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值班案例 - 右大腿疼痛

WCH | 2021-04-15 21:12:27 | 巴幣 32 | 人氣 352

值班時在護理站查脊椎手術的資料時,護理師急忙過來通知,我自己照顧一位六十來歲的伯伯右腳在痛。

伯伯本身有放著膽汁的引流管。這次住院是為了第四腰椎滑脫的手術。手術兩天後的今天突然抱怨起右大腿疼痛。特別的是根據護理師形容,右大腿移動的時候會有「喀喀」響的聲音。病患本來要進行術後復健的,但腳痛到無法走路復健也做不成,於是就請我過去看病患。

病患右側大腿沒有明顯的顏色改變,或是有皮膚上的缺損。而病患右側大腿往前往後移動才會特別疼痛,同時也伴隨喀喀聲響,每次前後移動的時候右側大腿外側也可以看到明顯的突起。

腳的疼痛有很多種原因,對於這種突然痛起來的,又外加在特別的動作會出現,自然可以想到骨頭受傷、肌肉受傷、肌腱受傷。這些都跟外傷有關。但這個病患的手術我從頭跟到尾,都沒看到病患有受傷的情況,病患身體過去也沒有受傷過,同時觀察病患大腿有沒有明顯受傷的痕跡。所以可能性就降低了。

如果病患沒有受傷的病史,那就可以考慮彈響髖癥候群(snapping hip syndrome, 拉丁文為Coxa Saltans)了,這個癥候群有5-10%的人會得到,往往都是跟有劇烈使用到大腿的人有關。所以又被稱作「舞蹈者的臀」(Dancer's hip)。所以常見於職業芭蕾舞蹈者(有快要90%都有這個癥狀)、大量跑步者、舉重選手這種會過度使用到大腿髖關節區域的人。但除了這些族群,大腿附近受傷或是先天結構的異常也可能導致這個疾病的存在。

過去將彈響髖癥候群分成「外關節型」以及「內關節型」,而外關節型根據發生的位置,又分成「外側彈響髖癥候群」與「內側彈響髖癥候群」。但近年來內關節型已經不再使用,因為成因跟真正的彈響髖癥候群不太類似,比較是因為髖關節部分的鬆脫或撕裂傷。

而至於甚麼才比較是彈響髖癥候群的成因呢?可以參考下圖,是大腿附近肌腱跟大腿骨頭的摩擦所導致。過度運動會導致肌腱更加粗厚或緊繃,進而更容易跟骨頭摩擦所造成。此外一些先天結構異常也容易導致摩擦的機會。

圓圈的地方便是發生的位置,左圖是內側彈響髖癥候群,右圖則是外側。

所以根據病患目前的狀況,感覺比較是外側彈響髖癥候群。這也表示突起的其實不太像是骨頭,而是卡在大腿骨頭上的肌腱。有時候肌腱硬度跟骨頭感覺會差不多,摸起來不好區分。有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有些人會以為腳筋是某著骨頭,但其實腳筋醫學名詞是「阿基里斯腱」,是小腿後方肌肉延伸過來附著於腳後跟的肌腱。

而彈響髖癥候群可以透過嚴謹的理學檢查去做診斷,如果要更詳細的評估,可以透過骨頭肌肉超音波以及核磁共振。但我不是骨科專門,還是直接照會骨科比較實際些。照會的好處就是可以將病人請更專業的醫師來給治療上的處置與建議。但不代表甚麼都要照會,否則你前一秒照會單發出去,後一秒就接到該醫師的關切電話了。

所以也不能就這樣直接把病人丟給骨科醫師去評估,還是需要排除骨折的可能。於是我給病患照了腹部正面的以及右側大腿外側的X光。確定病患右側髖關節周圍沒有骨折或脫位的跡象後,我才放心照會骨科。

隔天就收到骨科的回覆了,經過他們更專業的理學檢查後,確實比較像是彈響髖癥候群。對於這類病患,一開始可以給予局部類固醇注射來做保守治療。如果真的不行再考慮考慮動手術。經過類固醇治療,病患的癥狀有明顯的改善,終於可以放心去做復健了。

雖然事情告一段落,但有些問題還是盤繞著我。首先彈響髖癥候群其實疼痛的比率很低,一般都是無癥狀來做表現,其次就是病患沒有前面所講的危險因子,唯一比較說得通的是病患過去從事重工業,搞不好有搬運重物。再者就是彈響髖癥候群通常是發生雙側的,很少只有發生單側。

查找了一下彈響髖癥候群跟脊椎手術或膽汁引流管的相關文獻,也沒甚麼收穫。所以我目前唯一比較說得通的也只有病患過去曾經在搬重物時過度使用到右腳,或是病患過去其實右腳有受傷過,只是一時沒想到了。

不過病患此刻也出院了,所以這答案也就無從得知了。感覺病史詢問還是要有更好的技巧,同時也要剛好病患有記得發生的事情,才能達到很詳細的資料蒐集。這也是我未來從醫要更努力的目標了。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