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能告訴我們甚麼?
沒有了地址,你會怎麼找到人?
階級與權力,種族與衝突,生活與政治。
除了地理資訊外,更可以訂為一個人的生命。
讀後感
網路一鍵下單,商品隔天就到家。
如此方便的現代購物,曾有想過物流是怎麼送到你家的呢?
就是透過地址,否則物品要如何快速有效率的送達呢。
兒時就熟記家中電話號碼、地址,再熟悉不過的系統了,
但背後的起源包含了甚麼概念?政治、種族與階級等,
有用數字編號的,歷史人物或是簡單的水果花卉,
這些名字是怎麼取的,和當地歷史文化想必有所相關。
而地址一定會出現在任何個人資料表格中,
銀行開戶、診所掛號、商店會員到求職面試等,
沒有地址就像少了存在一般甚麼都沒能使用,
如同現代社會中的隱形人,被社會屏除在外。
但相對而言,有了地址系統後,一個國家社會更能掌控人民,
不僅社會福利,賦稅以及緊急動員時完全被掌握住。
因此還是有人反對將自己社區納入地址當中,
來避免編了號就喪失自由了。
首先來談談命名,
讀臺灣歷史與地理時,崙、坵、岬、灣或是營等詞彙,
不論是用自然景觀或是軍事背景命名土地,
都可以從這些字對土地認識略知一二。
再到臺灣到處可見的中正路、中山路,
可以猜到是某個時空之下有所權位的人士。
或是國外純數字編號,如曼哈頓就是依照數字東西南北向編碼。
說到曼哈頓,既然街道名稱和生活密不可分,
就會出現不論你要不要,你就是活在這條道路上,
還可以強迫你接受,畢竟住址綁定現代生活。
這裡還出現特有現象:花錢購買住址(真的可以買到)
如時代廣場十一號根本不在廣場旁。
完全顛覆我對地址的想像,
用來定位的工具居然變成交易買賣的要素。
由此可見地址不單單定位用,更能影響坐落於此的環境。
若路名扯上人物,這時不同族群的影響又加入其中了。
一樣來看看美國,被奉為黑人人權鬥士的小馬丁·路德·金恩,
當為了紀念其名而將街道為金恩博士大道,
卻沒有為此帶來進步與祥和,反而使歧視更深,
變成黑人專用社區,更多的是避而遠之,導致社區沒落。
或是來看到南非,歷史上種族間的衝突,
阿非利肯人與黑人間的矛盾,使命名選擇更是一種身分認同,
選擇任一人物作為地址,讓人「迷失(lost)」找不到回家的路。
地址可以說是人對於空間概念的理解,
我們習慣用地址去定位空間(我倒是喜歡用空間方位),
怎麼認識空間就反映到道路命名。
在日本東京,街道是將街區加以編號,
對他們而言街區間的空間就是街道。
且建築編號是跟是時間先後走而非空間,
這就造成了獨特的現象,東京內四處可見「交番」,
由熟悉當地警官駐守的小建物,並有詳盡的指南為人指路。
又是一個我不曾見過的情況。
由此可見,
街道命名背後藏著與人的緊密連結,
從對於空間的認知到命名背後的哲學。
有意義的名稱使人與當地有了連接,創造出社區或社群,
將人緊密的綁在一塊。讀來別有風味的一本書。
雖然我歷史真的不行,但期望哪天能看到一本屬於臺灣的地址故事。
沒有了地址就像在網路上沒有e-mail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