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GVO大航海日誌】11.3_未竟的夢;11.4_有權威的神諭

傻逼カスミ | 2022-01-02 11:07:33 | 巴幣 0 | 人氣 229

找完米諾斯迷宮後把船開去熱那亞接了【未竟的夢】,
其實本來想先刷【有權威的神諭】的,
因為有權威的神諭比較容易做。
但在熱那亞未竟的夢連刷都不用就跳出來了,
反正都要做,就不特別洗掉了。
這個任務要求的條件在2F視認任務裡算是比較高的了,
雖然報酬也是有比較高啦,但好像沒有想像中高哈哈哈
11.3【未竟的夢】

說起來這個任務介紹就提到亞歷山大大帝,
但做完了才發現,這任務主角是他爹ㄏㄏ

【馬其頓】是這次的增補重點~

腓力二世才是主角2333
兒子先滾一邊,
因為歷史課本上亞歷山大大帝富有盛名,
其實我對腓力的認識僅止於被暗殺了而已。

【謝洛尼亞之戰】也是補充關鍵。

從這裡看就知道,「未竟的夢」指的是腓力未完成的志向。
不過仔細推敲一下歷史事實,
亞歷山大大帝確實是完成東征的那個人,
東征的業務對亞歷山大大帝來說並沒有未竟X)
是我大意了。
【薩洛尼卡】也是搜尋目標。

這個就有點唬爛了啦XD
但是能找到發現物才有得進行故事呢。

我覺得這類型的早期任務很細緻,
在任務進程本身就充滿故事性www

發現物卡片上標註【維爾吉納遺跡】,是不是就是現在的稱呼?

跑向維爾吉納遺跡視認的截屏,
時間是晚上,感覺跟發現物卡片上顯示的東西差很多XD

*資料增補*
【馬其頓】
馬其頓王國(古希臘語:Μακεδον?α)是古希臘西北部王國。其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即為亞歷山大大帝開創的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帝國)。

亞歷山大帝國是歷史上繼波斯帝國之後第二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其疆域東自費爾干納盆地及印度河平原,西抵巴爾幹半島,北從中亞細亞、裏海和黑海起,南達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1.起源
馬其頓是地處古希臘邊陲地區,地處希臘中北部,西接艾普魯斯,東鄰色雷斯。它的種族起源希臘人。由於偏僻落後,而且行君主制而非民主制,且主要居住於鄉村中,因此被其南境外的繁榮的希臘稱為沒有文化的野蠻人。約在前6世紀下半葉,馬其頓完成了統一,實行君主制。

2.崛起
(以下留註腓力時期前後,忽略亞歷山大繼業後。)
馬其頓在波希戰爭初期依附於波斯,但又背著波斯人給希臘人暗送情報。公元前5世紀末,國都從西北山區的埃格遷往東南沿海的佩拉。到前4世紀,攝政王腓力二世(前359-前336年)在廢黜幼主阿敏塔斯四世,自立為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腓力二世借鑑希臘的先進經驗,並採取了馬其頓特色的舉措,強化王權、削弱貴族會議和公民大會的權力,推行幣制改革,採用金銀複本位制。最重要的是他的軍事改革,建立了一支忠於國王的常備軍,創建了強有力的馬其頓方陣。後來他又侵占了色雷斯的金礦,每年又有一穩定的收入以擴充軍事。馬其頓軍隊的戰鬥力超過了希臘其他城邦的軍隊。腓力二世為了準備進軍東方各國,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艦隊。

腓力二世在軍力強大後,趁著希臘處於城邦戰爭之際南下侵略希臘。西元前338年,以雅典、底比斯為首的反馬其頓盟軍與馬其頓軍決戰於中希臘的克羅尼亞,盟軍慘敗。第二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集各邦開會,宣布希臘各城邦成立聯盟,除斯巴達外的全希臘都被迫承認了馬其頓的霸權,並決定進攻波斯。前336年,腓力二世在他女兒的婚宴上遇刺身亡,王位由其20歲的兒子亞歷山大(即亞歷山大大帝)繼承。
【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希臘語:Φ?λιππο? Β' ο Μακεδ?ν,前382年-前336年),為馬其頓國王 (前359年-前336年),是阿敏塔斯三世和歐律狄刻最小的兒子,出生於佩拉。他是亞歷山大大帝和腓力三世的父親。

