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快到了,趁著週末開車到孔廟走走,拍了幾張照片,就應景說些孔子與他的快樂夥伴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張問孔子,什麼叫做『困惑』?孔子就說:
『當你愛一個人,希望他一直活著,當你恨一個人,希望他立刻死去;對一個人又愛又恨,既希望他立刻死掉,又希望他好好活著,這就是困惑了。』
我看《論語》看到這一段,實在好震驚,明言講的是困惑,其實壓根說的是愛情吧!不愧是至聖先師,想法走在時代最前端。
孔子確實是個非常特別的人。他小時候家裡非常窮,三歲爸爸就死了,成年不久母親過世,兒子與妻子也比他早死。最好的兩個學生也比他早死,有一個還被剁成肉醬。
即便命運坎坷,生活困頓,他也不知道為什麼就非常喜歡學習,窮人小孩到十五歲後不再有念書機會,可是孔子在工作之際,有機會就向人請教,大概到他三十歲左右,他把很多專業知識集大成,就連貴族子弟都知道他,紛紛跑去找他請教,特別是請他主持祭祀,也就是殯葬業,後來孔子有一派學生成了專門的殯葬業者,最早的生前契約。
這些事情就是《論語》中孔子所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巴啦巴啦巴啦~。」
這些我們念書時肯定都有讀過,但未必能夠了解孔子話中真意,例如四十而不惑,講的其實是中年危機,人出社會後,社會經驗越豐富,問題與麻煩也越多,大部分人到了四十歲困惑一堆,孔子居然講自己四十歲不困惑,對照一開始學生問他什麼是困惑,大概就是在暗示,孔子已經徹底掌握住愛情了。
畢竟在《論語》中,孔子對困惑的討論就只有這兩次,確實很強。
偷偷推薦一下新企劃(就是新辦的IG啦),歡迎大家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