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青年快去創造奇蹟!日治時期的臺青樣貌
每一代無論國籍、地方,青少年總會總會有我們意想不到的力量形成,就連動漫畫往往主角也都年紀輕輕。在臺灣無論過去野百合、野草莓在到靠近近代的反媒體壟斷、反高中課綱微調,還有海內外報導的太陽花學運的對中貿易議題,都可以看出青年不管是覺青、憤青、文青,都恰巧與時代抗爭有所關連。
《青年的誕生》日本時代青年群像展是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特展,以當時日治時期的臺灣青年模樣為主,在1920年間日本大正民主思潮,「青年」在這股日治時代扮演的角色是相當重要的存在,是追求進步、是反抗殖民、或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青年的誕生》展覽讓人看見日治時代各式各樣的青年樣貌。
覺醒青年、文藝青年等如今有許多敘述的詞彙多在網路流傳,但其中也很多都逐漸成為貶抑或嘲弄的對象。有趣的是在網路世代串流中即便嘲笑對方是憤青、文青或覺青,但彷彿一遍遍歷史重演,誰沒有年輕過;我們都不年輕。
我們的青春都留在臺灣,青年所經歷或無謂的事彷彿是一場人生印記,看似不顧前後或沒大沒小之事,有時候隨著年紀彷彿失去了「青年」的衝勁,但時代中總會替我們留下什麼,青年的誕生如同場大型的運動會一樣華麗且奔放。
《青年的誕生》日本時代青年群像展是以日治時代在臺的青年樣貌為主題,除了敘述當時什麼才是日本政府喜歡的「臺灣青年」模樣,同時也刻畫對於當時日治時代不平等與不公平發聲的另類讓日治政府頭疼的「臺灣青年」樣模。
透過一些日本與臺灣留下的文獻來展現日本時代對於青年的定義,同時也展示出青年除了年紀上的定位,該詞彙還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例如在各個歷史的樣貌、還有青年的文化啟蒙等,罷課、遊行、鬥毆等青春詩篇。
展覽中展示了許多歷史文件和用有趣的動畫和聲音檔案跟觀覽的群眾互動,並且配合一樓的常態展,可以說有互補和延伸閱讀的功用。
同時也展示出當時在日治時期影響臺灣青年和民主活動的《臺灣青年》、《臺灣民報》等重要刊物,還有歷史重要活動照片,蔣渭水、蔡培火等耳熟能詳於日治臺灣運動的重要角色,也都可以透過這些展覽中了解他們試圖透過許多方式來啟蒙更多的臺灣青年起身建立一個不是日本也非清帝國,臺灣人自己的臺灣國。
整體展覽來說動線非常良好(也有可能是參觀人數不多),會建議如果有時間先逛過一樓的常態展示區,了解1920~1930年間日治時代的臺灣新文化運動大小事,再前往二樓《青年的誕生》日本時代青年群像展,會有更多受益的地方。
整體雖然展覽富有巧思和創意,許多地方也有聲音和圖文互動的創新,但因為文字很多融入圖片中,其實容易不經意的就給忘記和忽略有些可惜,小動畫和臺語讀報社也很有意思,並且一段大字報剪輯非常適合想當網美的奇網拍照。
展覽最初開始就是以「你對日治時代的青年的想像」為主,慢慢用關於報紙、書籍、流行文化來導引群眾了解關於當時1920在日本殖民下的臺灣青年。
這裡也很有趣的分作許多種青年類別,例如日本政府想要的臺灣青年的樣貌該是什麼樣?但實際上許多有抱負甚至攻讀國語學校和醫學校的臺灣清年又是什麼樣貌。甚至女性開始參與教育與文化體制內,青年這意思開始不是年齡,無分男女、在文字上有著自己全新的詮釋和意義變化。
整體來說展覽展出的年代其實不長,但卻對於臺灣青年運動別具意義,甚至可以看出在日治時代下綜觀日本政府困擾,抓捕其中青年。對比國民政府來臺的二二八美麗島與中共的六四天安門,可以說青年運動就算踢到鐵板,但抗爭卻不會停息。
依舊是那作臺灣島、依然是位臺灣人。《青年的誕生》日本時代青年群像展講述日治時代的臺灣青年抗爭史的一頁,試圖用文化與書報掀起的革命,臺灣青年是什麼樣子?至少日治時代他們不會是日本人的樣子。
