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哲學】《當失戀的我遇上尼采》心得筆記

炎忤 | 2022-03-29 14:14:27 | 巴幣 10 | 人氣 650

書名:當失戀的我遇上尼采
作者:原田MARIRU

這本小說根本是乙女風的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www
尼采的人設(?)還直接打在我好球帶(好。
失戀不是重點,算是很生活化地透過女主和哲學家的問答來介紹存在主義aka對生命的價值觀
雖然有點深度但把哲學家放到現代好多吐槽點,前面女主還有在吐槽,後來她就放飛了w

設定是只要有人祈求想見到某個古人(?),那個古人就會附身的某個人身上去跟那個人見面(吐槽點太多
尼采的設定是喜歡喝可可,喝了抹茶立刻愛上
職業是APP開發工程師,興趣是玩手遊???
個性愛諷刺人,有點抖S,有點宅男ful,對人生很積極&某種意義的正向
我好喜歡喔…(暈)
而且他們還會用SNS超荒謬www
尼采還會用貼圖wwwww

以下是認真的筆記:

尼采
群畜道德
「不想祝福者,則當學習詛咒」
「任何習慣都會讓我們的雙手伶俐,而頭腦笨拙?!?歡悅的智慧
永劫回歸
告訴自己「這原本就是我要的」
超人:接納永劫回歸,創造嶄新價值的人(相反則是消極的虛無主義)
積極的虛無主義:不是「人生了無意義,什麼都無所謂」,而是「因為人生了無意義,所以要自由自在地活下去」,將人生置於險境
站在惡的對立面,將羨慕或嫉妒的事物視為惡,將自己合理化(踩別人其實是捧自己)
衝創意志(權力意志)
愉快的意見常被誤以為真:讓人感動的事物源頭不一定是良好的
「一味對自己姑息縱容,終將因此罹患惡疾」:自我保護而變得無欲無求,對人生提不起勁,不如保持貪婪活著
「戰勝克服之道的方法無窮無盡,但是只能靠自己去尋找」:人終究無法逃離自己,只能自我超越
感覺尼采應該會對「我就爛!」的態度嗤之以鼻吧,想著「這不適合我,還是算了吧」,只是壓抑自己的欲望,變得越來越消極

齊克果
主觀真理vs客觀真理
現代人多隨波逐流接受客觀真理,不追求自身內在的意見
「毫無激情地活著,自己的世界將會受到嫉妒支配」:不願以個性化、主觀性的態度面對人生,只會把時間浪費在嫉妒他人的人生
自由的暈眩:對可能性的不安
選擇「不做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選擇了什麼,就意味著放棄了其他選項的可能性
有如願以償的可能性,反而會感到焦慮(例如明天要一個高中生去考oo特考,會覺得考不好也沒差,但要是去考學測,因為有花時間準備,還會影響升學,就會對結果比較緊張)
「即使征服了全世界,卻喪失了自我,也毫無意義」:沒必要去做一個看起來幸福的人,重要的是誠實面對人生,停止置身絕望卻毫無自覺(不自覺的絕望)

叔本華
「人生有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之間擺動」
欲望vs苦惱
苦惱隨著欲望而生(得不到)→欲望被滿足→厭倦(渴望更好的)而感到苦惱→產生新的慾望&苦惱
「財富好比海水,你喝得愈多,愈是口渴。」
一半客體:他人眼中的自己,身份、頭銜之類的
一半主體:自身的感受
表象因素在感受上只有間接影響(ex不同情況下吃大餐,不一定會是開心的)
「健康的乞丐比病篤的國王更幸福。」
「精神上的貧乏,將吸引表象的貧乏」:以表象的事物填補內心空缺是無用的
「虛榮使人健談,驕傲卻讓人沉默」:驕傲是對自己的信心,不被他人的評價所左右

沙特
存在先於本質
雖然之前看的卡繆導讀也有講這個,但解釋的方式不太一樣,這裡是用某個物品是先有了意義(用途),才被製造出來,而人類並不是循著這樣的方式,人只有存在,人沒有被創造的理由或意義,就只是被生(創造)出來了
(note:本質就像是標籤吧,人活在世上被貼上各種標籤,被規定該怎麼生活)
完形崩壞:語意饜足、語意飽和
一直看著同一個字,或是盯著某個東西,會突然覺得不認識這個東西的異樣感
平常不會這樣覺得,是因為隔了「遮罩」
遮罩:人下意識為事物分類,並非正視眼前之物
→「存在」是偶然,而不是必然(?
人可以自己創造自己,投設:人類是自由的
人除了自我塑造之外,什麼也不是
人類遭處以自由之刑、人是被詛咒為自由:自由的結果要自己負責

