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上次雜談也過了一個月了,這一個月在各方面都過的非常充實,考了一堆試,看了音樂會和舞臺劇,還第一次揪巴友出去(辛苦熾炎之翼大佬了),在巴哈上混的時間也越來越多了。
上個星期六的少歌音樂會是我入坑少歌以來第一次趕上的官方轉播,雖然非常可惜之前不能飛去現場,但是線上轉播依然帶給我從所未有的衝擊。
之前也許沒說過,音樂對我而言是最重要的東西之一,從小時候還沒入宅喜歡彈鋼琴,到國高中愛上音G,直到近年迷上動畫,音樂都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動畫方面我甚至認為音樂大概佔了能否享受一部作品三分之一的因素。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為甚麼電影、影集的OST通常相當短,大部分情境也非常小聲,甚至一段幾分鐘的曲子就能用在整部作品;但是動畫則常常一集20分鐘有15分鐘都是有BGM的。
我想了許久的答案是「資訊的多寡」。
動畫身為一段故事的載體,首先要將角色的動作及神情畫的與現實一樣細緻是不可能的,演技更是無法複製;動畫也沒辦法像小說一樣可以用大量的文字描寫一個人的心境,或是藉由文字任由觀眾想像情境。於是,動畫能夠帶給觀眾大量訊息的方法中,音樂就成了最重要的一環。
相較於攝影或是演出這些需要看過一定數量作品才能完整體會其中意涵,音樂是最簡單直接可以讓觀眾了解角色心境的方法。雖然每個人對音樂的感受力不同,但是一部好作品總會有幾首膾炙人口的OST。
例如一聽到潮鳴就馬上能回想到CLANNAD中的生死離別;聽到 Sis Puella Magica! 就會心情一沉,想到魔法少女們的絕望。少女歌劇則是在每一首Revue曲都完美的表現了角色們的心境,甚至不需要歌詞也能猜出其中的一些劇情,雖然我不是音樂專門不太會解釋,但從CD座談會中編曲者的解釋肯定能感受到其中的奧妙。
從以前到現在常常有人說少女歌劇是一部電波番,但是我覺得準確來說,電波的部分有三個。
首先是分鏡與演出,作品看的不多的一般人大概看了第一話會覺得哇這變身是啥鬼、為甚麼開打前還要和對方臉靠的那麼近,怪怪的,進而沒辦法好好享受其它其實充滿意義又酷炫的演出。再來就是劇情,對沒辦法接受TV動畫就是在演一場Starlight、硬要從其中找尋什麼意義的人來說,恐怕也很難享受這部作品。最後就是音樂,音樂感受能力高的人從少歌獲得的快樂大概會是他人的好幾倍吧。
總之,就音樂方面而言少歌在動畫界大概是神作等級吧,最神的那種。
音樂會回放期間要結束了嗚嗚嗚。
再來是最近入坑突擊莉莉。
上星期日受長頸鹿前輩的邀請來看了突擊莉莉的三場舞臺劇,雖然中途在坐車走路可能有miss掉一些,但是整體還是非常享受。
首先是大家真的都好可愛,尤其是LM一柳隊的服裝,那個手套、洋裝和絲襪,光是盯著絲襪咬肉的地方就能配三碗飯了,沒想到二次元的服裝拿來現實還是這麼香。還有御臺場女學校的船田姊妹,只能說武士道太懂我們這些宅宅的嗜好了。
再來就是百合營業,自從看了終將舞臺劇被啟發之後我一直在找其它真人百合舞臺劇,雖然突擊莉莉沒有親吻的橋段,但是光是看她們抱在一起和膝枕就足夠吸引人了。
演技方面我舞臺劇看的少可能不太準,但是我是看得非常開心就是,尤其是夢結每次失控真的滿令人心疼的。
劇情方面最有印象的大概是安藤鶴紗的經歷和LM最後夢結解開對美玲的誤會,這邊解釋了許多動畫沒有提到的東西,滿有趣的。
至於動畫,只能說這才是一般2.5次元企劃的動畫吧。製作組非常懂經費該花在哪,香氣四溢的換裝場面、還有各種的百合貼貼,比較令人驚豔的大概是結璃打Huge那段超強的作畫。和魔紀動畫一樣,shaft現在大概只能在特殊的打鬥場面拿出超出水準的表現,其它方面就只能算勉強及格。
動畫的音樂由松田彬人負責,松田在吹響吧上低音號的OST除了本身好聽,也能與畫面劇情很好的配合,但是在突擊莉莉就常常令人覺得與角色心境不合,非常可惜。簡單來說就像如果叫澤也宏之替魔圓配樂,相性實在太不合了。
shaft算我求你了,小圓新劇場版能多找點外援嗎......
話說這真的不是致敬命運石之門嗎?
真香
接下來也許會把之前寫的秒速心得文改一改貼上來吧,我先繼續農莉莉活動了,總算把戰力撐到13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