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日子我通常會寫下類似的文章,作為省思與回顧自我,紛紛擾擾的世界每個人都需要一點寧靜的空間,而我的寧靜來自於書寫文字,即使面對忙碌的工作,我也常拿著鋼筆隨意書寫,所以辦公室的廢紙堆經常有我書寫過的痕跡,然後同事們一但拿這些廢紙去重複利用,便會看見我寫的那堆文字,有心情的抒發、有重複刪改的學術文章、還有自問自答的對談。
我們都曾有過悔恨的事,任何抉擇都可能帶來傷害與折磨。你可以憤怒,或者理當忿忿不平,但宣洩之後,我們應當將這失敗的經驗納入人生,因為這只是你追求幸福的過程中的一段小挫折罷了。
幸福的前提是一個有德的人生,有道德的人能讓自己和身邊的人感受幸福,這和陽明先生的「至良知」的主張有異曲同工之妙,強調理性的思考,思考如何讓自己「活得更好」。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同,亞理斯多德強調經驗法則,認為人會因經驗變得更好,當然也可能更壞,我們理當盡力不讓自己陷入極端狀態,或許這能呼應近年來的暢銷書《正義的思辯》裡經常探討的極端例子,在利己與利他的抉擇中,盡力的選擇一個較中庸的答案。
亞理斯多德經常強調「適度的彈性與修正」,承認自己的錯誤才可能得到更幸福的人生,這是我對他學問最推崇的部分,我們經常性的陷入堅持的掙扎與無奈,然而我也漸漸明白,其實很多堅持都只是出於一份「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信念。
還記得我曾在某張紙上寫下:「中午該吃什麼呢?」、「好煩喔,效率好差!」、「不如來吃鰻魚飯吧。」然後這張紙最後被某位同事拿去墊在便當底下,上班想午餐的心思被看個精光,顆顆顆!
最近依然處於寫文章的趕稿迴圈,我在某篇文章中陷入了大卡關,因為引用的文獻內容不夠導致進度遲緩,所以最近正躊躇於蒐羅文獻與閱讀之中,忙碌卻也充實,放眼辦公室外的翠綠青山,我經常有種不如隱去的衝動,然而看著銀行帳戶的摳摳,很快的又打消了念頭。
在伊迪絲?霍爾《關於人生,你可以問問亞里斯多德》書中,曾直白的表示:「如果你想要有個幸福人生,至少要有能滿足自己的財富。」所以養活自己才能腦洞大開,各位!理想很重要,但理想之前至少別餓死,想到這點便讓人傷神,在臺灣人文被視為出路較狹窄的選擇,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只是要能從事所謂「專業的人文領域的工作」那需要付出的心力是很大的。
人文學科的世界是一個殘酷的金字塔,如我過去曾回過的一篇文章所說的,大學四年理工科的學生往往具備了一定程度養活自己的能力,而人文學科多半只抵達了學術大門的門口,實務與經驗相對不足,文院的畢業生能做的事情很多,但你能做的別人通常也做得不差,所以如果你真的立志要走向這條路,一定要更努力,去思考「我的價值在哪裡?」
例如博物館的工作,除了少數文物修復、考古這類很專精的技術外,你還可能得學會各項電腦軟體的應用、硬體的修護、甚至學習看報表、製作各類表單,和不同領域的人溝通、磨練各種外語能力,總之,學校教你的一定不夠用,永遠別覺得「我是○○系的,所以我只做自己會的事。」相信我在職場遇到大部分的事都是學校沒教過的。
如果有實習的機會一定要努力把握,空閒之餘請一定要努力學習,從強迫自己念書、飲食健康的控管到讓這些事成為習慣,很多事都需要堅持與毅力。
「你一定會感到痛苦與壓力,但這是讓自己更上一層樓的必經之路。」
身為還在學習中的學生,半工半讀的經歷讓我多了一些不同的體悟,來自經濟的壓力、來自課業的壓力、來自同儕的壓力、來自工作的壓力,很多時候看著那些含著金湯匙出身的小王八蛋,有時只能期許自己,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好被人包養成為貴婦。
要說不埋怨是不可能的,我經常發牢騷,但很少將這些話說出口,因為我清楚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苦惱,而我不是那種樂於舔舐傷口的人,坦然的接受自己的不足,閒來無事幹譙一下那些混太好的人,然後重新振作再出發!
