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無線充電技術的超距充能技術,原是用在衛星間能量傳輸。此技術的特點在於能將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進行超遠距離的傳輸,理論上能達到十萬公里而不衰減。但實際上需要考量太陽風與引力場的影響,所以大多不會設置那麼長的能源傳輸中繼站。
不過此技術開始被應用在另一個領域,是在亞光速航行技術的開發後。
恆星系內部的運輸體系,並不適用於蟲洞,這是星系以上規模的航行技術。也不適用於高級曲速航行,這是恆星系間的航行技術。恆星系內的航行技術,不能超過光速,這是因為恆星內部不同星體引力場干涉會讓曲速航行的終點出現誤差。
因此亞光速航行才是恆星系內部交通的最佳解,但維持亞光速航行消耗的能量,在加速瞬間會比高級曲速航行來得高。一般民用的曲速引擎並不建議把輸出規格上調,這除了該項技術有相當多的軍事保密考量外,也有輸出過高可能造成奇異元素暴走的現象需要防範。
(附註:亞光速引擎使用的其實就是低級的曲速引擎,而低級曲速引擎的奇異元素建議存量無法支持橫跨恆星系內的短程航行。)
為了解決能量的問題,超距充能技術便在此派上用場。因應而生的亞光速航行技術,則被稱為環陣列車。
環陣列車的能量來源並非由船體內的引擎提供,可以避免奇異元素暴走問題。列車本身只接收由外部的充能軌環提供的能源,透過超距充能技術驅動內部引擎瞬間加速。
充能軌環不只是提供足夠的能量來引導列車,其散發的電磁場也能提供列車完善的保護。列車會在充能軌環中行駛,而充能軌環的設置是固定的路線,所以在沒有異物穿過充能軌環內以前,列車都十分安全。
列車通過一個又一個的軌環,環間距大多在五萬公里左右,便能從環中取得加速用的能源。且受到環的電磁場保護,也能避免列車在環中以近光速行駛時,由於碰撞到微小的異物而造成嚴重傷害的問題。
不過即使如此,也可能發生意外。雖然環陣列車在脫離超距充能範圍後就會停止,但慣性依然可能撞到軌環外的星球甚至軌環本身。大多數的環陣列車都是電腦操控,以避免人工判斷失誤造成災害。
除了環陣列車以外,其他恆星系內交通工具並無法進行亞光速的航行。再加上環陣列車的運輸力比其他私有的星球間交通工具還多很多,所以恆星系中常可看到環陣列車穿梭在一個又一個的軌環之間,但很少能看到有宇宙船在行星間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