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之前家裡電腦基本就是文書機,CPU 是 AMD 2400G,完全沒有獨顯,記憶體也只能分配 2G 給內顯,用了快五年覺得也差不多可以淘汰了。

還有翻出更早之前電腦的菜單,那時是家人找修電腦的配

因為一直以來常在 PTT 電蝦版看到白色主機的分享,以及 YT 阿哲的介紹,剛好那陣子 YT 硬件茶談出了一集組裝電腦的 3D 動畫 (來源),於是就想趁春節連假嘗試自組電腦。
一開始有先用原價屋大致配好菜單,因為是自組電腦,所以一開始就打算網購,這邊有特地去辦了一張國泰 cube 卡,是想說搭個 3% 回饋以及作為之後附卡使用,還好額度給得蠻高的。
零件挑選
這邊先直接附上電腦+螢幕的支出與回饋計算,有些價格因為有折扣或是優惠碼所以最後比原價屋便宜不少,OS 也可以直接沿用當初買的彩盒版。
- CPU:Intel i5-13600K
本來最早是想給蘇媽一個機會,組個 AMD 全家餐,但發現 7000 系列太臭又要搭 ddr5 (沒皇家戟阿幹),於是就給只好給季辛格一個機會了。
本來是有想說直接 13500 或 12 代之類的,但爬文發現 13600 以上才是新架構,加上 13600K 價格比起 13700K 便宜不少,覺得就直接捏上吧。 - MB:ASRock Z690 Steel Legend DDR4
最早是想照大部分白機玩家會推的 ROG STRIX B660-A (那時 B760 才快要出),但後來想想水冷+K版不超頻說不太過去,於是找了一下發現這款主板,銀白而且價格跟 B660-A 差不多,就決定入手了。
不買 WIFI 版是覺得鍵鼠 RGB 想走有線,網路之前也都是走有線,加上其實可以再擴充網卡就暫時不考慮了。 - RAM:G.SKILL 皇家戟 16GB*2 DDR4-3200 CL16
因為過往看過 YT huan 的介紹,覺得非常貴氣也很漂亮,所以一開始就決定要用皇家戟,不過市面上找不太到 16GB 的 DDR4-3600 版本,就改買 3200 的組雙通,四通我是覺得未來機率不高啦。 - Cooler:NZXT Kraken Z73 RGB 白 360
本來為了美觀就想說一定上水冷,但最早其實是想搭配 O11D MINI 用 240 就好,後來改機殼後就換 360 了。一開始是想用恩傑沒有 LCD 的版本,但後來覺得價差只有一點,還不如一次到位。 - Graphic Card:ROG Strix 3080 Gundam
由於拋棄 AMD 全家餐的想法,以及 A 卡白色版選擇極少,一開始就從 N 卡開始挑。但當時 40 系白卡只有索泰 4090 衛生棉與技嘉 4080 AERO (還有怕燒毀),都比不太上當初 30 系 ROG Strix 白卡,市面上基本也只剩 3060 可選,於是就從 FB 與蝦皮上去找。
最初沒意外找到的都是礦卡,雖然價格都低於 2w,但心理上就是有點疙瘩,還好蠻快就在 FB 看到有張二手鋼彈款。賣家是母親幫兒子代賣,有確認過都是自用,雖然不是純白那種但勝在限定款。我自己後來有送皇家去清一下風扇與更換散熱膏,但剛好是春節前,於是送回來已經是年後了QQ。 - SSD:KIOXIA Exceria Pro 1TB Gen4x4
因為是員購來的商品就沒放在支出表上,大概是網購的八折低一點,後來有點後悔沒直接上 2TB。比對一下 NAND 和 DRAM 應該 87% 是這款 SSD,不過用鎧俠自己的 SSD Utility 軟體辨識不到,所以應該還是有做一些手腳。 - Case:聯力 O11 Dynamic EVO 白
目前側透最騷包的沒意外都是 O11D 系列,一堆類似的致敬作XD,雖然組完後恩傑竟然推出了新款的 H9 讓我覺得很幹就是了,不過這咖機殼的設計確實很多巧思,很多快拆設計都很棒,聽說後來都缺貨了。
