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叫做4K?K其實是指千,因為水平解析度達到/接近4000故謂之。
Ultra HD(3840*2160)解析度比現時仍風行的Full HD(1920*1080)大一倍,在UHD螢幕上可顯示4張Full HD影像。
…………。
好了,說那麼多廢話,雖然也有防止預覽的用途(開箱文防個鬼?),但終究是濫竽充數,講正經的吧!
之所以想買4K螢幕,一來是因為本身算有那個需求,我在拍照/錄影時,偶爾會使用到4K規格錄製,拍照更不用說,隨便一張照片RAW檔大小就超過4K。順帶一提,我能錄製4K30p的器材是D7500,4K60p的是iPhone 12。
二來之前是用雙FHD(Full HD)螢幕的環境作業,不管是編修照片,還是寫巴哈廢文(誤)。最近把主力電腦搬回房間,小張的電腦桌要放兩臺螢幕有點勉強,買一臺4K 27吋的螢幕來抵兩臺用也不錯。
三來是為了暑期的電腦升級作預備,但因為最近顯卡因為產能不足,加上虛擬貨幣炒作,無良礦工掃貨造成顯卡超難買,我他媽不可能組了一臺電腦,卻只用低階的1030吧?所以暫時打消念頭。
也許之後會買臺MAC mini,來跟現在的四代i5主機交互作業。說到這裡就有點幹,請看下圖。

前些日子,就在我手刀了現在要開箱的這臺4K螢幕後,Apple推出了新一代,搭載M1晶片的iMAC,螢幕可是24吋,4.5K吔!看看辣個橙色款,可惡想要?!
官網傳送門
呼~~!也只能告訴自己,新的iMAC暫時也買不到,而且隨附的鍵盤、滑鼠,與我現在用的Ducky Shine 7茶軸、Logitech G102的手感會有落差,只是有Touch ID有比較方便。新買的螢幕未來也可用於MAC Mini,so, enjoy it!!
接下來邊上開箱圖邊講。至於螢幕的規格?就請妳/你自己去官網看吧XD!
☆家人代收貨;下班回家看到這包差點傻眼,麻布袋?

★嘉里大榮;側面才總算看到螢幕外箱。

☆打開外袋,箱體外側還包著一層氣泡式緩衝材。

★外箱亮相,旁邊的黃色膠帶是廠商附送的DP線。

先來看看我的電腦桌,現在只有一臺24吋,Dell U2414H,總覺得單螢幕的畫面不夠大。
☆現用的桌面配置。


★不久以前的(只有近照看不出桌面大小XD)。

繼續開箱……。
為什麼會附DP(DisplayPort)線?
因為我原本是訂內附DP線的U2720Q,但賣家說廠商那邊正好沒有庫存,才改訂內附HDMI線的U2720QM,DP線廠商另外附。
☆DP線,廠商附的應該不會是廉品。

★真.開箱,第一層。

☆由左而右是HDMI、USB Type-C兼DP線、USB Type-A to C線。

★U版顯示器會附的校色報告,嗯~~!看不懂XD。

☆另外兩張紙。


接下來……?淦!
電源線插頭居然是支那(&紐西蘭、澳洲)規格,尛咧?
只好之後另外再買轉接頭囉!在那之前先拿U2414H的電源線頂著先。
然後,底座、支架與本體結合,正式組立螢幕。
★內附電源線。這種插頭看起來很兩光,又佔排插空間。

☆底座,與U2414H的不一樣,是鐵灰色霧面,也是使用方便的手鎖螺絲。善子好可愛?。


★螢幕本體,先別急著拿起來,照圖示的步驟去做,把底座接好就可以方便的取出螢幕。

☆這不是權杖,是螢幕支架。

★與P2319H、P2319HC共用規格。


☆好像在看女生裙底?螢幕的接孔,我就不一一介紹了。

★揭開面紗之前。

☆美背。

正式接上主機。
雖然有預期4K的桌面,文字跟圖示勢必會變小,不過也沒小到看不清。
我的話,只要把原本調小的工作列變回來,文字、圖示大小照建議值自動調整的150%就好了,以後有啥問題再調整。
螢幕原始設定的色彩頗鮮艷,調整成慣用的sRGB後變得比較淡,但也比較接近肉眼所見的顏色。
★把螢幕轉直只是為了方便接線。

☆側邊的USB接孔,Type-C的有支援90w快充,但目前我用不到,只能把那Type-C用來接我的隨身SSD。(要先把背板的USB Type-C與電腦連結才能使用USB功能)

★開機,沒問題。梨子,我愛妳?。

☆登入桌面,可以看到原本FHD的桌面佈置跑了,連桌圖也變成了妹妹.津島 善子(誤)。

★調整一下,成為習慣的觀感(善子呢?)。

☆顯示器設定選單,不想看殘體中文,所以使用日文介面。

先前買了空拍機,考量到之後剪輯影片的機會只會愈來愈多,是時候將用了七年的電腦系統逐步更新了,首先就是買一臺4K螢幕。
入手之前的爬文,這臺顯示器.DELL U2720Q/QM,網路上的開箱文不多,畢竟現在144Hz、曲面啥的螢幕琳瑯滿目,這臺雖標榜4K,但是一般平面螢幕,也只有60Hz,當然不會受到普羅大眾的注目。
之前找到的開箱文,靠唄這臺還比不上前一代.U2718Q,什麼紅移嚴重、黑色不黑、死白……,什麼的?好在晚上用測試軟體測了一下,都看不出來,木眼是幸福的?也很幸運的沒有亮、暗點。
這篇就純粹開箱,加上一些碎碎念而已;至於色彩、色階、亮暗度什麼的測試,就不特地貼圖上來了,沒問題就好。
之後要去學習DaVinci Resolve.免費、功能強大的影片剪輯軟體了;但在那之前,要先把我的桌布都轉成4K的才行,不然梨子、善子都是朦朧美XD。
最後附上顯示器系統資訊,以及我的隨身SSD.SanDisk Extreme Portable SSD 1TB,接在螢幕側邊Type-C接孔的測速結果。
雖然四代i5平臺只有原生USB 3.0,但5Gbps的速度已經甩掉USB 2.0(480Mbps)好幾條街了,雖然恐怕還無法發揮這顆SSD的最大能耐,但平常已算夠用。
以上。
★顯示資訊;這也是我第一臺10bit(8bit+FRC)螢幕。

☆SanDisk SSD@USB Type-C,這速度,應該是USB 3.0的頻寬限縮了SSD的效能。

★與主開機碟(2.5吋 SSD,金士頓)對比,讀取差異不大,畢竟SATA 6Gbps。

懶散、推托……
只會讓積欠的文章愈來愈多!!
見てくれてありがと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