前陣子時逢大學指考,其實我對指考是稍嫌悲觀的,一來我認為那是給臨場失足的學生一個再次逆轉的門路,而非讓人多一次擲骰子的機會,但菁英式的教育很少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機會,只道國立優先其餘都是魯蛇,全員搶攻國立大學,科系亂填沒關係,進去再想辦法,真的矇上了也不知道要幹嘛,反正先享受青春,然後一晃眼四年就過了。
「小時候家長忙著送孩子學才藝,長大後又不準他們熱衷於興趣。」這是很可惜的事,但無奈臺灣的現實環境便是如此,你可以對歷史充滿興趣,但真要你將最青春的四年投入其中,未來甚至以這些知識謀取工作,換作是你有這個把握嗎?所以家長們的顧慮是能理解的,今天如果你問我答案,我會回答:「喜歡就要勇敢的追求,但你必須照顧好自己,才有追逐夢想的權利。」
讀書很重要,但讀書之餘我們的學生其實很少進行思考,這對一個從小要求大家努力作夢的教育是很弔詭的,當我們寫過無數次〈我的夢想〉的作文題目,到頭來只知道起承轉合和文字的咀嚼,寫什麼可能不重要了。
沒有人在乎你想成為探險家或歷史學家,想當總統或恐怖份子,反正讀書就是為了拿高分,只要高分就可能有美好人生,然後那「很大一部分」在考場沒那麼厲害的學生就隨他們去了。他們只是考試輸人而已,在一些領域依然可以很優秀的。
考試很殘酷,卻也是無可避免的,只是我一直很希望我們的教育能更重視思考這件事,而非陷入選擇題般的窠臼,因為未來無論在職場或其他領域,超過ABCD以外的選擇太多了,這並非替學習不佳的學生開脫,坦白說我認為指考是給本來就不錯的學生,一個攀向更高的機會,所以遇到過去三年努力不足或平均都偏低的晚輩,我都會建議他要多思考再決定。
回到文學院的話題,如果你真的立志要走向這條路,我一定會送上最誠心的祝福,前途漫漫,在大學你會遇到許多臥虎藏龍的高手,但也會碰上張三李四的送頭型雜兵,學會真心誠意地待人,學習自我人格的修養與人生規劃,要知道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例如我最初的人生規劃:
上國立大學→畢業嫁個有錢人→呵呵!轉職成功上流貴婦。
然後,這些人生規畫只有最前面達成!所以啦!計畫是趕不上變化的,學習在不斷改變的人生中找到立足與努力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回到最初的話題,《關於人生,你可以問問亞里斯多德》,書中用淺顯易懂的話闡述幸福的定義,這和文字的邏輯、知識的多寡無關,而是不斷強調對生命經驗的理解與寬容。
我們都曾有過悔恨的事,任何抉擇都可能帶來傷害與折磨。你可以憤怒,或者理當忿忿不平,但宣洩之後,我們應當將這失敗的經驗納入人生,因為這只是你追求幸福的過程中的一段小挫折罷了。
幸福的前提是一個有德的人生,有道德的人能讓自己和身邊的人感受幸福,這和陽明先生的「至良知」的主張有異曲同工之妙,強調理性的思考,思考如何讓自己「活得更好」。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同,亞理斯多德強調經驗法則,認為人會因經驗變得更好,當然也可能更壞,我們理當盡力不讓自己陷入極端狀態,或許這能呼應近年來的暢銷書《正義的思辯》裡經常探討的極端例子,在利己與利他的抉擇中,盡力的選擇一個較中庸的答案。
亞理斯多德經常強調「適度的彈性與修正」,承認自己的錯誤才可能得到更幸福的人生,這是我對他學問最推崇的部分,我們經常性的陷入堅持的掙扎與無奈,然而我也漸漸明白,其實很多堅持都只是出於一份「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信念。
說到這,未來幾天我會找機會再更新小屋,最近我想在小屋新增一個書評的專欄,作為分享書籍與交流的管道,很高興能在巴哈與大家交流,我喜歡文字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或許在這花花世界我們都曾感受到孤獨,但我希望我的文章能讓你找到一點共鳴,謝謝你們。
對了,文章的縮圖是我最近收到的商業合作案子 ─ Ayswe愛蕊友肌的精萃油,只要一點點就能讓肌膚感受到滑嫩與舒適感,對我這種遇到大太陽會死翹翹的軟爛女子特別有效,能及時帶來滋潤的感覺,為了讓自己更了解這項產品,我看到品項的名稱中有角鯊這個字,結果跑去翻海洋動物圖鑑,後來才知道這是指美妝品中的角鯊烯和角鯊烷,就這樣被自己的蠢逗笑了!未來我也會找時間寫上一篇使用心得,謝謝你們。