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節(jié)錄並整理自《2月20日的秘密會議》:
----------------------------------------------------------------------------------
1918.11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奧匈帝國分裂。奧地利第一共和國誕生。
1933.03
奧地利總理陶爾斐斯(Engelbert Dollfu?)強硬解散國會,以緊急法令管理國家,對內(nèi)壓制包含納粹黨在內(nèi)的反對黨,對外與墨索里尼友好並接受軍援,逐漸走上獨裁法西斯之路。
1934.02
奧地利社民黨首先發(fā)難,發(fā)動武裝反抗,遭到血腥鎮(zhèn)壓。
1934.07
經(jīng)由希特勒指示,奧地利納粹黨發(fā)動政變,闖入總理府挾持總理陶爾斐斯。希特勒本意是要軟禁總理陶爾斐斯,逼其退位,結(jié)果挾持者在混亂中擦槍走火,誤殺了陶爾斐斯。此舉讓墨索里尼憤而介入,希特勒只好收斂。許士尼希(Kurt Schuschnigg)繼任總理,跟隨前任總理的政策,維持法西斯路線,聯(lián)義抗德,繼續(xù)鎮(zhèn)壓納粹黨。
1936.07.11
許士尼希被迫簽下德奧協(xié)定。
1937.12
許士尼希宣佈將於1938.03.13針對奧地利應維持獨立,或是否應與德國合併進行公投。藉此尋求英法同盟國陣營介入援奧。
1938.02.12
許士尼希於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的貝格霍夫(Berghof),在希特勒要脅之下簽署和平協(xié)議。
1938.03.11
許士尼希不敵四起的叛變行動與希特勒的施壓,宣佈公投取消並辭職下臺。原任內(nèi)政部長的納粹黨員賽斯—英夸特(Arthur Sey?-Inquart)繼任總理。
1938.03.12
德國納粹軍隊一路開進維也納。
1938.03.15
希特勒於維也納英雄廣場公開宣稱德奧合併。
1938.04.10
希特勒趁勢舉辦了表演性質(zhì)的公投:「你是否同意上個月實現(xiàn)的德奧統(tǒng)一?」投票率高達99.7%,其中同意票占99.6%。
1938.09.29-30
繼德奧合併之後,根據(jù)《慕尼黑協(xié)定》,德國獲得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地區(qū)(Sudetenland)。
1939.03
德國陸續(xù)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其餘地區(qū)。
1939.09
德國進攻波蘭,英、法紛紛向德國宣戰(zhàn),二戰(zhàn)開始。
1945.04
奧地利臨時政府成立。希特勒自盡身亡。
1945.05
德國戰(zhàn)敗,遞出降書。奧地利受德國統(tǒng)治時期結(jié)束,進入同盟國軍事佔領治理時期。
1955.05
《奧地利國家條約》簽署,同盟國軍撤出,奧地利正式恢復主權(quán)。自納粹軍入侵維也納那夜以來時隔17年。
----------------------------------------------------------------------------------
補充一下,在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逼奧地利總理許士尼希簽署協(xié)議裡頭包含:
1. 奧地利必須接受社會國家主義信念。
2. 任命納粹賽斯—英夸特為主內(nèi)政部長,握有超越所有警察的權(quán)力。
3. 任命納粹福斯博克博士(Dr Hans Fischb?ck)為財政部長。
4. 奧地利要赦免所有被關進監(jiān)獄的納粹分子,包含罪犯。
5. 奉行社會國家主義的公職人員與軍官重新復職。
6. 德國與奧地利立刻交換100位軍官。
7. 任命納粹葛雷茲?侯斯特納(Edmund Glaise-Horstenau)為戰(zhàn)爭部長。
8. 遣散全部奧地利宣傳主管。
9. 德國重申奧地利主權(quán)獨立,奧地利履行1936年7月11日簽訂的德奧協(xié)定。
10. 德國放棄一切對奧地利內(nèi)政的干預。
看完了前8點,第9點和第10點都只是政治文字。先把納粹都安排進奧地利政府,再保證絕對不會干預奧地利內(nèi)政。
我認為,希特勒之所以逼著奧地利總理簽協(xié)議,而不直接入侵/佔領奧地利,是因為希特勒怕一旦入侵,英、法會出手干預,但他還沒做好開打的準備。等到《慕尼黑協(xié)定》之後,希特勒了解到西方實施「綏靖政策」有多徹底,才大膽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