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說心得:《流浪的月》──拯救我的人被稱為戀童癖誘拐犯
作者:凪良汐
分類:文學
個人推薦度:★★★★☆4.5
2020本屋大賞TOP1
「我是為你好!」
善意的話語,總令人感到不對勁。
你的善意,我丟棄了。
因為這樣的善意,對我來說毫無意義,選擇和你在一起,或許會遭到所有人的批判,只要有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存在,任何事物都可拋棄。
這不是愛,但唯有留在你身邊,我才得以活下去──
這是一個不屬於戀愛或親情,純粹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故事。
故事中的兩位主角一直探詢著,該為他們長期以來所編織的關係,冠上什麼名詞。
毫無鋒利之處,卻能傷人的刀刃,是真實存在的!
當它們被冠上常識、正義感或善意之名時,人們該怎麼辦呢?
前言
很幸運地看到有人在介紹的這本《流浪的月》正好和自己正在寫的故事有一段類似的情境,因此隔天馬上就衝去圖書館借,老實說如果不是因為這樣,這本乍看之下就是我會跳過的XD從書面看來就像是那種以探討什麼為重的社會派小說,我不喜歡重在「探討」,只是喜歡故事。
個人心得(無劇透)
不算是特別,不算有新意,但怎麼能寫的這麼好──?
-
以下是看這本的內心獨白變化:
①哦?易讀性很高欸。
②好、好普通.......不如說還很流水帳,在博客來一致的好評都是刷出來的是不是。
③太太太好看了,而且這作者筆力太強了吧!!書腰上寫的實力派作家,是真實力派啊,這是很有料的一本書。
這時我才好奇去看了日本和豆瓣的評價,果不其然評價很高,不愧是本屋第一名,名副其實
④此時再好奇先偷看了一眼後面:這是── (o ? o)!強者的餘裕啊......只有真正的強者能寫的架構!
⑤不僅劇情令人想哭,還因覺得作者寫太好而感動啜泣(超感性),有種情緒被填滿的感覺,想一口氣讀完它。
看到後面才知道這麼厚的一本書,沒有一句是多餘的話,那些一開始看似流水帳的內容到後面都有發揮作用,從頭到尾緊密連貫在一起,伏筆密密麻麻又埋的很自然。
故事本身算不上特別,甚至可說有些老套的,但為什麼能寫的這麼好呢?
行雲流水般流暢的閱讀體驗。故事展開、心理描寫都很合理、令人信服,是一個劇情性很扎實,且大眾性高、易讀也容易共感的一本作品。
它不需要跳脫框架、也沒有什麼超展開、驚人轉折,更沒有大膽突破,始終切入的角度都是很安全的(畢竟關於誘拐、戀童癖,日本社會敏感度高),但這位作者就是很會寫,在限定題材和格局範圍內寫得淋漓盡致。
譯者是王華懋 ,翻譯水準是一如既往地高。這本是圖書館借的,不過看完決定要購入了。
這本有容易會被低估的感覺,但是看著看著才知道能在一個老套框架內寫的這麼細緻精彩,行文如此流暢真的是超了不起的,而且他的結構其實一點也不簡單,人物的情感也很複雜,因為筆力太好,把它寫的讓人很輕鬆、豪不費力就能弄明白,因為寫得太自然,甚至不會察覺到原來塞了這麼多元素、衝突點、呼應、對照的細節,從頭至尾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我覺得這就是實力吧。
推薦給覺得自己寂寞的人,或者覺得自己不被理解、又或者渴望被理解的人
《流浪的月》,能為無處安放的人的內心給予溫暖。
這是寂寞的兩個人尋找溫暖的故事,彼此依靠,彼此理解,或許會遭到所有人的批判,被社會以無法理解的眼光看待,仍舊想維持這段無法以適切詞彙來形容的關係,只要有一個能理解自己的人存在,其他事或世人的標籤都無關緊要了。
劇情介紹(全劇透,圖源電影版預告)
「我們不是親子,不是夫妻,也不是戀人,也不太能說是朋友,我們之間沒有能夠以話語形容的簡單明瞭的關係。不受任何保護,各別都是孤單一人,卻對彼此感到無比親近。」
「要來我家嗎?」
無處可去的10歲少女──更紗;孤獨的19歲青年──文。
兩個人在一起度過的兩個月,在文遭到逮捕後被刻上「誘拐女童案」的烙印轟動日本社會。
每個自認為是好心的人,以善意的形式為更紗蓋上「被玷汙的可憐女孩」的印章,但是更紗有想要向世人傾訴的事──
