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轉醒,卻是他人酣眠時;一身激昂,只待向外馳走。
有時,在社群媒體常會看到親朋好友的抒懷,蠻多是傾吐日常苦楚與悲愴,不覺令人感同身受。並不會因之染上負面情緒,只會覺得無能幫上朋友而扼腕。我也時常自省,是否也曾藉著創作的藉口,將愁緒寄託在文字裡呢?的確是有,而且還不少。其實我該向更多人謝罪才是。
之前我曾跟好友S拍著胸脯慨言:朋友就是拿來互相拖累的,而且心甘情願。但現實中,即使你自身願意如此,他人卻可能心懷顧忌,不願麻煩他人,進而產生一股「原應不存在的疏離」。擔心拖累別人、造成他人困擾,這些一直是人們無法真正敞開心胸的要素:畢竟,誰都沒有義務和權利去無償幫助他人。但這是建立在相對陌路或是交淺的情況。若是交心,又何必在意那些瑣碎?
儘管人的關係瞬息萬變,而把握每一刻可能變化的剎那,或許是我們可能擁有的美好。正因為信任對方,所以願意示弱,願意將弱點暴露給親友知道,袒露真誠或許會帶來傷痛,而如果不從自我先袒露真心,又何嘗能呼喚同樣誠摯的心?縱然遍體麟傷,我還是堅信待人以誠的大原則;當然,並非濫用這份情感,冷靜地篩選友伴,將有限的情感付諸,是務求效率與利益的手段。貫徹理性與利益的前提是豐沛的情感,而在執行時不得忽略應有的分析與敏銳。
伸出去的手是溫暖的、毫不猶豫的,而伸出之前經歷過瞬間的思索,這之間包涵了考慮對方感受、立場與後續的關係互動:所謂冷靜思索所謀取的最大利益,無非是以對方受益為前提的假設。同時自身也能獲得情感上的回饋,可謂雙贏。身為朋友、親人,就算被拖累也無妨:因為重視對方,但對方是否願意如此回報,難以強求,只願問心無愧,冷靜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