拋棄 O11D MINI 的原因主要是電供不好挑,但事後想想覺得買編織線就好了,因為之前文書機其實是視博通的小機殼。 - PSU:海韻 FOCUS GX-1000 白色
說到白色電供基本上大家應該都會推海韻的,因為不太有白化稅,其他牌白色的真不知道在貴三小。本來是想只用 850W,但 13600K+3080 覺得還是不要讓負載太高好了。 - Case Fan:NZXT Aer RGB2 120 白 + NZXT 風扇控制器二代
因為強迫癥關係,覺得機殼風扇和水冷就該一致,當時恩傑最好的風扇就是這款了,但一樣後來出了新款的 Duo 雙面 RGB 覺得很幹,進風處沒有像積木扇好看。 - Monitor:三星 34 吋 Odyssey Neo G8 QD-OLED
一開始是先以 32 吋 4K 白螢幕為考量,加上為了護眼所以先訂了 Benq Mobius EX3210U,不過看 YT 小雪人評測 (來源) 時覺得反應時間似乎不太好就退掉了,那時有和 CPU PSU 一起搭 PChome line pay 活動,結果才知道 cube 卡加碼不認 line pay。
後來因為有搶到蝦皮 9 折券,以及三星這款螢幕登錄有送 Switch Oled 版可以加減補貼一點,加上對曲面螢幕也有些憧憬,因此選了這款相對不曲的 (我怕冷筍啊)。
看小雪人評測除了價錢基本無可挑剔 (來源),考慮到色彩還有首次下放的量子點處理器,加上我自己覺得遊戲要上 4K 順跑仍有段距離,以及可以用遙控器操作追劇,就買了原價快跟我電腦一樣的螢幕了XD。
有趣的是當時去三創的三星體驗館沒能體驗到同款螢幕,但其實那個周末世貿就有 3C 家電展了,後來電玩展還去重溫一下,順便用 55 吋 Ark 來看高清版裸體山下智久 :D。 - Keyboard:ROG Strix Scope NX TKL ML
- Mouse:ROG Strix Impact II ML
由於是一起買的就一併說,會買有線主要就是 RGB 耗電,加上無線 RGB 賊貴,以及之前無線常常需要換電池覺得不太爽。
逛三創時剛好看到 ROG 品牌有在優惠,加上手感不差,想說可以搭三創的抽獎活動。殊不知當時 cube 實卡還沒到,活動要用實體卡號參加,所以就用另一張卡多買了一個滑鼠。雖然當時贈品沒貨而送了一個 ROG 滑鼠墊,但實際上可能去電玩展那邊買還是比較實在。
組裝過程
- 首先來看一下恩傑全家餐,海灣扇的造型確實獨特。
- 全部零件放在一起,多虧我媽幫我收了這些包裹XD。
- CPU 先驗明正身一下,背後密密麻麻的觸點。
- 一開始當然先從主機板開始,銀白軍工風的配色相當好看。裝 CPU 時發現這款主板似乎不是壓下去蓋子就會自動脫落,所以前面一直很怕把 CPU 搞壞。
- 再來就是期待已久的皇家戟,難怪 huan 都說求婚戟,包裝有夠奢華。不過裝上去時覺得側邊膜其實不是很明顯,就沒有撕掉以免刮傷。
- SSD 這邊就先把散熱鎧甲拆掉,可以看到群聯主控 E18 還有海力士的 DRAM,NAND 都在同一面。之前電腦上面威剛的 256G 裝在 M2_2,另外筆電上換下來的三星裝在 M2_3。
- 接下來菜雞先試了一下安裝水冷,因為知道有附散熱膏就沒特別去搞,但沒想到完全沒有個說明書,害我去找了影片好久才知道這款 LGA1700 扣具要怎麼裝。另外因為不知道新出貨的水冷都會附新扣具,傻傻申請完後才看到 PTT 有人留言說到,於是就多了一個扣具ㄏㄏ。
裡面就直接內附三個 Aer RGB 2 120 風扇,比較特別是風扇間的連接線是短的版本,反而單買的都沒有= =,還有水冷風扇的 RGB 控制是接水冷頭控制的,鎖風扇的時候就沒有特別用墊片,因為覺得風扇本身緩衝已經蠻足了。 - PSU 裡面的模組線都用一個束口袋幫你裝起來,還免費提供一個 12VHPWR 的轉接頭。但美中不足的點就是接頭是黑色的,以及模組線本身不像編織線,有些線前後會交錯,導致理線只能理頭而已。
