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先簡扼地說,寫手圈子的現況就是
1.「作者太多」
2.「出版社專出大眾取向的爽文」
3.「寫手互捧現象」
上述三點是我自己觀察到,我覺得最難解決的,當然不只這三點就是了,寫手圈子的現況可以講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本文發言僅代表「我自己」而已哦,畢竟我沒屌到可以代表寫手圈owo我怎麼想就只是「我覺得」而已,你當然也可以有「你覺得」的權利owo
1.「作者太多」
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解釋:A店開始在巴哈街開甜甜圈店,大賣,超受歡迎。B店也開始想照做賺錢,結果也賺得不錯。接著C、D、E店也想要賺錢,可是當他們,與他們之後的人都開了甜甜圈店,發現賣甜甜圈不好賺了,因為太多人賣甜甜圈了,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同種口感、口味,缺乏新意,只剩一開始的AB店有龐大的客人量。
把甜甜圈變成文章,把店換成寫手,就很簡單明瞭了。只要一個圈子過度膨脹,隨後跟上的必定分不到羹,「除非有創意」。
是的,圈子一旦膨脹,即使元老坐擁大量讀者,新米憑藉著創意跟一點行銷宣傳,還是有可能紅起來的。
2.「出版社專出大眾取向的爽文」
這個解釋起來也很簡單,就是要賺錢啦。錢大家都想賺,就跟第一點提到的一樣,大家都想靠文字賺錢賺人氣賺名利。
但是「故事精彩」往往與「能賣錢」搭不上邊。你認為像是魔戒、哈利波特、悲慘世界這些劇情脈絡的小說,放在現代還會火嗎?經過一番的行銷宣傳、包裝也許會吧?但能有多紅?
我懂,很多人一開始想寫小說,都是想要寫那種世界壯闊而又精緻、角色鮮明而彼此關係錯綜複雜、故事賺人熱淚可歌可泣,又可以發人省思的偉大劇情!放心我一開始也是的。
但想寫高階深度文,也要有高階腦袋跟高強度耐心的讀者看才有用,但市場多數人都只是朝五晚九的上班族或是普通的學生,他們唯一的樂趣就是下班放學,回家打開電視或電腦手機,看個YT、追個劇、看個漫畫......最後都覺得無聊,才有可能看個網文或實體書。
讀過【宋玉對楚王問】嗎?當中的小故事簡譯:「有人在城中唱歌,當他開始唱第一首耳熟能詳的民俗時,有數千人能與他相和。再來第二首,是一首比較特殊,但還是很多人聽過聽懂的歌,有數百人能與之相和。第三首是相較於前兩首更罕見又高深的曲子時,只有數十人能跟著唱。等到最後,僅有數人還能跟著旋律哼,但其實都不懂其中意義。曲調太高雅,能跟著唱的人也就越來越少。」
不能怪讀者都愛看無腦爽文,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速、影視作品聲光效果驚人,在疲勞的一天中最後的幾個小時,大家想要的只是好好的放鬆、好好的笑一笑。
沒錯,這對某些寫手很不公平,但這就是「時代的變遷」。就跟明治維新的廢刀令一樣,以前武士還有錢拿還有工作,之後全民皆可當兵,武士的存在價值自然就低了,也就全都不滿崩潰了。
有點講遠了,回到出版社上。
出版社當然會想出版可以輕鬆賣錢的作品,但我認為出版社也不是白癡,他們當然知道有些精彩的故事值得出版,但他們大多都不願意賭,因為有可能這精采的故事出版後,銷量慘淡,讀者不買單。
影響出版社出書當然不止這個原因,其中還有什麼「刻意包裝出年輕小說天才」、「靠關係內定」什麼的......很多啦。但往往都跟「行銷包裝」拖不了關係,這些我就不多談了。
3.「寫手毫無真心的互捧現象」
這個跟生態有關係,也就是前兩點間接影響誕生出第三點。
在這競爭激烈的膨脹環境裡,自然而然誕生出數以千萬計個同溫層團體,互相扶持安慰一起進步,即使最後目標沒有達成,卻也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看起來很美好又勵志,但我跟你打包票並非所有同溫層都這麼和平美好W既然有數以千萬計個,其中一定有那種毫無真心的互捧行為。
某星球的推票制度,算是我近幾年認為將這種現象發展到極致的例子了。
就此打住,有去過某星球的應該都懂我的意思XD
說實在的......這第三點我超猶豫要不要講,因為我這講出來肯定會被一些寫手私底下撻伐(擦汗
也難怪我這麼邊緣啊0.0
不過我並非不支持同溫層,也沒有任何撻伐同溫層概念的意思。人在寫作之路上是孤獨的,所以難免會想尋求同志,聊聊天、聊聊創作,這真的是難免的。
但如果純粹只是為了求讚美而非評論的同溫層,那在我眼中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就跟之前提到的求評看法一樣。
結語:
其實所有的問題,好像都可以歸咎「讀者太少」這個點上欸WWW
要是讀者多,每位寫手的故事都能有讀者。要是讀者多,出版社也不用care出版什麼書不會賺錢。要是讀者多,寫手也不會老是陷入孤獨的情緒泥沼了。
就難啊,甚至我覺得根本不可能解決,但明明是這麼不可能的事情,老是會有一些人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一而再再而三的跳出來罵來罵去,這也是為什麼這個話題會被當作月經文了owo
我的解決辦法是,多培養寫作以外的興趣吧owo可以的話甚至放棄寫作好了,真的是瘋子+笨蛋才會寫小說。
但最恐怖的是,大多數的我們還笨得很開心。
與巴哈這裡正在連載全新作品《輪椅學姊想找到無出其右的存在意義》
目前週三/週日凌晨更新!有興趣的各位還請多多支持一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