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幼時,簡直什麼都敢吃,不像現在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只要能放進嘴巴的都好。雖吃過不少算得上「可口」的,但大多數都不怎麼樣。虧懵懂無知,然,也沒這麼多經驗好談。
秉「神農嚐百草」的精神,在山野中發現一個還算美味的果實,形似「過貓」和「金魚藻」的混合體,沒錯,確實長這樣,估計還有點像「冬瓜葉」。
這果實有黃有綠,各個有「獨立的包裝」,果實像極了迷你南瓜,皮薄,略脆,保護層很是油膩,摸起來彷彿廚房沒清乾淨的陳年油垢。
可以吃的是裡面的種子,貌似百香果,味道也差不多,但顏色呈乳白,略帶酸味,卻非常香甜。
起初我連殼一起吞下,偏硬的外殼讓果肉軟嫩的口感大打折扣,後來都似吃生雞蛋一樣,敲開外殼,一口吸光果肉,滋味確實極好。
值得令人惋惜的是,隨年齡漸長,人為開發,逐漸地看不到路邊長的這些野味了。
註:本篇為舊文,只是備份於其他其他平臺時再次翻寫,隨手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