文並沒有對她做任何不該做的事。文是個善良的好人。
![](https://truth.bahamut.com.tw/s01/202208/542ff76124dfc2e8ea477b736a48517a.JPG)
真正傷害她、對她做出不該做的事的人是收養她的阿姨的兒子:孝弘。但是更紗說不出自己身上遭遇過的創傷,就這樣,文被世人當成了壞人,而更紗認為自己害了文。
真正傷害她、對她做出不該做的事的人是收養她的阿姨的兒子:孝弘。但是更紗說不出自己身上遭遇過的創傷,就這樣,文被世人當成了壞人,而更紗認為自己害了文。
15年後兩人再次相會,各自背負著受害者女童,以及戀童癖誘拐犯的烙印。與此同時,更紗身邊有了未婚夫亮,文身邊也有了女友谷。
雖然她很想持續去見文,但是是自己害得文的人生扭曲。抱持著罪惡感的更紗在知道文已經不再是蘿莉控,能愛成年女性,也展開了新的生活後,她替文感到安心,卻也感到寂寞,因為她意識到她所追逐的文的影子,已經是結束的幻夢。
|「亮,你覺得我很可憐嗎?......我覺得我沒有你所想的這麼可憐。」![](https://truth.bahamut.com.tw/s01/202208/750185e0a50b85b86f3616d22ff77d7c.JPG)
亮無法理解身為當年被害者的更紗試圖接近「變態蘿莉控」、「誘拐加害者」的文,但更紗所說的真實卻始終無法傳達給亮,在亮心中她從來無法擺脫「可憐的受害女孩」的標籤。彼此的思想無法牢固地聯繫在一起,更紗想要和他分手。
後來亮偷拍文在咖啡廳工作的照片,曝光到了網上,意圖摧毀他現在的生活。文現在已經有了成年的女友,也不是戀童癖了,況且當年的事件早已結束,本來也沒有人受害。
更紗無法接受亮意圖破壞文現在的幸福,而亮則誤解更沙是移情別戀,且對象是那個加害者,更沙是單純的斯德哥爾摩癥候群。
亮對更紗的肉體訴諸了暴力,而更紗也對亮的內心訴諸了傷害。更紗拋棄了和亮同居的家,偷偷搬到了文的住家隔壁。
|「一個人的話,可以活得輕鬆許多,即使如此,還是害怕一個人。上帝為什麼把我們創造成這樣呢?」
事實與真實截然不同,
「世人以為知道的你,和我知道的你不一樣,你不是那種會強迫對方做不願意的事的人,我知道這才是真實。」
那兩個月的時光,對文和更紗而言都是可貴的救贖,然而沒有人可以理解,這個世界充斥著無處宣洩的關懷,令人窒息。
原來文還是無法愛上成年女性,文想要和谷分手,他覺得自己還是沒有改變。更紗第一次這麼想要拯救一個人,就像當初他拯救了自己一樣,但是她已經不是他所渴望的女童了,已經變成大人的她,絲毫無法幫上文。
後來更紗和文一同幫忙出遊的朋友照顧小孩:梨花,又掀起了風波。
亮以更紗前男友的身分接受周刊訪談,並再訪談中稱「現在進行式的女童家內更紗誘拐案」。說被害女童至今無法擺脫加害少年的洗腦,和加害者住在同一棟公寓,這是非常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癥候群,被害者需要有人伸出援手。
在後來又提到梨花或許會成為誘拐案翻版的受害者。
更紗找上亮,但兩人的談話沒有結果,衝突之下更紗一時失手,亮跌下了臺階,並在被送去醫院前和警方指稱是更紗推了他。
在受到警方偵訊的過程中,因為梨花的事,文也被叫來調查。十五年前的那樁案子再次浮上檯面,這一次,她向警方揭露了幼年時過於沉重的傷痛──當年傷害自己的是自己的表哥,文是唯一拯救自己的人。
更紗決定丟掉別人可貴的善意,因為那些善意絲毫不曾拯救過她。
不管會被如何看待都已經無所謂了,她只是想和文在一起而已,她想和他永遠在一起,不管得去往何處。
文的女友知道了文的真實身分,並且文沒有愛過自己後也離開了。後來,在文的口中,更砂總算得知了文身上的真相,
「就算不是蘿莉控,活著也一樣艱辛啊。」
文不是戀童癖,也沒有做過任何壞事,但在社會上依舊是曾誘拐女童的戀童癖男子,而更紗則是可憐的受害者女童,這些標籤一輩子也甩不掉,但是事實與真實截然不同。
更紗和文的關係,找不到任何適切的詞彙來形容,既非戀人,也非親人、朋友,因為無法被社會理解,他們被迫流浪,在世上各處找尋安居之地,但再也不是孤單一人。
備註: 戀童癖和蘿莉控的差異可能會是一些人的在意點,不過這本書裡這兩個詞彙都有被拿來形容男主,從世人看的角度而定,因為事實上他兩個都不是,都只是外界貼上的標籤,所以在這故事或這篇文都沒有探討差異的必要性