1.腓力二世的年少
在他年少時(約前368-前365年),曾在當時稱霸全希臘的底比斯做人質。雖然被軟禁在那裏,腓力卻接受了伊巴密濃達的軍事和外交教育,還是派洛皮德(Pelopidas)的少年愛孿童(eromenos),並寄居在底比斯聖隊的指揮官帕曼尼斯那。在前364年,腓力回到馬其頓。腓力的兄長國王佩爾狄卡斯三世在前359年逝世,其子阿敏塔斯四世即位,但他仍只是一個幼兒。因此腓力二世當上他的攝政王。同年,腓力二世篡了侄兒王位,自立為王。
(這個底比斯不是埃及那個,仔細讀了才發現QQ)

2.即位以後
腓力優秀的軍事才能和擴張雄心使自己開始嶄露頭角。雖然他即位時馬其頓的處境相當危急,因擊敗前任國王的伊利里亞人依舊虎視眈眈,培奧尼亞人和色雷斯入侵並洗劫了王國東部地區,而雅典占據了邁索尼(Methoni)的海岸,還扶持一個叫阿爾勾斯(Argeus)的覬覦馬其頓王位者。腓力利用外交技巧,以繳交貢物來解決派奧尼亞人和色雷斯的入侵,於前359年在戰爭中擊敗3,000名雅典重裝步兵。之後,在暫時沒有其他的對手威脅下,他開始專注於加化王國內部的力量,尤其是軍隊。他最重要的創新無疑是馬其頓方陣,他讓步兵裝備著名薩里沙長矛,這是一種超長的長矛,藉由方陣組建成馬其頓軍團的核心。

腓力二世曾與伊利里亞達耳達尼亞(Dardania)國王巴耳底利斯的女兒奧妲塔結婚。僅管政治聯姻,但這不會停止腓力朝他們進軍的腳步,前357年,一場激烈的戰鬥中7,000名伊利里亞人陣亡。這使得腓力的權威已經遠至內陸的奧赫里德湖一帶,也拉攏了伊庇魯斯人。他還與伊庇魯斯摩羅西亞公主奧林匹亞絲結婚。

他還利用同盟者戰爭為契機,進一步擴疆土。當時他與雅典達成協議,如果馬其頓攻克掌握潘蓋翁山金礦的城市—安菲波利斯,將拿此城與雅典交換馬其頓在前363年丟失的彼得那(Pydna)。然而,在彼得那到手之後,他一直控制安菲波利斯不願撤離。前356年,當雅典向他宣戰時,他隨與奧林索斯(Olynthus)主導的哈爾基季基同盟(Chalkidian League)同盟。這一次,他遵守他的諾言,當征服波蒂迪亞(Potidaea)後於前356年把它讓給聯盟。

同年,腓力也征服了革銳尼迪士(Krinides)並改其名稱為腓立比,他在腓立比駐守一支強大的駐軍,以便控制該地的金礦,這金礦在將來他大部分的行動中提供很大的資金幫助。在此期間,他的將領帕曼紐再次擊敗了伊利里亞人。而亞歷山大大帝也在此時出生,同時腓力在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贏得賽馬項目。在前355年-前354年,他包圍雅典人在塞羅尼迦灣最後一個據點邁索尼,在這場圍城戰役中腓力失去了一隻眼睛,而雅典儘管派出兩支艦隊來援助,但邁索尼終究在前354年失陷。另外,腓力還在前354年-前353年間襲擊色雷斯附近海岸的阿布迪拉(Abdera)和瑪羅涅亞(Maronea)。

3.介入第三次神聖戰爭
在前353年,腓力參加希臘城邦間的第三次神聖戰爭,同年夏天他入侵色薩利並擊敗7,000名福基斯軍隊。然而,福基斯人隨後在兩次戰鬥中擊敗腓力並迫使他撤退。第二年夏天,這次腓力率領一支包含20,000名步兵和3,000名色薩利騎兵部隊重返色薩利,在馬格尼西亞的克羅庫斯平原戰役擊敗福基斯軍。此一役6,000名福基斯人陣亡,3,000名被俘,後來還把俘虜淹死。這場勝利使腓力在希臘建立巨大的聲望,並獲取費萊(Pherae),之後腓力便被色薩利同盟舉為終身執政官(Archon),還獲得馬格尼西亞以及重要港口帕加塞(Pagasae)。然而,腓力無法即時朝希臘中部進軍,因為雅典為提防他,已經占據了溫泉關要道。腓力也沒有在進一步干涉第三次神聖戰爭局勢。