線本身我覺得夠長,標示也都很清楚,幾 PIN 的一開始都已經合在一起,所以不會有 CPU 和 PCIe 用錯的情況。後面有個按鈕是可以控制風扇的模式,一般預設是 hybrid,也就是溫度高才會啟動風扇。 - 機殼裡面硬碟架不知道為何是黑的,不過反正看不到就沒多想,首先就是先把側透與背蓋那些都拆掉,底下的 IO 部分也照教學換了一個位子。
接下來就是把主板先裝上,水冷與底部風扇都先裝好以及走線,CPU 與主板供電也都先接好 (主板供電真的卡的有夠緊)。冷排這邊我是美觀考量,不是放傳統的頂部,而是在側板,但可以看到進風面的風扇 RGB 部分都被擋住,確實不美觀。 - 再來就是該死的整線,空間比我想的還緊繃 (有想過 huan 的眼不見為淨法),尤其風扇線真的超級多,一堆三合一線還有模組線,IN/OUT 的部分也是看影片才知道怎麼接,此時真的後悔自己沒買積木扇。
這邊因為整線的考量,於是把 PSU 和硬碟架換了位子,RGB 控制器本身是磁吸的,所以還蠻牢固的,但機殼擋線板上排螺絲不知道為何很難鎖。
到這邊其實已經可以開機使用了,我也蠻訝異完全沒翻船,但因為顯卡還沒到所以就這樣用內顯過了春節。 - 送回來的顯卡包裝裹得超級緊,清完後真的很乾淨,把膜撕一撕後真的跟新的一樣,後面的敗家之眼貼紙也有附,貼上後剛好把顯卡內部排線遮住。
旁邊有個小開關可以調整風扇模式,我基本是常駐 P-MODE,平常沒玩遊戲時風扇根本不會轉,大概不到 30 度。 - 最後裝顯卡的時候又在整線上花了一點功夫,真的要編織線+理線梳才會好看,支撐架是用主板提供的,不過顯卡 RGB 的白我自己是覺得比較偏黃,用 Armoury Crate 也沒法玩什麼花樣。
還有這次因為零件都沒有全部支援的燈控軟體,所以載了恩傑、華碩、華擎、芝奇的燈控,也不知道為何水冷有個燈效太極可以用,其他接最新控制器的卻不支援,實在傻眼。
另外因為裝完機殼老實說真的頗重,加上桌面其實螢幕也蠻大的,於是只能含淚放地上,目前是橫著擺在書桌下,拿來當暖氣非常適合。 - 加碼放一下吸獨的影片,雖然平時使用都會是用雙邊資訊的模式啦XD
- 34 吋螢幕本身相當寬,放在書桌上其實不會那麼有壓迫感,但螢幕後面的環境光基本上除非燈全關,不然實在沒有感覺。
遙控器是 Type-C 充電,上手難度不高,但輸入來源的切換上有點小冗。OS 是三星自家系統,大部分影視 APP 都有支援,也能拿來接三星手機用 Dex,用 Switch 接全螢幕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我自己也會用螢幕來幫手機充電,或是連接藍芽耳機看謎片。
跑分測試
CPU 先用預設跑個 R23,PL1/2 都是 265W,結果一下就撞溫度牆降頻,數據超爛,試過 XTU 一鍵超頻,但不降壓根本免談。
由於 13 代有搞個電壓保護的功能,XTU 不能直接調降電壓,所以先進 BIOS 把電壓偏移調成 -100mV,以及調降電壓補償。但發現這樣待機時容易因電壓不夠直接關機,所以 fine-tune 一下後在 BIOS 改成定壓 1.32V、大核定頻 5.5GHz、小核定頻 4.5GHz (大核還能上去,小核再上去會直接掛),基本上都能穩 25000 分
單烤 FPU 也能 20 分鐘不降頻

顯卡體質還算不錯,預設下 3D Mark 的兩個測項都符合預期,2K 遊玩妥妥的,溫度基本上也不會超過 70 度。


用華碩提供的 GPU Tweak III 的一鍵超頻,測量一段時間後自動畫出 VF 曲線 (其實好像就是 NV 內建的自動微調),遊戲時可以額外 90MHz 到 1995MHz,顯存則是多 400MHz
SSD 跑分也是跟預期的差不多,就是 E18 該有的水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