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效應,或稱第一印象效應,說明了一種常識:第一印象很重要。
它所指的是,第一印象會影響人對於某個人或某件事物的看法良久。
比方說如果對一個人第一印象是好的,就會覺得他是個好人。如果對一個人第一印象是壞的,就會覺得他不是個好人,那怕我們並沒有真正的深入了解這個人,也會隨著自身的人生體驗而對這個人進行永無止盡且毫無根據的腦補。
然後初始效應,就會引發出三種變化形態。
第一種叫做月暈效應。
第二種叫做印刻效應。
第三種叫做骨牌效應。
關於這三種的介紹,作為以後發存在感的廢文,以後在講。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自己去估狗。
以小說的角度來舉例,
第一個就是標題和封面很重要,有浮誇的標題和有好看的封面,會直接決定讀者要不要從書架中拿起這本書/要不要點進這個網站來看。
第二個就是第一章很重要,第一章會真正決定讀者對這個故事內容的印象,在看完第一章以後,讀者大腦會默認「這篇故事大概就是這種調調」吧。
如果第一章寫得好,讀者會直接期待後續發展一樣精彩。那怕後面不精采,讀者也有可能保持著「應該很快就會精采起來了」而繼續看下去。相對的,如果第一章並不怎麼精彩,讀者很難願意往第二章甚至是後面的章節閱讀下去,那怕後面故事再怎樣的高潮迭起。
以人際相處來說,第一印象遠遠不只字面意義上這麼簡單。
它考量的有容貌、身材、體味、服裝穿搭、肢體語言、眼神接觸、有沒有禮貌、說話的抑揚頓挫、一個人的精氣神、那個人所散發出來的氣質,最後的最後,才是實際上的談話內容。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心理學名譽教授亞伯特.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發現,面對面的溝通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言語、語氣和肢體語言。人們會觀察我們的動作和使用的語氣,而那比我們說的任何話語來得更重要。在溝通感覺與態度的情況下:
? 「我們所說的內容」,只占七%。
? 「我們說話的方式」占了三八%。
? 「對方所看見的」則占了五五%。
同樣的,在故事角色初登場時,他所做的第一個行為,說的第一句話,同時也會給讀者一個強烈的第一印象,直接定位了這個角色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
講白了,在還沒有真正互相了解之前,第一印象就直接佔據了93%的認知,而且這是在未來很難以去改變的。當然,這並不代表談話內容的7%不能影響什麼,也不代表第一印象是無法扭轉的。黑的可以被洗白,白的可以被抹黑,這只代表初始效應有著很強大的力量。
我們在回想和一個人相處的過程,是很容易想起「和那個人相處的感覺」,卻完全想不起來「當時和那個人說了什麼話題」,對吧?
感覺很重要就是這麼一回事。
這個世界上最吃香的感覺就是幽默感。
假設今天要和某某人出去,最好是穿戴整齊,保有基本常識的禮貌,要做到眼神接觸,面帶微笑,試圖創造一個好的第一印象。
然後人家就會對你有好印象。
所謂的初始效應,其實也就是操控人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