雖然沒有要與雅典全面開戰,但腓力仍用他的資金扶持在優卑亞島一個親馬其頓黨徒,來威脅雅典人。在前352年-前346年這段時間,腓力並沒有再往南下擴張疆土,他則是轉而完全征服北方和西方的內陸丘陵地區,並減弱沿岸直到馬里查河的希臘諸城邦的力量,而對於這一地區最強大的希臘城邦奧林索斯,他一直保持與他們的友好關係,直到奧林索斯附近地區都落入他手中為止。

前349年,腓力二世率大軍揮師南下,圍攻哈爾基季基半島上的奧林索斯,一來是戰略位置重要,二來原先奧林索斯與馬其頓親善,但後來轉與雅典同盟,加上他們窩藏腓力的親屬阿里達烏斯(Arrhidaeus),以及馬其頓王位覬覦者米尼勞斯(Menelaus)。雅典無法援救奧林索斯這座城市,因優卑亞島發生叛變,使他們的援軍在路途上就被招回,優卑亞島的事件很可能是腓力用他的資金所為。於是馬其頓在前348年占領了奧林索斯,並把這座城市夷平,其它哈爾基季基半島上的城邦也有相同的命運。確保並鞏固馬其頓和鄰近地區的安危後,腓力在第烏姆(Dium)舉行他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前347年,腓力率軍征服東部希伯魯斯河一帶,迫使色雷斯王公塞索布勒普提斯(Cersobleptes)臣服。前346年,底比斯人因在第三次神聖戰爭首當其衝,於是連同色薩利人請求馬其頓能加入底比斯這方陣營與福基斯人作戰,腓力答應了請求,並迫使福基斯人投降。而馬其頓與雅典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而當腓力率軍南下色薩利,雅典最終與馬其頓簽定了菲洛克拉底和約,結束這場戰爭

腓力接著派出使者前往斯巴達,說:「你們最好早點臣服,如果不歸順的話,我會率軍入侵你們的領土,摧毀你們的農田,殘害你們的人民,夷平你們的城市」,而斯巴達人僅短短回應:「如果」,但腓力最後依然沒有讓斯巴達人臣服

4.稱霸希臘
前346~前343年間,腓力不時插手各城邦的騷亂,不經交戰就滲入希臘各地區。在前345年,腓力歷經一場對阿爾迪安人(Ardiaei)的艱困戰鬥,在那場戰爭中他的腳受到敵軍攻擊受了傷,從此便跛了右腳。

前342年,腓力在色雷斯發起一系列戰役,把色雷斯絕大部分地區合併為一個省,並征服色雷斯人的一個要塞據點,並以自己名字命為「菲利波波利」,即現在的普羅夫迪夫。最後腓力向定居多瑙河三角洲南岸的西徐亞人耀武揚威。

然而當腓力二世正在圍攻拜占庭之時,雅典竟與拜占庭結盟,腓力二世對於雅典的容忍終於爆發出來,決定與雅典開戰。之後很快地,腓力放棄對拜占庭圍城,學者Cawkwell認為這是因為腓力二世決定要與雅典徹底清算,準備日後要在希臘境內所爆發的戰爭作準備。

西元前339年,腓力再度介入第四次神聖戰爭雅典、科林斯等城邦組成了反馬其頓同盟。西元前338年,馬其頓大軍與希臘同盟軍會戰於中希臘,即著名的喀羅尼亞戰役,結果希臘同盟失敗。馬其頓大軍主力南下伯羅奔尼撒,使斯巴達完全孤立,基本實現了對希臘的征服。

