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推薦「星系與星際邊緣」星系學的科普專書

yau | 2021-01-17 00:32:53 | 巴幣 0 | 人氣 134


其實本來想過第三次從頭到尾重看「宇宙之書」,這是前兩次看的連結。但其實對該書反覆略看和隨手翻頁不下百次了。

(當然這里說的宇宙是指頭上的星空「天文學宇宙」,而不是像魔禁或涼宮的那些,特定的人物所認知的一切組織成自己所想像的一切)


所以想寫的是前年看過另隨手翻過數十次的,但從未寫過的這本星系與星際邊緣(Galaxies and the Cosmic Frontier),但仍然只有英文原版和簡體字版,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推出的isbn 9787560081731。

我首先買並看完本書是因為星系學,全稱應叫星系天文學較少有中文科普書的,而一般的書會直接寫天文學和宇宙學,否則便是物理學而宇宙學需要以物理學「解釋」所發現的一切,可是物理都只是日常或微觀以下的尺度的具體事物做基礎研究,才去推論宇宙的可是對於所觀測出「宇宙是怎樣?」

那個「田野考察」對象便是星系了,甚至發現中文所說的「星系」或本書標題的Galaxies,也是本書的主題了。

Galaxy不能簡單地等於平時我們所說的銀河系或英文的Milky Way,而在日文的銀河或希臘文的galaxias便是星系的同一詞語,當然對那些自古被發現的星系日漫會叫「星雲」的。

原因是透過對於那些我們的銀河和所謂星雲的觀測,早在十八世紀才有人,如康德發覺到兩者是同類並稱為「島宇宙」:

不是哥白尼發現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便形成現在一般人所誤解的無限宇宙的話語,那卻是透過牛頓的機械論哲學和馬列主義的傳播,其實他們「猜」對的僅僅只是其他恆星是太陽的同類,不圍繞著太陽公轉而已。

不錯只是猜的,即使佛教的那些大千世界其實也只是猜的。

反而是透過對於銀河系和星雲的直接觀測和研究,首先是在一戰時還在俄國革命的同時才有人發現太陽不在宇宙的中心,才發覺到宇宙(再說一次是我們頭上的星空)的有限的,因為當時所有可被識別的恆星都在銀河系內的,而一旦看到數萬光年外便空無一物了。

這也是第一發覺到宇宙是有限的,我不是說宇宙外是一堵牆,只是單純什麼都沒有的。但這樣的觀測的宇宙仍然是牛頓和馬列主義的模式,也是愛因斯坦早年相信過的無邊有限靜態宇宙。

當然牛頓和愛因斯坦都是有神論者,但一個靜態的宇宙的神其實什麼都不做的,可能較像佛教的法身佛,當然佛教也是宗教而上帝很可能真是那樣,只是那太像無神論了。

但當代的動態宇宙觀卻是透過美國天文學哈伯的觀測,透過識別出星雲裡個別的亮星後,發現那些像仙女座星雲和大小麥哲倫雲等星雲,都非常之遠的在十萬至百萬光年外的,以它們之大小和銀河系應當相距不過遠的,支持了像康德所說的那些星雲連我們的銀河系也只是一個島宇宙。

可是透過對於不同的星系間的活動和移動,才有所謂的宇宙澎漲和宇宙大爆炸,才有「我們的宇宙」而不是宇宙或全宇宙。

而在過去的星系的表現也不像現在的星系般的靜態美的,而是極為暴烈的「類星體」或者這才是「螺旋力」。

甚至因為觀測星系的分佈和移動才發覺我們對宇宙的理解是如此少的,因為原來星系的實際質量比想像中大很多的才會組成星系群星系團,還有更驚人的動量又比較大到可以相信宇宙澎漲還在加速當中。我們對星系那些難被發現的質量稱是黑暗物質,而在那些不在同一群團的星系間的疏離的力量稱為黑暗能量。

我只想起動畫中有人只看鞋印想像對方的身高,我們的科學家不是這種自以為是的人。

這樣一個動態的宇宙倒較像有生命的,甚至引伸出可見的宇宙外的宇宙是怎樣的問題?;蛘哒f成為本書作者的信念:他也是相信有神的。而他相信神卻是因為像哥白尼式的謙卑,否認自己是世界中心或人類是宇宙的中心才有超然的所謂「神」,而因為發覺到可見的天文學宇宙外還有不可見的宇宙,也感到我們的宇宙不是全宇宙的中心。

那麼為什麼我「特別地喜歡」這本書,其實我喜歡宇宙之書或上帝在擲骰子那兩本書,是因為想看著名的科學家們為了提出和宣揚自己的學說所花的努力,還費盡心機爭奪話語權像看三國演義般,代表科學家也是人也主觀地想自己提出或支持的學說被普遍接受的。

但對於本書不同的卻是較具體地介紹了很多不同的星系,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和相對位置,還有不少圖的只是像很多陸版的書般寒酸,彩圖較少又多只是些小圖了。

最後本書原書是2003年出版,很多最新的發現都沒有的,可是補完了中文這類書的空白。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