅,但是還沒很嚴重,
是因為牽扯到賈寶玉,她才氣苦悲傷。
而在某回妙玉嘲笑林黛玉不懂茶水、是個俗人時,
林黛玉不僅沒有任何不滿的表示,似乎心中也真的毫無不悅。
→
感覺若是作為一般朋友,
林黛玉有教養,單純善良,
雖然稍微敏感些,但是其實算得上容易相處。
在現實生活中,
雖然她大概較難力挽狂瀾、提供大的幫助,
但是起碼不用防著她背後捅刀。
至於作為情人,
書中她和賈寶玉「三天好了,兩天惱了」、「兩人拉著手哭」……,
在我眼中,是有些吃不消──相信我是凡夫俗子,不適合世外仙株XD
當然,也許她是心中有許多不安,(處境好的話,也許會改善?)
又也許是「前世的冤孽」?
結局 ~
雖然前八十回原著尚未寫到林黛玉的結局,
但是暗示了她與賈寶玉沒有結果,是悲劇收場。
對於林黛玉的死法有多種猜測,
以她的心願:「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
也許最適合她的結局是「冷月葬花魂」吧?
後四十回的續書,雖然有諸般缺點,但是沒有編撰賈寶玉、林黛玉喜結連理,
而是循前文文意,說林黛玉「焚搞斷癡情」,淚盡而逝,這點值得認可。
總評 ~
林黛玉,這位絳珠仙子,
花籤抽到「風露清愁」的芙蓉,評語是「莫怨東風當自嗟」。
在太虛幻境,對她的評詞則是:「詠絮才」、「世外仙株寂寞林」。
她是帶著詩意清愁的絳珠草,
偶然隨著東風一遊人間,
但是終將歸回寂寞仙林。
林黛玉彷彿是一首空靈唯美的詩。
她雖然並非我喜歡的類型,
但是為藝術的典型,是真情的代表,
並且是個好姑娘。空澗飛湍筆
~~~~~~~~~~~~~~~~~~~~~~~~~~~~~~~~~~~~~~~~~~~~~~~~~~
備註:
提到林黛玉,不能不說 1987 版《紅樓夢》電視劇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
陳曉旭版林黛玉,是媲美唐國強版諸葛亮的經典影視角色。
看劇感覺,
她不是在演林黛玉,她本身就是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