西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開全希臘會議(僅斯巴達缺席),會議約定成立馬其頓——希臘的永久性同盟,盟主當然是馬其頓。會議決定維持現存法律及秩序,並決定東征阿契美尼德帝國。喀羅尼亞戰役決定性的慘敗、科林斯同盟專制性的條款,標誌著希臘城邦時代的結束。據說,已屆98歲高齡、原本是親馬其頓派的領袖——伊索克拉底,在意識到腓力二世實質上控制希臘之後,絕食而亡。他的自殺與他的老對手、反馬其頓派領袖——狄摩西尼為捍衛希臘城邦自由而進行的奮鬥殊途同歸,終於在最後達到了共識,構成了城邦時代的希臘的悲劇的最後一幕。

5.腓力的暗殺
腓力二世在征服希臘之後原本有針對波斯的進一步的擴張計畫,西元前336年春,至少有1萬人的先頭部隊由阿塔羅斯統帥,受腓力派遣,渡過了赫勒斯滂海峽,攻入阿契美尼德王朝所屬的小亞細亞,大軍將在秋天隨腓力出發。一場震動歐亞非大陸的戰爭帷幕就要拉開。但腓力竟突然在當年夏季女兒的婚禮上遇刺身亡

這個暗殺事件發生在前336年的馬其頓古都埃格,王室聚集此地,並慶祝伊庇魯斯的亞歷山大一世和腓力女兒克麗奧佩脫拉的婚禮,當腓力二世沒有警戒下進入城內的戲院時,他被他的近身護衛官保薩尼亞斯所殺,刺殺者得手後連忙逃走,並逃到埃格城門前,騎上協助者備妥的馬匹逃遁,但最後終被三名腓力的侍衛追上並被殺。
【謝洛尼亞之戰】
喀羅尼亞戰役(希臘語:Μ?χη τη? Χαιρ?νεια?),是發生於前338年維奧蒂亞境內喀羅尼亞附近,為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稱霸希臘的決定性的戰役。腓力二世領導色薩利、伊庇魯斯、埃托利亞、北福基斯、羅克里斯聯軍,擊敗雅典和底比斯聯軍,馬其頓的大獲全勝確定了馬其頓在希臘的霸權序幕。此戰役由年僅18歲的亞歷山大擔任左翼指揮官

腓力二世在前346年與飽受戰亂的希臘城邦締結和約,結束第三次神聖戰爭,也和與他爭奪北愛琴海霸權而交戰了10年的敵人雅典,簽署另一個和約。腓力二世廣大的王國、強盛的軍隊和富饒的資源,使他成為實際上的希臘霸主。對於較強盛的希臘城邦,如雅典等,他們在前346年後開始察覺腓力二世的野心與實力將是城邦獨立自主的一大威脅,而雅典的狄摩西尼也鼓吹反對腓力二世。前340年,雅典與一座正遭受到腓力二世圍攻的城邦結盟,讓腓力二世終於忍讓不住,宣布與阿提卡城邦交戰,腓力二世便在前339年夏季率領軍隊進入希臘,很快地許多希臘城邦組建了一個同盟來對抗,並以雅典和底比斯為首。

在數個月的對峙後,腓力二世最終進軍維奧蒂亞,企圖從此地進攻雅典和底比斯。而希臘聯軍在喀羅尼亞附近阻擋馬其頓軍,聯軍的兵力與馬其頓軍相差無幾且占據有利的位置。關於這場戰役詳細史料較缺乏,但可知此役經過長時間戰鬥後,馬其頓擊敗希臘盟軍左右兩翼,迫使他們潰敗而逃。

這場戰役被認為是古代世界最具決定性的戰役之一,此役之後雅典和底比斯的軍力遭到摧毀,也無法繼續抵抗,因此這場戰爭迅速結束。之後,強盛的腓力二世迫使希臘人接受他的協議,除了斯巴達外,所有希臘城邦都接受這個協議,成立了科林斯同盟。這個同盟由所有的希臘城邦參與,並由腓力二世成為和平的保證人。接下來,腓力二世被舉為希臘世界的統帥,準備在未來與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戰爭中統領希臘人。然而,當腓力二世準備要展開入侵波斯的行動時遭到暗殺,整個馬其頓王國和與波斯戰爭的重任都留給了其子亞歷山大。
【薩洛尼卡】
塞薩洛尼基(希臘語:Θεσσαλον?κη,羅馬化:Thessaloníki,[θesalo?nici] ),又譯作薩洛尼卡、塞薩洛尼卡、薩羅尼加,舊譯作帖撒羅尼卡加(按古希臘語發音),是希臘第二大城市,也是希臘北部最大的城市,希臘中馬其頓大區和塞薩洛尼基州的首府。根據2001年官方人口統計,塞薩洛尼卡大都會地區總人口有1,057,825人。