每一代無論國籍、地方,青少年總會總會有我們意想不到的力量形成,就連動漫畫往往主角也都年紀輕輕。在臺灣無論過去野百合、野草莓在到靠近近代的反媒體壟斷、反高中課綱微調,還有海內外報導的太陽花學運的對中貿易議題,都可以看出青年不管是覺青、憤青、文青,都恰巧與時代抗爭有所關連。
《青年的誕生》日本時代青年群像展是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特展,以當時日治時期的臺灣青年模樣為主,在1920年間日本大正民主思潮,「青年」在這股日治時代扮演的角色是相當重要的存在,是追求進步、是反抗殖民、或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青年的誕生》展覽讓人看見日治時代各式各樣的青年樣貌。
覺醒青年、文藝青年等如今有許多敘述的詞彙多在網路流傳,但其中也很多都逐漸成為貶抑或嘲弄的對象。有趣的是在網路世代串流中即便嘲笑對方是憤青、文青或覺青,但彷彿一遍遍歷史重演,誰沒有年輕過;我們都不年輕。
我們的青春都留在臺灣,青年所經歷或無謂的事彷彿是一場人生印記,看似不顧前後或沒大沒小之事,有時候隨著年紀彷彿失去了「青年」的衝勁,但時代中總會替我們留下什麼,青年的誕生如同場大型的運動會一樣華麗且奔放。
《青年的誕生》日本時代青年群像展是以日治時代在臺的青年樣貌為主題,除了敘述當時什麼才是日本政府喜歡的「臺灣青年」模樣,同時也刻畫對於當時日治時代不平等與不公平發聲的另類讓日治政府頭疼的「臺灣青年」樣模。
透過一些日本與臺灣留下的文獻來展現日本時代對於青年的定義,同時也展示出青年除了年紀上的定位,該詞彙還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例如在各個歷史的樣貌、還有青年的文化啟蒙等,罷課、遊行、鬥毆等青春詩篇。
展覽中展示了許多歷史文件和用有趣的動畫和聲音檔案跟觀覽的群眾互動,並且配合一樓的常態展,可以說有互補和延伸閱讀的功用。
同時也展示出當時在日治時期影響臺灣青年和民主活動的《臺灣青年》、《臺灣民報》等重要刊物,還有歷史重要活動照片,蔣渭水、蔡培火等耳熟能詳於日治臺灣運動的重要角色,也都可以透過這些展覽中了解他們試圖透過許多方式來啟蒙更多的臺灣青年起身建立一個不是日本也非清帝國,臺灣人自己的臺灣國。
整體展覽來說動線非常良好(也有可能是參觀人數不多),會建議如果有時間先逛過一樓的常態展示區,了解1920~1930年間日治時代的臺灣新文化運動大小事,再前往二樓《青年的誕生》日本時代青年群像展,會有更多受益的地方。
整體雖然展覽富有巧思和創意,許多地方也有聲音和圖文互動的創新,但因為文字很多融入圖片中,其實容易不經意的就給忘記和忽略有些可惜,小動畫和臺語讀報社也很有意思,並且一段大字報剪輯非常適合想當網美的奇網拍照。
展覽最初開始就是以「你對日治時代的青年的想像」為主,慢慢用關於報紙、書籍、流行文化來導引群眾了解關於當時1920在日本殖民下的臺灣青年。
這裡也很有趣的分作許多種青年類別,例如日本政府想要的臺灣青年的樣貌該是什麼樣?但實際上許多有抱負甚至攻讀國語學校和醫學校的臺灣清年又是什麼樣貌。甚至女性開始參與教育與文化體制內,青年這意思開始不是年齡,無分男女、在文字上有著自己全新的詮釋和意義變化。
整體來說展覽展出的年代其實不長,但卻對於臺灣青年運動別具意義,甚至可以看出在日治時代下綜觀日本政府困擾,抓捕其中青年。對比國民政府來臺的二二八美麗島與中共的六四天安門,可以說青年運動就算踢到鐵板,但抗爭卻不會停息。
依舊是那作臺灣島、依然是位臺灣人。《青年的誕生》日本時代青年群像展講述日治時代的臺灣青年抗爭史的一頁,試圖用文化與書報掀起的革命,臺灣青年是什麼樣子?至少日治時代他們不會是日本人的樣子。
文章原址:《青年的誕生》日本時代青年群像
利用LikeCoin點讚贊助讓創作者繼續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