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孩子,不需急於指點他什麼,而是陪著他一起找尋答案:
每天聆聽鄰街家長與孩子的衝突,總是逃不了親權的高壓與孩子的激烈反抗,讓我深深再一次反省,教養孩子不能套用自己成長的經驗,而是需要根據孩子的脾性,去理解他的訴求,卸下身分,認真看待對方,將其視為獨立個體,而非麾下可控制的一員。
有的孩子性躁,剛硬,若是你跟他硬碰硬,勢必沒完沒了,反倒兩敗俱傷,有些家長性格急躁,遇到孩子反抗,動輒責罰,徒生困擾,不妨試試一個方法:
「我知道你很受傷,你很生氣,那我也很不舒服,我們各自冷靜五分鐘好嗎?」
給予彼此一個冷靜的空間,也讓孩子有臺階可下,因為孩子也是需要顏面,有羞恥心的,給他一些時間思考,他就可能理解大人的苦衷,而大人也可藉機冷靜,思考孩子為何不能達成要求,各退一步,這就是關係的潤滑。
有的孩子柔軟,就要用較積極的方式處理:
「我們一起努力,我等你,慢慢來,我在前面,你趕快追過來。」別讓孩子陷溺於依賴的漩渦,大人也不是只動張嘴,而是身體力行,全程陪伴,讓孩子覺得備受關懷,自然願意鼓起勇氣嘗試。
孩子並不是家長的寵物,揮之則來,厭之則去,教養孩子從來不是丟著他就會成長的事,珍惜孩子,請從認真思考彼此的關係開始。戒除無效的教育策略:譬如嘲諷、辱罵、取笑、過度獎勵等。家長若是不能和孩子一起成長,那麼也不能責怪孩子成長之後,將家長拋在後頭。
倘若你沒有認真陪他的心走這一遭,又怎能苛求他將來能陪伴老去的你,用成長後的心靈點亮你的餘生?
這不過就是互相的事。家長若自以為用拼命工作而換來的物質能取代心靈的陪伴,那麼也就毋需埋怨未來孩子長大後,將年邁的家長視為無價值隨時可拋棄但礙於倫理不得不硬嚼的雞肋。
家長不能拿自己也是受打罵那套套用在孩子身上,那個年代的哀愁、傷痛的記憶沒有必要繼承下去,這不是家長將自己不傾聽孩子訴求合理化的藉口。若家長真的疼愛孩子,就應該正視現實:「家長並沒啥了不起」,只是當前有能力扶養孩子罷了。尊重孩子,就應該捨棄無謂的權威與尊嚴,讓孩子敞開心房,同時自己也從傳統的桎梏解脫,對彼此都是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