塞薩洛尼基是希臘第二大經濟、文化中心,以及東南歐主要的交通樞紐。它的商港對於希臘和東南歐腹地都非常重要。該市擁有2所國立大學,學生人數居希臘首位。作為文化中心,它以擁有大量的拜占庭建築傑作以及一些重要的鄂圖曼帝國、猶太人建築而知名。該市以每年9月初在此舉行的國際貿易博覽會知名,希臘總理每年會在此發布下一年政府的計劃。塞薩洛尼基還以東南歐最重要的文化活動──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而聞名,吸引了許多國際名人。
【維爾吉納遺跡】
維爾吉納(希臘語:Βεργ?να [ver??ina],英語:Vergina)是希臘北部的一座小鎮,位於中馬其頓伊馬夏州的韋里亞。1922年,該鎮在《洛桑條約》餘波導致的人口變動中建立,後因凱利克雷特計劃併入韋里亞中。當前,維爾吉納是韋里亞的一個自治社區(municipal unit),面積69.047公里。

維爾吉納以古艾加伊城或埃格(Aigai,希臘語:Α?γα?,拉丁化轉寫:Aegae)遺址而著稱, 它曾是馬其頓王國的第一個首都。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就在此城的劇院被暗殺,而後亞歷山大大帝被宣布為國王。該遺址於1976年被發現,並在考古學家Manolis Andronikos的帶領下進行了挖掘。考古挖掘工作發現了包括亞歷山大大帝父親腓力二世在內的諸多馬其頓王國國王的的墓地。不同於許多其它古代國王墓地,此處遺址沒有受到打擾或是掠奪。現建有維爾吉納考古博物館,收藏了現場發現的所有文物,是希臘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

艾加伊城考古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遺產,稱其是「歐洲文明從古代城邦向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帝國結構過渡的的重大發展的特殊見證」。
*資料增補END*

找完馬其頓地區之後,
我直直開去馬賽,
其實【未竟的夢】馬賽也能刷得出來,
只是我本來覺得熱那亞近一點才去熱那亞刷,
沒想到...切西瓜從科西嘉島和薩丁尼亞島間通過開向馬賽還比較順ˊˋ
後面幾個任務就多半是馬賽接跑雅典,解任務,然後又回馬賽,
這樣的循環。
11.4【有權威的神諭】

神諭這種東西,
有點像民間信仰裡的起乩(?)
嘛不過,是很好的故事題材無誤。

【特爾斐】、【阿波羅】。

【蘇格拉底】悄悄在新手任務裡現身了。
【柏拉圖】我知道,【齊諾風】我不知道。

【凱萊芬】

這句我好像聽過欸,
老實說,越是探究更多知識,才會更明白自己知道的有多麼的少。
比如現在的我(

特爾斐遺跡一角。

特爾斐遺跡正中。
說真的,雖然這只是3D建模,
不過實際上古希臘人能建造這種巨型神殿,
工程技術和工程量很驚人阿。

*資料增補*
【特爾斐】
德爾菲(Δελφο?),在荷馬時代舊名皮托(Πυθ?),為古希臘福基斯地區的重要城鎮,被古希臘人認為是世界的中心,為一處奉獻給阿波羅的泛希臘化聖地,亦為阿波羅神女祭司皮媞亞的駐地,在此傳達德爾菲神諭。於1987年以「德爾菲的考古地」名稱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德爾菲」這個名字據說源於海豚(δελφι? / delphis)。在荷馬的詩歌中,阿波羅為了在這個地方創建教派,曾經以這種動物的形象吸引克里特的航海者前來作為最早的祭司。

前8世紀中葉至前7世紀中葉期間,阿波羅崇拜獲得了很高的聲譽,因為他是當時如火如荼的殖民事業的守護神

對於節日的組織,特別是泛希臘聖地的管理,希臘人通常組成「近鄰同盟」,即臨近城邦的聯合會,來進行聯合管理。德爾菲的近鄰同盟被稱為「大近鄰同盟」,是希臘最重要的同等組織,自前590年起組織,包括了一打城邦。正是這個同盟撥款資助聖地的建設,並且監管神廟的整修或重建,如前6世紀末的情況。