書名的由來是:「事實與真實之間,有著如同月亮與地球般的距離。」
劇情感想
書名的由來是:「事實與真實之間,有著如同月亮與地球般的距離。」
更紗和文對地球(社會)而言是異端的存在,因為真實只有兩個人才知道,他們的關係只能像月亮一樣繞行地球漂泊,卻始終無法融合在一起。
有缺陷、傷痛過去的兩個人互相理解對方、給予救贖的一段人際關係,卻遭到社會出於「善意」的否定,人的惡意能夠傷人,善意也可以令人窒息。
在書裡看到了很多關於人際關係細膩的描繪,以及周圍人擅自施加的名為善意的壓力,更紗和文都無力將那些標籤撕下,到最後還是只能接受,明明那不是真實,卻是眾人眼中的事實,那份無法被理解的痛苦和脫力感表達得太好,讓人看的過程覺得很難受、心疼他們。
幸好結局保留了一份溫暖,雖然流浪著卻有倚靠,他們各自都不是完全沒人能理解的人了,因為還有對方的存在,也有梨花相信了他們的「真實」。
-
世上「真正的愛」能有多少?與愛情極為相似,又不盡相同的感情是否更多?每個人都隱約察覺了,但不會因為是冒牌貨就把它丟棄,因為真正的愛太難得了。所以把到手的感情當作真愛,決心為它殉身,或許這就是婚姻。
喜歡這段對於婚姻的見解,這時候的更紗也試著想把到手的感情當作真愛,但是真要走入婚姻又懷疑起這份感情足以支撐這段關係嗎?
-
我覺得對我而言最有感染力的是p302,這段是文和更紗說自己還是無法愛上成年女性,什麼也沒改變,描寫更紗的內心很想拯救他。
失去父母、失去容身之處,從來沒有餘力拯救別人的更紗,第一次想要拯救什麼人,那份真的很想幫上忙,想要回到九歲,變成文希望的模樣的心意真的好令人動容。
-
書中還有非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很想一一分享,但會沒完沒了所以作罷。是那些拼湊而成的情感灌滿了我的感性,這是一本看了能得到很多感受的書,單看故事本身其實沒什麼吸睛之處、爆點,但是作者真的寫得太好了。
-
好吧,老實講其實我更想看到的是,文真的就是個世人口中無可救藥的蘿莉控,甚或者誘拐還是計劃性的行為,但是那些無所謂。就像更紗之前也誤以為他是,但覺得就算是那樣也沒關係,她不會因為這樣就捨棄這段關係。
不過不是真蘿莉控、也不是真犯罪誘拐的話,大眾接受度絕對會比較高,要是人物本身是那樣挑戰道德底線的存在,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就容易受到批判,或成為評價很兩極的小眾作品了。
像幸色的一居室就被禁播了。
這本寫的很安全,也不挑人看,所以本屋第一名真的很合理(由全國書店店員票選的獎項,所以是大眾性和市場價值為主),確實也有讓人信服的實力。
如果不是「拯救我的人被世人稱為誘拐犯」,而是「拯救我的人是誘拐犯」的話就好了,再結合作者超穩的筆力,這本或許就會成為我心目中的滿分。
電影化相關的碎碎念
這部的電影版今年五月在日本上映,還不知道臺會不會上映,感覺是機會滿大的。
有我很喜歡的橫濱流星,但他為何是飾演家暴男啊......°(°ˊдˋ°) °他是個可怕的角色,性情反覆無常,聽說出演後IG掉粉3萬XD
不過感覺想像得到橫濱流星暴怒打人的演技,而且莫名覺得有時會孩子氣、溫柔,撒嬌,有時脆弱的光滿適合他的,他近年演技進步超多的。
而且我也不討厭這個角色啦,我希望他不會孤零零的,希望他也能像更紗那樣找到能理解自己的人,然後不要再用暴力了。或者是能遇到被暴力、控制欲對待也想待在一起的人,不想否定這種不正常關係也能成立的可能性~
但是男主角文的演員是我不熟悉的,老實說個人覺得有點不符氣質......書中常用「白芋」來形容他的氣質,清爽、修長、白淨、鹽系男子。要說合適人選的話第一個想到的是坂口健太郎。女主則是廣瀨玲沒意見,還是符合男主氣質的演員比較難尋。
老實說之前因為橫濱流星出演就有注意到這部電影,當時看宣傳海報以為是那種日系文藝愛情電影(我最討厭的類型),看完原作才知道完全不是,我很喜歡這種純粹關係呢,而且看原作不會太平淡,是有戲劇張力又很溫暖的。
真不愧是千緒牌碎碎念 好長串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