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認知低落,心智發展追不上生理年齡,到校後無法規範自己的行為,沒有能力獨立計劃,這是特教孩子要面臨的困境,在他們培養出能夠自己做決定,譬如想要玩什麼、想要做什麼之前,就必須替孩子做有系統的規劃:
例如8:15到校,第一件事就是要放好書包,拿出聯絡簿、餐袋並各自歸位。看似很簡單的動作,在特教學生腦海中可能需要結構化,因為有的人腦裡就是一團亂(知道該做什麼但神經傳導不及),需要一而再再而三提醒,成為身體記憶。
而拉開拉鍊、捧起聯絡簿、放到指定籃子,都可能需要經過一番訓練。拉開拉鍊需要運用到指尖小肌肉,也就是精細動作,有的學生只有用到拇指、有的連關節都退化了,因此很多事都做不來,常人認為稀鬆平常的瑣事,就可能會是讓特教孩子傷透腦筋,進而自信心受挫,然後影響情緒的根源。捧起聯絡簿需要力量,也需要手眼協調:眼睛能夠看準籃子在哪,而手必須準確地將簿本放下且不歪斜。
這都是需要經過長期訓練的。有時光是能不需提醒就能放好書包就需要花一年,而學生能獨立自主,對他們而言真的是一件大事:大人不能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孩子的成長,而是要了解特教孩子的困境,才有辦法真正同理他們的缺陷與需求。
譬如自閉癥較沒有同理心,很難共情,就需要用情境讓他感受到,他人和他一樣都會受傷、會不舒服。而不是一味苛責他:你為什麼要笑同學跌倒?理解學生的先天限制,才能夠根據他的基本訴求,去改變對他的態度和教育方針。
當然,在過程中還需要與孩子本身的氣質摩擦,在那途中會磨損非常多精力。面對自閉癥無秩序的發問,如何拿捏回覆的時機和回覆的態度,是成人必須學習的應對。
回到計劃,通常是要循序漸進,一次一項任務,在完成任務時給予正向的社會性增強,如此才能讓孩子對自己產生信心,勇於接受下一次挑戰。而這需要跨情境的練習:在家、出外都要能夠做到。因為只有在學校實行是非常沒有效率的。
而親職一同參與孩子的成長,不管是哪種類型,才能讓教育的功效發揮到最大。
不久後就要迎接學生,在訓練學生的一舉一動中,其實蘊含了許多學理,有時真的很難跟外界解釋:為什麼我要忽略、為什麼我要讓他等待,因為孩子需要的是獨立自主,而不是大人當他們做好做完,到學校僅是另一種延續家庭生活的模樣。
而事實上我有時說話語氣也要改:你以為這裡是家裡嗎?這樣的句子都是不恰當的。(但脾氣來的時候,當學生丟東西、故意鬧脾氣時,真的會脫口而出這些話)每天回家都會深深反省:我到底又哪句話可能傷到孩子?有時真的管控不住自己的嘴巴。
與學生相處,或多或少能使脾氣好轉、圓融,因為了解孩子的需求與渴望,如果能夠滿足他們,他們又怎會生氣呢?所以追根究柢,有時就是大人不夠細心的問題。
#再細心一些
#再柔和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