就如現代的旅遊景點一般,德爾菲聖地所處的小小城市正是由於公元前6世紀起來自希臘各地的拜訪者而維持著它的繁榮。

前373年,一場地震嚴重地破壞了聖地的建築,對它的命運產生決定性的改變。正是前4世紀下半葉,於其艱苦的修復的同時,希臘經歷了政治的動盪,聖地因而逐漸走向衰落。自公元1世紀羅馬統治以來,聖地再也沒有出現過新的建築。

公元392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簽發諭令禁止異教信仰,標誌著阿波羅崇拜的終結。聖地的遺址於公元初被一個村莊占據,於15世紀被重新發現。
【阿波羅】
阿波羅(希臘語:Απ?λλων,拉丁語:Apollō)是希臘神話中的光明之神、文藝之神,同時也是羅馬神話中的太陽神,其希臘名與羅馬名相同。又稱福玻斯(希臘語:Φο?βο?,意為「閃耀者」,現代希臘語轉讀為菲比斯。)他是最高神宙斯和黑暗女神勒托(Leto)的兒子,狩獵與月亮女神阿蒂蜜絲的孿生弟弟,由姊姊接生而出。在伊特魯里亞的神話中,他又稱阿普魯(Apulu)。

阿波羅的典型形象是右手拿七弦的里拉琴,左手拿象徵太陽的金球。他是音樂家、詩人和射手的保護神。他是光明之神,從不說謊,光明磊落,在其身上找不到黑暗,也被稱作真理之神。他非常聰明,通曉世事,是預言之神。他把醫術傳給人類,是醫藥之神。他還精通箭術,百發百中,從不失手。他同時掌管音樂、醫藥、醫術、預言,是希臘神話中最多才多藝、最俊美的神祇,也象徵著男性之美

作為德爾斐的守護神,阿波羅向德爾斐神廟發布神諭。醫藥與治療都與阿波羅與他的兒子阿斯克勒庇俄斯有關,同時阿波羅也可以帶來病痛和瘟疫。阿波羅是殖民地的守護神,也是牧羊人的守護神。作為繆斯的領導,他在她們合唱時作指揮。荷米斯為他創造了里拉,這種樂器也成為了阿波羅的標誌。為阿波羅唱的頌歌稱作paeans。

早期希臘時期,尤其是公元前3世紀左右,阿波羅作為太陽神赫利俄斯,以及他與月之女神齊名的孿生姊姊阿耳忒彌斯, 被人們廣為知曉。然而,約瑟夫·福特勞斯(美國學者,致力於希臘宗教研究)卻聲稱在公元一世紀的奧古斯通文獻中發現:阿波羅和太陽神赫利俄斯沒有任何關聯。直到公元三世紀,阿波羅和太陽神在希臘文學和神學的文獻中一直都是被分開提及的。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希臘文:Σωκρ?τη?,拉丁文: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臘哲學家,和其追隨者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他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沒有留下著作,其思想和生平記述於後來的學者(主要是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同時代的劇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劇作中。柏拉圖的《對話》一書記載了蘇格拉底在倫理學領域的貢獻。
【柏拉圖】
柏拉圖(古希臘語:Πλ?των,羅馬化:Plátōn,國際音標:[plát??n],公元前429年-前347年)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雅典人,他的著作大多以對話錄形式紀錄,並創辦了著名的學院。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史稱「西方三聖」或「希臘三哲」。
【齊諾風】
色諾芬(Ξενοφ?ν,Xenophon,前427年-前355年)雅典人。軍事家,文史學家。他以記錄當時的希臘歷史、蘇格拉底語錄而著稱。
色諾芬的出生日期不詳。考古學者認為,公元前431年他出生於雅典附近的阿提卡城。色諾芬出生在上層社會家庭,因此享有一些貴族特權。早年師從蘇格拉底學習,是蘇格拉底比較出色的學生之一。
【凱萊芬】
Chaerephon,沒有中文維基頁面,對他的記載來自柏拉圖和色諾芬對《申辯篇》的記述。是蘇格拉底的好友與追隨者。
*資料增補END*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