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Anker 547直接將之前的Atom PD4做了各方面的升級,除了全面採有usb-c介面,總輸出功率從100W功率也提升至120W,使用情境也符合現代多數家用產品的需求。與其他100W的競品相比,價格仍偏貴,沒有絕對的優勢。
![](https://i.imgur.com/kLw563Hh.jpg)
2019年曾經為各位帶來了Anker Atom PD4的開箱 (回顧連結) ,當然多用途的USB-C的充電器也是剛起步,100W這種巨物也沒有讓很多人能接受 (至今仍是),即使GaN技術的充電器能帶來更輕巧的身型,卻還是有許多穩定性需要克服,我仍然是帶著這個巨物出門,為我的筆電、平板、手機與週邊充電。現在USB-C連接埠的應用愈來愈多了,不只電腦、手機,連遊戲機、智慧喇叭都改採用USB-C的供電介面,甚至以往不能使用USB-C供電的設備,都有廠商開發相關的線材,實在是非常多的用法。
![](https://i.imgur.com/7ehmFZih.png)
這次在Amazon看到的Anker 547,一開始也是看到一堆國內外媒體的文字報導,但非常詭異的是:
1. 這些報導的消息都指向Amazon的購買連結而不是官網。
2. 我直接點選Amazon的Anker商店,卻怎樣都找不到這個商品。
3. 官網也是找不到這個東西,無論是美國或日本。
4. 這種120W的東西還不是放在新命名的700系列。 (所以只算中階產品?)
![](https://i.imgur.com/xaToKlth.png)
▲Amazon上的Anker官網無法找到547這個型號
![](https://i.imgur.com/IJrYB6nh.png)
▲Anker的官網也找不到547這個型號
![](https://i.imgur.com/JyXzNc2h.png)
▲Anker新的命名方式有些奇妙,尤其是第一項與第三項。
為了驗證這東西是否符合需求與期待,當我發現可訂購時直接下單一個,以往無法寄送到臺灣的Anker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可運送到臺灣,於是就慢慢地等待它的到來。
(有比那些號稱達人來得早吧ww)
![](https://i.imgur.com/wfAHnEyh.jpg)
▲Amazon Prime軟包裝但不是箱子
![](https://i.imgur.com/vgByfgeh.jpg)
▲Anker新外盒正面就只寫是哪個系列
![](https://i.imgur.com/7FuJ5OQh.jpg)
▲內附Anker 547本體、8字充電線、說明書、泡棉固定膠與支援小卡。
全面進入USB-C世代
如同Atom PD4,Anker 547保持了原本圓潤的白色外殼,也沒有其他顏色的配置,特點就是從2C2A的配置變成了4C,分成2個低功率與2個高功率的可調變配置,亮點則是體積居然比Atom PD4還要來得小。在媒體提供的配置,可以看到當不同的接法會對應不同的功率,還被戲稱要學好數學。(雖然在Amazon上找不到這張圖了) 值得一提的是,先前在Atom PD4小抱怨的USB-C過於緊湊的問題,在這次的Anker 547上居然修正了,真不知是有人也有反應這個問題,還是真的有看到那篇文章。 (我覺得並沒有)
![](https://i.imgur.com/I91jLRmh.jpg)
▲Anker 547全面採用USB-C,並有分散間距。
以下為Anker 547與Atom PD4與比較圖:
![](https://i.imgur.com/mVoOpHdh.jpg)
![](https://i.imgur.com/zDvbboTh.jpg)
![](https://i.imgur.com/V2sH2bRh.jpg)
針對各種用電情境,我大概也準備了一些設備進行測試:
1. ThinkPad A275 (36-60W)
2. Dell Inspiron 7370 (36-60W)
3. MacBook Pro 13" mid 2012 (60-87W,但未知副廠MagSafe-USBC的能耐)
4. iPad Pro 10.5" (PD 30W)
5. iPhone 12 mini (PD 20W)
剛好近期已經有各種的USB-C設備,也就直接進行相關測試,因為身邊也只有一個USB-C測線器,也就將充電器接在UPS上進行總功率的觀察,雖然可能會受到NAS的影響,但差別通常不會太大。
![](https://i.imgur.com/409tsMJh.jpg)
▲網路上流傳的充電對應功率
情境1:
MacBook 13“ + ThinkPad/Inspiron
目前使用的MacBook 13標準配備60W的充電器,採用16.5v/3.65A規格,在接上副廠的USB-C發現可以用19.33V的充電,代表應該是可以支援85W (20V/4.25A) 的充電器;但不知道為什麼,手邊的Atom PD4無法在有接其他的USB-C筆電時正常對MacBook Pro 13"充電 (可能剛好50W不及最低需求) ,所以很想測試Anker 547是否能更有彈性地使用。經測試後,無論順序,如果其中一臺是MacBook Pro 13",都可讓2部筆電充電,過程中MacBook Pro也沒有斷電的問題。
情境2:
2臺筆電 + iPad + iPhone
雖然現在筆電都做得很輕薄,但對於需要長時間在外工作的人來說,有一臺備用筆電就相對重要。雖然根本不會有人會願意隨身揹著筆電+平板,甚至多帶一臺筆電出門,一雙眼睛一次也沒辦法看這麼多東西;不過為了模擬工具人的情景,也就試著用最搞笑的方式展示這種極限的用法,不過我只想在房間測試啦!
測試4埠滿載時,高功率留下50+30W共80W,雖然覺得均分各40W也能滿足ThinkPad/Inspiron也能滿足筆電最低36W需求,以省電CPU不要過多負戴其實都沒什麼太大問題。
![](https://i.imgur.com/nsdG2KCh.jpg)
▲充電滿載示意圖
情境3:
MacBook Pro M1 + NS Switch + iPhone + HomePod mini
自從MacBook Pro 14來到同學家後,突然發現房間已經有一堆支援USB-C介面充電的設備了,如果搭配Anker 547多孔電源的定義,我認為筆電+遊戲機+手機+喇叭的配置還滿符合這次的測試對象。
雖然有一種週邊叫做排插,以上的設備也都有附贈USB-C充電器,排插一條其實也沒多少錢,但光是咩噗的96W充電頭體積與Anker 547相差無幾,更別說Switch附的英規充電頭還要進行轉接 (買的是香港輸入的日規機) ,擺放就不是很美觀,也很佔空間,一臺Anker 547算是可長久使用的東西。
應等待PD2.0規範更新
Anker 547比起Atom PD4更加速了USB-C的普及,移除傳統USB改為USB-C,並且總功率加大為120W,非常符合現代設備的充電需求。但Anker 547這次的建議售價是$119.99鎂,比起上一代的$99.99鎂硬是貴了20元,雖然感覺上符合$1鎂=1W的策略,別忘了進來臺灣還必須加上關稅,總價更是往上提高。我不認為大多數的使用者一定需要用它,因為排插能解決的事,使用隨附的充電器就能滿足需求,除非以後一堆電器連充電頭都不附了 (望向Apple) ,或是去了插座很跟日本壓縮機一樣稀少的咖啡廳,但又需要延展充電埠的時候,它的出現絕對是非常好的工具。PD目前也準備有新的規範,據說最大可以支援到50V的可怕電壓,代表可以支援的設備將變多,可承受之功率也會隨之提升,目前想到比較適合以下使用者情境:
1. 一堆USB-C裝置要在外面充電,或
2. 2臺以上筆電在外使用且需要大量負載
到時候Anker會不會在同體績加入GaN獲得更大的功率,也是值得關注。
Buikit
202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