>他人即地獄
「人不可以到達他人」:即使能猜測他人的想法,卻還是無法真正明白對方的想法(主觀無法依附於他人),自己與他人的思考之間有隔閡
無論人與人多麼靠近,還是有各自主觀的獨立存在,人只能活在自己的自由
對象化:將他人「物件化」(有點像把別人當成NPC吧)
他有化:自己被他人「對象化」
為他存有:「被他有化」的自己,不論自己怎麼樣,別人要怎麼想自己,還是對方的主觀決定
羞恥:對自己感到羞恥時,自己將自己「他有化」了

海德格
向死而生
生的終點&死的起點
此在:此刻存在於此
只有人類會思考「存在」
「此在,就是向死而生。」
常人(無其人)將死亡與自身區隔開,未曾去意識死亡而活著,總覺得死亡與自己無關,缺乏真實感,忘卻自己是無可取代的
明明時間有限,卻陷入無限的錯覺
無可取代的生存方式才是人們該追求的
任何人似乎可以被取代,其實無可取代:沒有人能代替我們活,也沒有人能代替我們死
(雖然常有「我代替他死!」之類的劇情,但實際上沒有人能夠真正替別人死,那個人總有一天還是要死的)
「只有死亡,才能瞭解生是怎麼一回事」:在人生走到盡頭時,才能斷定人生為何,反之,在死亡之前,人生處於?的狀態
就算再怎麼覺得自己的人生一塌糊塗,在真正死亡之前做判斷都是不準確的
(note:該怎麼活=希望死後人生被評斷得如何?)
本真:先行的決斷:看穿死亡的覺悟,當人類察覺無法迴避死亡,將決定走向應前往的道路,活在當下
非本真:作為常人生存
「人,如果腦海裡存有希望能死得更好的念頭,對於生存就會產生執著。然而,相反的,過度受制於『必須活得更好才行』的觀念,有時會產生死了反而比較輕鬆的念頭?!?/font>
被拋擲性:人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存在之前不能預先決定自己是否要存在

聽人說的、閱讀來的,都是經由他人來瞭解,把他人的思想帶回來,要自己思考,才能產生自己的想法
哲學沒有所謂的真理,思考本身比有沒有正解更具意義

雅斯培
哲學的三項根源
1.驚奇
柏拉圖:「驚奇是求知的開始。」
雖然疑惑不一定有意義,但當思考接近真理時,能夠獲得滿足感
2.懷疑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font>
3.喪失
斯多噶學派的愛比克泰德:「哲學源於承認自身的脆弱與無力?!?/font>
自我喪失的意識,身處無能為力時,思考起自己究竟算什麼

界限處境:有點像上面的喪失、遇到無能為力的困境
實存交流:不是要批判對方,而是以相互瞭解為目的(愛的奮鬥)
愛是這個世界無聲的建設:在療癒彼此孤獨時,一點一滴成長的才是愛
一個人就成了無:想生活地更舒適,就必須踢開他人(like弱肉強食)
哲學不是為了替人類帶來意義,而是讓人覺醒本來就該明白的事
兩人以上才有真理可言:必須與人交流想法,才能得出真理
佛洛姆(精神分析的哲學家):「人類最強烈的欲望,就是克服孤立,從孤獨的牢獄中脫身的欲求?!?/font>
和人交流時敞開心扉相對可能很辛苦,但若真能做到,其喜悅無可取代

尼采:「你走上你的偉大之路,你已無退路,只能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現在這條路必定是你最大勇氣之寄託?!?/font>
無論何時,人都站在起跑點,身後毫無退路,只能堅決向前。

閱讀各個哲學家的思想都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這就是「覺醒」吧。
看完這本書後,就跟女主一樣,透過認識這些哲學家看世界的方式,世界觀、價值觀整個翻新的感覺
「原來還可以這麼想!」的感覺。
這就是我喜歡哲學的原因吧,沒有一個正確答案,想要相信什麼就相信什麼,透過自己腦袋思考出來的即是個人的真實。

就趣味性來說這本書也相當讚,劇情很好笑有趣,又滿有深意的。
當人們開始思考時,就會發現哲學存在於生活各個角落。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