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相信從晚清的敗亡中我們都清楚的認識到了,只學習皮毛的危險性?! ?/font>
現今我們的教育制度大致上是跟隨著西方的體系走的,甚至將來更要普及雙語教育,基本上我們實施的就是西式的教育這點應該沒有什麼疑義。然而相當諷刺的是一大部分的人只學到了最表層的語言,對於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卻是一知半解。為此本人以個人微薄的學識撰寫了此文給初學西方思想的學習者,希望有志學習西方學科(科學、文學、藝術、教育)的朋友們能一同探索西方學術的核心價值。
正 文
當我們步入陌生的場域,守門人問道:「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去哪裡?」千年來西洋哲學圍繞著這三個問題展開了無數的討論和爭辯。各種理論隨著時間更迭,然而不變的是唯有堅信愛與智慧的思想才得以成為哲學的一頁。
智慧並非與生俱來,本來人類與其他生靈沒有區別。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先民意識到某種超越物質世界的力量,他們點燃火把,將某種信念刻劃在洞穴之中。而後人類走出洞外逐漸支配了大地上的一切,也漸漸地與其他生靈分別開來。
智慧是什麼?當蘇格拉底走上街頭與青年們辯論,當柏拉圖寫下他與老師的對話,歐洲大陸的人們開始系統性地去思考事物背後的原理。到了亞里士多德時將這門透過後設(meta)方法探究事物的學問定為「第一哲學」。此後2000餘年批判前人思想成為了西哲的傳統,任何一個看似穩固的理論都有被質疑的可能,真理的後設不斷被挖掘,直到後現代思想興起才稍有轉變。
為什麼要追尋智慧?當蘇格拉底在喝下毒酒之際,他也尚未能回答一切疑問,然而他已經準備好迎接結束。這樣的一生有什麼意義呢?人用盡力氣從無知到爬出洞外認識到了新的世界,然而最終都將迎接生命的終結……
愛是哲學的本質之一,也是人類生存的動力。我們愛著生命,因此不會輕易地捨棄它;當我們愛上他人時,每一天都彌足珍貴;而哲學的愛,是一種對於全人類的關懷,從出生到死亡,不分種族與性別。當一個知識分子能夠對全人類負責時,他已經是一名哲學家。同樣的教育不只是為了傳遞知識,當教學者能夠給予學生無私的愛,並對學生的未來負責時,才有資格成為一名教師。因為有了愛,哲學家和教育家的意志將超越時空的限制,不斷的傳承。
理想是美好的,但現實往往無法盡如人意。面對手握權力和武力的領主與君王們,哲學家腦中的智慧和口中的愛是多麼的無力?,F在教育與政治的關係又何嘗不試如此?也許在此背景下,中世紀時哲學與另一股勢力 宗教合流似乎成為了無可阻擋的趨勢。不可否認的哲學同宗教一般有著信條,然而哲學當中的後設思考精神終將使它與宗教漸行漸遠。齊克果徹底地分析後,告訴了我們信仰是不能有所懷疑的,後人將這個概念稱之為信仰之躍。其實現代人即使不信仰宗教,也信仰著許多的事物如愛情、成績、金錢等等,一但我們對於原先的信仰有所疑慮,原先的安全感將會反過來形成恐懼的深淵。而對於老師來說,教育是否一個信仰呢?在教育中是否存在著什麼絕對不可變動的價值呢?
在哲學中價值也是不斷變動的,當中最為著名的爭辯就是心物之爭。相關的討論一直延續至今仍沒有一個結果,如「靈魂是否存在?」、「感官經驗是否是真實的?」當中也涉及了一些較為嚴肅的議題,如唯物主義得力於科學實證的發展走向了機械論和命定論,認為自宇宙創造的一刻一切便已註定好了。近代的行為學派大致承襲此脈絡而來。不過唯心論的學者認為除了物質,還有一個無形的世界,以此作為反對機械論的論點,這樣的想法可上溯至古希臘時期的理型界的概念。兩方的爭辯自各個面向展開,在此不一一詳述,不過最為關鍵的莫過於自由意志(Free will)的討論。
自由意志的判斷對於教育來說也是同等重要的,故意犯錯和過失犯錯雖然結果視一樣的,但實際上根據學生的動機老師應該會給予不同的應對態度。對於自由意志的解釋眾說紛紜,一直到了18世紀的普魯士地區的一名哲學家,他將唯心論和唯物論、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古代和現代等等紛爭做了一個整理,他的理論甚至成為了今天人權宣言的底本??v使在他死後對於他理論的批評從未停止,但後來的哲學家仍說:「反對康德或許有好哲學,但略過康德必定沒有好哲學?!?/div>
康德的三大批判影響後世深遠,而這三本書是在他累積了許多閱歷後再57歲之後才陸續完成。這個時期的歐洲已經經過了文藝復興,並開始了海外殖民與貿易,來到了所謂啟蒙時代。此時代更為強調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agency),並減低了對於神的崇拜。在這樣大時代的背景下,他透過先驗分析來推論,並延續了古希臘時期對道德的討論,認為如果一個行為是能夠被理性的第三者認可的,並且是可以被無限推廣的,那就是具有普遍性(universal)的最高善。
但現實往往沒有理論描述的那樣美好,法國大革命看似是啟蒙運動成功的一個標竿,但檯面下卻是亂象叢生,在恐怖統治期間甚至連同樣是參與革命的人也無辜遭到迫害。不過即使再怎樣混亂的時代,即使部分的人是自私且不理性的,但一直以來人們的善意卻不曾消失過。因此康德說:「有兩樣事物,伴隨著時間的積累而令我越發感到讚嘆;一個是天上的星辰,另一個是人內在的道德」(Two things fill the mind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admiration and awe, the more and longer thethinking is concerned: the starry sky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in me.)
雖然其後黑格爾潑了我們一攤冷水,他說:「歷史給我們唯一的教訓,就是我們無法從歷史中得到任何教訓?!共豢煞裾J的相似的悲劇總是不斷重演,但在現代人們對於弱勢群體的保障遠超乎過去任何時期,對於其他宗教或種族的包容也遠比過去要好得多。黑格爾對於歷史的評論或許並不是那麼正確的,不過藉由他的歷史辯證法我們卻得以說明現代的人類社會並非如此絕望的。值得一提的是在黑格爾之後,基本上就確立了學哲學必學哲學史的傳統。
回到最原本的三個問題,教育是什麼?教育從何而來?教育又從何而去?縱使我們學習過許多的理論,不過仍都清楚的知道這三個問題不只是為了寫在考卷上來證明什麼的??v使不需要成為老師,身為國家的公民,我們仍必須真誠的面對這些問題。一如哲學與宗教的分分合合,哲學與教育也並不總是站在同一陣線,教育哲學也絕非是要將教育變成一個思想實驗。哲學只不過是提供了一種觀看教育的角度,教育對於學生、對於我們、對於未來其實有著無數的可能。
後 記
這篇文章早在幾個月前就寫完了,但一直覺得還不夠好才沒有放上來,直到現在依然是如此。但本人當前的學識和時間大概也就只能做到這樣了,所以無論是批評或是疑問都歡迎提出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